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大片颓了,但金刚哥斯拉依然能打!中国观众为何如此钟爱怪兽互殴?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901更新:2025-09-14 21:55:10

继首部作品问世后,"怪兽宇宙"系列时隔三年再度引爆大银幕!由美日电影界两大标志性IP联手打造的第五部作品《哥斯拉大战金刚2:帝国崛起》于3月29日(本周五)正式登陆全球院线,中美市场同步开启观影热潮。

内地首日票房成绩显示,这一表现显然为淡季影市注入了强劲动力。

作为一部备受瞩目的视觉奇观大片,《哥斯拉大战金刚》系列凭借独特的“关公战秦琼”式跨时代对决设定,持续吸引广泛观众群体。2021年的第一部电影以金刚、哥斯拉与机械哥斯拉在夜香港的激烈战斗为高潮,最终在内地市场斩获12.32亿票房,位列年度票房榜第八,进口片类别中仅次于《速度与激情9》的13.92亿。系列续作《哥斯拉大战金刚2》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同样备受期待,首日票房即突破9676万元,但最终票房预测出现分化,部分观点认为可能低于第一部的7-10亿区间,显示出观众口味的微妙变化。

然而,目前的票房预测仅基于点映和首日上映的数据,若观众口碑持续走高,后续票房仍有增长潜力;在近年好莱坞影片在中国市场整体表现低迷的背景下,系列续作票房下滑至原作的二三成乃至更低已属常态,相比之下,《哥斯拉大战金刚2》的市场号召力则显得尤为稳固。当前网络舆论普遍看好该片冲击2024年进口片票房冠军的可能——即便当前仅至3月,若对比2024年好莱坞待引进的其余项目,具备同等市场号召力的影片恐怕寥寥无几。

在视觉盛宴却缺乏深度叙事的商业大片领域,媒体往往持批评态度。海外评分已陆续曝光,《哥斯拉大战金刚2》在烂番茄平台的新鲜度为56%,MTC综合评分48分,较前作进一步下滑。然而观众群体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烂番茄观众评分高达93%,北美首周末票房预测屡次上调,预期可达7000万美元。国内方面,猫眼9.4分与淘票票9.6分的高分评价已显现市场热度,豆瓣评分尚未公布。此类作品在全球范围内仍拥有坚实的观众基础,由此可见一斑。

《哥斯拉大战金刚2》延续了"地心世界"的经典世界观框架,相较于前作大幅削减人类角色戏份,转而聚焦怪兽之间的激烈对决。影片以壮观的视觉效果和层出不穷的燃点场面为特色,尤其是在前作结尾,金刚协助哥斯拉击败机械哥斯拉后,哥斯拉选择在罗马斗兽场安家,而金刚则回归地心世界故乡开启新的冒险。

地心深处突然响起神秘的求救信号,两头远古巨兽即将集结迎敌。他们要面对的,是企图跨越地表称霸世界的致命对手——地心世界的暴虐独裁者长臂猿“刀疤王”,以及受魔法水晶支配的冰雪泰坦巨兽“石穆”。

多数观众选择观赏《哥斯拉大战金刚2》时,更倾向于追求感官刺激而非深度剧情,因此对影片中人类角色的戏份相对宽容。相较于前作因冗长的人类剧情引发的争议,续集在角色编排上进行了明显调整:尽管人类戏份时长依然可观,但角色数量精简至四位,情节主线更加集中。核心人物吉娅作为能与金刚沟通的伊维族少女,与其他人类角色共同构成了功能性配角体系,这种设计既符合怪兽片的叙事传统,也避免了叙事重心的偏移。

此外,怪兽阵容尤为繁盛。以双人组队为核心玩法的正方阵营中,不仅包含负责协调哥斯拉与金刚合作的"老友"摩斯拉,还有金刚在地心世界邂逅的萌系小黄猩猩"迷你刚",这些角色的加入为战斗增添了更多趣味性和策略考量。

