《长安的荔枝》背后:怎样才能把荔枝快递给杨贵妃?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40更新:2025-09-04 12:07:44

由著名历史小说家马伯庸同名作品改编的电视剧《长安的荔枝》自开播以来便引发全网热议。即便未曾阅读过原著的观众,也耳熟能详这句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剧中通过杨贵妃对荔枝的钟爱,引出了这段充满挑战的运送故事。主人公小吏李善德肩负重任,在贵妃诞辰前需从岭南千里迢迢运送新鲜荔枝。然而荔枝的特性极为特殊——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这种对时效性的严苛要求,使得在缺乏现代冷藏技术的唐代完成任务几乎成为不可能的奇迹。

荔枝的运输方式究竟有哪些?从岭南产地出发,通过陆路驿站或水路漕运,最终抵达长安等北方城市。运输工具包括专用竹筐、陶罐以及改良的保鲜技术,而运输路线则沿大运河连接南北。为保障荔枝新鲜,唐代采用冰镇、盐渍等方法,这些技术成就了"妃子笑"的传奇故事。本文摘选自章雪峰所著《唐诗里的唐朝》,转载自"花城"平台,因篇幅限制内容有所删减。

在生命最后一年,时任中书舍人的杜牧途径长安城郊的华清宫。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这位生于长安的文人恰好年满五旬。此刻的他相较于过往登临此地,心境更为复杂——既因年届"知天命"而感慨人生无常,也因预感自身时日无多而心绪难平。作为德宗朝宰相杜佑的后裔,历经宦海沉浮的杜牧深知盛唐已现颓势,对此深感忧虑。当他驻足华清宫时,不禁追问:昔日繁华的大唐何以走到今日?答案指向安史之乱;而引发这场浩劫的,正是唐玄宗李隆基。

此番感慨促使杜牧创作了《华清宫三十韵》《过华清宫绝句三首》等诗作,字里行间皆是对李隆基与杨贵妃的批判。其名作《过华清宫绝句三首》第一首中"一 rider 红尘妃子笑"的意象,揭示了杨贵妃对荔枝的痴迷。据《上林赋》记载,西汉文豪司马相如曾描述上林苑中的"离支"(即荔枝),而汉武帝为满足对荔枝的喜爱,甚至修建"扶荔宫",可见皇室对荔枝的追求由来已久。

然而,历史的吊诡在于——即便在汉唐时期气候相对温暖的条件下,荔枝的栽培北限仍明确为福州与成都。长安城因地理条件限制,根本无法种植存活荔枝。唐玄宗时期,为了博得杨贵妃欢心,朝廷不得不依赖四川、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的贡品。这些区域在当时对应剑南道、岭南道、山南道与江南道,各自贡献着不同品质的荔枝。

关于杨贵妃的荔枝来源,自唐以来即引发学界争论。宋代文人苏轼指出"天宝岁贡取之涪",并特别注明涪州荔枝经子午谷七日可达长安;范成大在《吴船录》则记载眉州至成都一带皆产荔枝,但确认唐时涪州为贡品产地。《舆地纪胜》等典籍记录了妃子园的盛貌,而谢枋得、吴曾等学者皆证实涪州荔枝在唐代通过驿道运输至长安的史实。就连明朝王士性也在《广志绎》中印证了这一说法,显示出荔枝贡送体系的延续性。

上述所提及的涪州,实际上指代涪陵,而今人熟知该地多因榨菜产业。嘉州对应乐山,眉州对应眉山,三地皆位于四川(涪陵现隶属于重庆)。宋代文豪宋祁在《益部方物略记》中提及:“荔枝产自嘉、戎等州,距长安较近,疑为妃所食用。”而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称:“荔枝亦称‘一骑红尘妃子笑’,系泸戎所产,故杜甫有‘忆过泸戎摘荔枝’之句。”泸州即今日闻名的“泸州老窖”产地,戎州则为宜宾,仍属四川范畴。另有张君房研读白居易《荔枝图序》后认为,杨贵妃食用的应为忠州荔枝,而忠州即今忠县,亦属重庆。

