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40年前的他们讲电视剧《四世同堂》背后的故事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990更新:2025-09-16 03:40:21

“若将这部作品谱成曲调,用天津话讲便是‘崴了泥’了。”——听《四世同堂》片头音乐创作者、京韵大鼓“骆派”始祖骆玉笙,以动人歌声追忆老舍先生。

“从事舞台艺术三十余载,凡涉及老北京生活的剧目我皆婉拒。”——这是祁老人扮演者邵华对《四世同堂》的最初态度。身为南方人,他坦言难以精准演绎京味语言,却在剧中意外“入戏”。

“剧中钱诗人钟爱茵陈酒,这株野草酿就的佳酿究竟滋味如何?”——由杜澎饰演的钱默吟,通过研读诗词与实地寻访,力求还原角色特质。

1985版《四世同堂》现正于“重温经典”频道热播。从原著经典到影视佳作,让我们翻阅尘封的“老黄历”,探寻四十年前艺术家们如何匠心演绎这部文学巨著。

京韵大鼓"骆派"创始人、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骆玉笙曾谈及演唱《四世同堂》片头音乐的特殊经历。面对与传统京韵大鼓迥异的节奏与速度,她坦言最初感到不适应。这部作品承载着老舍先生深厚的文学底蕴,若以传统曲艺形式演绎,实为"崴了泥"的憾事。在观摩连续剧样片后,她深受启发,最终以独特的艺术处理方式,将二十八集内容浓缩于八句歌词,既保持京韵大鼓的韵味,又融入新的艺术表达。这种创新不仅是对老舍先生文学成就的致敬,更是对传统曲艺形式的现代诠释。

我始终婉拒所有以老北京生活为题材的戏剧演出。作为南方人,我始终未能掌握地道的老北京方言。这一经历源于一个特殊的小插曲——1942年,侯宝林先生曾在天津北洋大戏院观看过我的话剧表演。他创作的相声段子《戏剧与方言》中,曾借由一个南方演员说话腔调刻意做作、尖团音混淆、声调分辨不清的例子,巧妙地指涉了我的表演状态。三十载话剧生涯后,我的普通话表达已趋于成熟,但谈及首次在老舍先生作品中担纲核心角色的体会,仍不禁心生忐忑。因比他人晚进摄制组一个月,我仅有机会通读原著两遍半:初读把握整体脉络,二读则聚焦戏剧核心冲突。对祁老人这一人物的诠释,我从四个维度展开思考——其一,剖析老爷子坚守的封建家规与处世哲学;其二,通过众人的正面评价体察其精神特质;其三,借反面角色的批判折射其性格矛盾;其四,观察街坊四邻对这位传统长辈的态度流变。据此,我将老爷子的人生轨迹划分为三个渐进阶段:初期深陷保守思想桎梏,以兢兢业业的姿态维系四世同堂的旧式家庭;中期虽仍怀抱平和度日的愿望,却因现实困境逐步萌生改变的念头;最终在时代浪潮中完成思想蜕变,展现出对敌我立场分明、是非观念清晰的觉醒姿态。

通过韵梅与日本孩童冲突这一事件,可清晰展现老太爷的思想蜕变。在此之前,他始终秉持着主观立场且充满自信,坚信"宁可忍让也无须树敌"的处世哲学,认为唯有以退为进、避免冲突方能保全自身,这种"和为贵,忍为高"的处世态度成为其思想特征。然而抗战现实的冲击彻底改变了这一认知,他逐渐意识到在侵略者面前空谈幻想终将落空,唯有像钱默吟般投身抗日斗争才能真正维护尊严。作为演员,要深入诠释钱默吟这一角色,不仅要精准把握其思想转变的脉络,更要以创作者的视角去理解和热爱这个人物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这种双重维度的投入才能赋予角色真正的生命力。

起初,导演安排我饰演祁老太爷,但我觉得这个角色与自身气质不符。我内心一直怀揣着演钱诗人的愿望。钱诗人虽戏份不多,却凭借其在民族危亡之际由觉醒转向抗争的老知识分子形象,在老舍先生笔下独树一帜。要诠释好这一角色,确实需要深入揣摩。例如剧本中提到钱诗人嗜好茵陈酒,这种野生植物酿制的酒体究竟有何风味?回忆起在北影拍摄时,招待所前的开阔地上曾生长着茵陈,于是我趁着春日嫩芽初现时采撷一些,亲自尝试浸泡酿制。意外发现其竟有清冽幽香,由此联想到钱诗人虽不善饮酒,却对酒情有独钟,借酒酝酿诗情,以酒助兴抒怀。

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后,我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尝试创作古体诗,以此贴近角色内心。钱诗人书房中必然陈列着诸多书法字画,这与他的文人气质相得益彰。我们最终选定“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八字真言装点其居所。在中堂处,特意选用陆游的“药来贼境灵何用,米出胡奴死不炊”这两句诗,彰显其铮铮铁骨。这种在民族存亡关头挺身而出的气节,源自他对家国命运的深切体悟。面对日寇侵略,他历经辗转尝试各种方式,从接触黑帮到联络红帮,最终领悟到唯有依靠自身力量才能救国。

他选择支持儿子投身抗日,救助王排长,这些举动体现了文人特有的抗争方式。既非组织游击队、亦非搞地下武装,而是以笔为剑,用诗文唤醒民族意识。老舍先生笔下那位习惯写古体诗的文人,最终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热血歌》,正是钱诗人内心真实写照。由林汝为编剧执导的电视剧《四世同堂》(1985年版)现正在“重温经典”频道热播。该剧改编自老舍先生同名长篇小说,恰逢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引发了广泛社会共鸣。

该版本以深沉的爱国情怀、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人物塑造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征服了亿万观众,荣获第六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连续剧特别奖。邵华、杜澎、李维康等艺术大家塑造的经典形象,与骆玉笙演绎的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共同铸就了中国电视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为表彰该剧的卓越艺术成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于1985年9月召开专题研讨会,邀请邵华、杜澎、周国治等十位主演分享创作体会。相关研讨纪要刊载于《中外电视》(即今《中国电视》)1985年第6期刊物。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