在影片前半段,金刚与哥斯拉各自击败了包括蜘蛛型怪物斯库拉、北极龙蛇型海怪提亚马特、以及首部作品中登场的战蝠等多样化怪兽,其丰富且密集的怪兽阵容无疑令怪兽爱好者为之着迷。

该片最显著的改进在于怪兽对战场景的分布更加分散,打破了前作集中爆发的节奏。影片前半段通过多场短促的战斗戏码穿插,有效缓解了人类角色剧情的冗长感;而刀疤王与石穆的终极对决则被安排在后40分钟,期间密集呈现了金刚与刀疤王在地心熔岩城的激烈交锋、金刚与哥斯拉在开罗金字塔的史诗对决、正反派在地心洞穴的反重力混战,以及最终在里约海边城市展开的2V2地面决战。这种安排使得全片呈现出近乎全程高能的战斗体验,相较前作在保持紧凑感的同时,又提升了动作场面的冲击力与观赏性。

在角色变身设计方面,本作中金刚通过帝王组织研发的“BEAST”手套获得“一拳超人”的强大力量,而哥斯拉则进化为“粉莲”形态,两者都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战斗力升级。作为一部以巨兽对决为核心的视效驱动型电影,观众对于这种类型片的期待已很难抱有更高的要求。

《哥斯拉大战金刚2》在战斗场景的呈现上未能充分展现“城市基因”,且缺乏细腻的刻画。尽管影片中仍包含哥斯拉与金刚摧毁人类建筑的片段(如里约大战场景),但此类情节并未成为整体叙事的主流。相比之下,电影更侧重于地心世界的自然景观,如洞穴、草原和山岭等地形的战斗场面,这种转向使作品与金刚和哥斯拉这两个IP最初的核心设定——“巨兽摧毁城市”——产生偏离,转而聚焦于自然环境中的奇幻对抗。

本片虽以密集战斗场面为主,但整体呈现略显单薄。相较前作,第二部虽保留了地心世界设定,却未能有效展现其缺失的恢弘质感,将"香港赛博朋克大战"作为最终决战的设定显得过于轻巧。值得注意的是,影片成本缩减背景下反而增强了大场面调度,其中占比显著的地下世界场景虽数量众多,但因背景渲染复杂度较低,导致战斗场面缺乏厚重感。这种"以量取胜"的创作策略削弱了怪兽电影应有的震撼力,特别是在巨兽与人类的体型对比方面,相较于前作"摧毁人类建筑"的视觉冲击,本作的战斗戏份显得平淡。尤其在金刚初探地心世界与刀疤王的对决场景中,其体型优势的视觉呈现被弱化,甚至出现了类似《猩球崛起》系列的观影错觉,这种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巨兽电影的核心魅力。

《哥斯拉大战金刚2》的核心问题在于,若以传统“哥斯拉电影”的标准审视,其表现难以达到及格线——尽管标题看似平衡,但影片实质更偏向于以金刚为主角的英雄叙事,情感层次与人物塑造愈发丰满,甚至呈现出高度人性化特征。相较之下,哥斯拉的角色定位更像是承担战斗任务的辅助角色,其存在更多服务于金刚的剧情主线,战斗强度虽强,却未能成为故事的核心驱动力。

自上一部作品以来,“哥总”系列便引发了忠实粉丝的诸多争议,这种不满情绪或许并非毫无根据。归结起来有三大因素:其一,金刚源自传奇影业的原创IP,而哥斯拉则是通过日本东宝授权引入的外来角色;其二,作为美国本土制作的电影,《哥斯拉大战金刚2》显然更偏向于本土英雄金刚的叙事;其三,金刚作为灵长类生物,其面部表情与人类高度相似,为角色演绎提供了更丰富的神态表现空间,这一优势恰恰是“呆萌”形象的哥斯拉所缺乏的。尽管粉丝群体的质疑值得重视,但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这类差异或许并不构成观影障碍。毕竟影片中“芭比哥斯拉”的造型设计,依然展现出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魅力。