若论杨贵妃食用岭南荔枝的观点,则多源自唐代。杜甫在《病橘》中写道:“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支。”《解闷》诗亦有“炎方每续朱樱献,玉座应悲白露团”之句,其中“南海”“炎方”可解读为广东与广西。鲍防于《杂感诗》中描述:“五月荔枝初破颜,朝离象郡夕函关……”而“象郡”“林邑”多指广西地域。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记载:“杨贵妃生于蜀,嗜好荔枝,南海所产尤胜蜀地,故岁岁飞驰进贡。”袁郊《甘泽谣》亦载:“天宝十四载六月一日,贵妃诞辰,南海献荔枝,遂得《荔枝香》之曲名。”

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另有记载:“妃欲得生荔支,岁命岭南驰驿致之。比至长安,色味不变。”《太平御览》亦支持此观点:“妃子生于蜀,好荔枝,南海生者胜蜀,每岁飞驰以进,则 Vul州不进久矣。”此段文字同时否定了涪州荔枝的可能性。值得关注的是,唐朝宫廷中存在两位广东籍重臣——高力士(潘州,今广东茂名)与张九龄(韶州,今韶关),二人皆受唐玄宗与杨贵妃信任。高力士家乡的无核荔枝,据段公路《北户录》记载:“潘州荔枝,鸡卵大者,其肪莹白,不减水精……”此等珍品自然会引发高力士向杨贵妃推荐。

《新唐书·后妃传》更明确记载张九龄之弟张九章曾负责荔枝进贡:“杨贵妃嗜鲜荔枝,岭南节度使张九章乃置骑传送,奔走数千里至京师。”为此,张九章因贡献突出获得晋升:“于是岭南节度使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以所献最,进九章银青阶,擢翼户部侍郎,天下风靡。”此类史料进一步佐证了唐代对荔枝来源的认知。

世人多未将杨贵妃与福建荔枝联系起来。据非正统史料《影灯记》记载,唐玄宗李隆基曾在长春殿撒落闽中红绵荔枝,命宫人争抢拾取。由于史料来源存疑,故有观点认为缺乏直接证据证明杨贵妃曾品尝过福建荔枝。然而,从历史评价来看,福建荔枝品质堪称翘楚,宋代蔡襄在《荔枝谱》中明确指出:"数福州最多,而兴化郡最为奇特,泉、漳时亦知名。"如此珍品若不进贡给贵妃,岂不让江南道的官员们难堪。

事实上,杨贵妃受宠期间,各地官员竞相献贡已成史实。《新唐书·后妃传》载:"四方争为怪珍入贡,动骇耳目。"《旧唐书·后妃传》亦记:"扬、益、岭表刺史,必求良工造作奇器异服,以奉贵妃献贺,因致擢居显位。"可见其一,贡品之多已达到令人震惊的程度;其二,地方官员通过献贡获得晋升的示范效应。尽管未见明文记载福建地区曾向贵妃进贡荔枝,但自古以来,各地向中央表忠献礼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不容小觑。他们必将想方设法,以"有条件要贡,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贡"的精神,将福建新鲜荔枝送至长安。

综上所述,四川、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的荔枝,杨贵妃均可能享用。关于荔枝运输路线,推测由李隆基动用官方驿站系统完成。唐代高度重视驿站建设,在交通要道设置"凡三十里一驿",总计"凡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驿站,其中水驿260个,陆驿1297个,水陆兼驿86个。驿站传递文书物品的速度规定为:"乘传者日四驿,乘驿日六驿",即乘车每日行进120里,乘马每日180里。值得注意的是,特殊情况下可能加快速度,如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时,范阳与华清宫相距三千里,六日后唐玄宗即获知消息,证明当时军情传递速度可达每日500里。

荔枝作为帝妃之爱物,既需保鲜又耗时,其运输速度必然是当时最高速度之一。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在《唐代交通图考》中推测,荔枝运送速度甚至可能超越军情传递,"驿送荔枝更加速至日行六百里以上至七百里也"。这一推测揭示了唐代驿站系统在特殊物资运输中的高效运作能力。

唐朝时期,四川荔枝送往长安的特殊通道被称为“荔枝道”,其命名与唐玄宗李隆基的传说密切相关。该古道分为南北两段,南段从重庆涪陵区北上,途经达州、万源县、镇巴县、石泉县、宁陕县,最终衔接北段。北段则沿用西汉平帝时期修建的子午道,穿越秦岭腹地的子午谷,直达长安城。根据蓝勇先生在《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中的研究,“荔枝道”在汉中至关中段采取最短路径,总程约一千公里,成为当时最快的陆路通道。四川荔枝由此道运送,仅需三日便能抵达,使得杨贵妃得以享用新鲜果实。

值得注意的是,南宋《方舆胜览》第六十八卷引用《洋川志》记载:“杨妃嗜生荔支,诏驿自涪陵由达州,取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香色俱未变。”然而《涪州志》则称需七日方达。经过考证,严耕望先生指出唐代急驿日行五百里,为满足杨贵妃的特殊需求,可能提升至“飞骑日行近700里”,平均日行300里显然不符合实际,更无法解释“人马毙于路者甚众”这一记载。这条古道穿越秦岭山区,地形险峻程度可见一斑。

在众多蜀道中,“荔枝道”是唯一以水果命名的古道,彰显杨贵妃对新鲜荔枝的极致追求。据《新唐书》记载:“天妃好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并特别强调“味未变已至京师”。而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明确记载:“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说明荔枝保鲜时限极短。由此可见,杨贵妃享用的必为鲜活果实,荔枝干等加工品难以满足其需求。

现代地理数据显示,这条“荔枝道”大致对应包茂名高速路线,全长约916公里,以资深司机的驾驶经验,自驾仅需11小时即可完成。相较之下,广东至长安的两条古道分别需六至八天,福建更需十天半月才能抵达,这凸显出“荔枝道”的独特价值。荔枝在长途运输中的保鲜技术,也因此成为重要的历史课题。

唐朝人针对荔枝长途运输的保鲜问题,根据史书记载推测可能采用多种方式。首先为蜡藏法,隋唐时期延续的水果保鲜技术,通过在果实表面涂抹蜂蜡形成保护层,隔绝空气减少水分蒸发,降低呼吸作用以延长保鲜期。其次为包裹法,用茅草、纸张或细布对荔枝进行物理包裹,减少运输碰撞损伤,《全唐文》与《大唐新语》均记载了这种包装方式在荔枝运输中的应用。第三是竹筒法,将新鲜荔枝嵌入整根竹筒内,利用竹子的天然保湿特性进行密封运输,宋朝文同诗中"筠奁包荔子"的记录,以及清朝《岭南荔枝词》提及的"棕包竹裹",均印证此法在南方地区的持续使用。最后为盐渍法,通过盐分抑制水果腐败,唐代《南部新书》记载东川地区曾采用盐水浸泡荔枝的保鲜技术。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方法在短途运输中效果显著,但针对十天半月的长途快递则力不从心。最终储备的"大招"是直接挖取荔枝树整株运输,这一方法在唐代《杜阳杂编》与清代档案均有记载。通过精确控制挖树时机,既能保证果实成熟度,又能维持品质,但该方式导致荔枝树资源枯竭,最终在宋代"荔枝妃子国"诗句中消失。值得注意的是,唐代荔枝进贡制度并非始于杨贵妃,西汉刘歆《西京杂记》已记载南越王佗向刘邦献荔枝的事例,且汉朝持续230年推行荔枝进贡。

历史记载显示,荔枝运输与杨贵妃的关联存在认知偏差。唐代皇帝李隆基确实动用驿马系统为杨贵妃运送荔枝,但根据《杜阳杂编》记载,唐代群臣在秋冬季节驻跸华清宫,而荔枝成熟在夏季,实际运输时间与杨贵妃在华清宫的活动存在时间错位。此外,荔枝进贡制度贯穿汉、唐、宋、清四代,中断时间短暂且多因帝王个人因素,而非单一历史人物导致。这种跨世纪的荔枝运输传统,客观上反映了古代贵族对新鲜水果的特殊需求。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