在国际影坛,哥斯拉与金刚这两个IP早已被归为典型的无脑爽片类型,广泛服务于好莱坞的商业运作逻辑。然而日本东宝以仅1500万美元制作预算的"正统哥斯拉电影"《哥斯拉-1.0》在北美市场取得巨大成功,并斩获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这一现象揭示了哥斯拉形象背后所承载的深层意义。作为日本"核恐惧"文化符号的哥斯拉,其本质始终蕴含着对国家命运的隐喻,这种文化基因被东亚观众群体持续传承,而西方观众则往往将其简化为单纯的娱乐化IP。值得注意的是,初代《金刚》的创作同样植根于特定历史语境——影片对1929年大萧条时期的社会焦虑进行了象征性表达,但这种文化反思在美国本土已逐渐被大众娱乐需求所掩盖。

尽管《哥斯拉-1.0》引发了对好莱坞过度依赖视觉奇观的批评浪潮,但紧随其后的《哥斯拉大战金刚2》依然保持着强劲的票房表现。这反映出在追求艺术深度与大众娱乐需求之间,市场始终存在着微妙平衡——优质内容固然重要,但观众对于简单直接的视觉冲击仍保有强烈需求,这种现象或许可视为"怪兽电影的宿命"。数据显示,中国观众对怪兽类型片展现出独特的偏爱,这也导致许多国际从业者形成了"中国观众更倾向无脑大场面"的刻板印象。事实上,《狂暴巨兽》《环太平洋2》及《哥斯拉大战金刚》等作品均在华票房超越北美市场,印证了这一类型片在中国的特殊吸引力。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多部在中国市场超越北美票房的好莱坞大片,例如《速度与激情》系列(包括第八、第九部及外传)和《变形金刚》系列(第四至第六部),在北美媒体看来往往被归类为情节空洞、过分依赖视觉冲击的“无脑爽片”。同属此类的《侏罗纪世界》系列及《海王》等电影,同样在中国市场取得了显著的票房成绩。然而,那些被西方观众视为承载社会文化内涵、更具深度的好莱坞电影,却在中国市场难以抗衡这些“无脑爽片”。即便是“怪兽宇宙”系列内部,《哥斯拉》(作为该系列的开山之作)凭借其艺术性与克制的视觉设计获得西方市场的赞誉与票房成功,但在中国的票房却仅为《金刚:骷髅岛》的一半左右。

显然并非如此。国内观众在选择国产影片时,更倾向于接受具有深度内容与现实意义的作品,而对缺乏思想内涵、过度依赖感官冲击的影片则持排斥态度。所谓中国观众偏好轻松娱乐内容的倾向,实际上主要体现在对好莱坞商业片的接受度上,而非国产电影的观影选择中。

这种现象源于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首先,中国观众对好莱坞电影的初步认知往往聚焦于其震撼的视觉效果与宏大场面呈现;其次,由于文化隔阂,观众在理解具有历史背景或文化隐喻的影片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即便能够领会其中内涵,也常因历史语境的差异导致情感共鸣不足。例如《星球大战》《沙丘》《芭比》等作品,在国际上拥有庞大影响力,却在中国市场表现相对平平。而《怪兽宇宙》系列则呈现出相反的态势,其IP辨识度高且无需观影门槛,更不必说中国观众对奥特曼与怪兽的故事情结早已根深蒂固,这使得怪兽类型片具备更坚实的受众基础。类似地,《变形金刚》等以强情节和视觉冲击为核心的商业大片,也在国内收获了广泛追捧。

中国观众对于缺乏深度的好莱坞套路化大片已逐渐失去兴趣,尤其是超级英雄题材表现尤为显著。《速度与激情》《变形金刚》等经典IP因长期反复的开发导致观众审美疲劳,其市场号召力明显减弱;而“怪兽宇宙”系列凭借新颖性仍保持着相对优势。观众对《哥斯拉大战金刚》这类创新性作品的热忱表明,尽管表面呈现出对传统超级大片的疏离,但内心仍渴望高质量、具备视觉冲击力的电影体验。真正引发市场波动的并非超级大片的形态,而是观众对好莱坞固有叙事模式与意识形态表达的审美疲劳和情感疏离。

中国观众对高品质国产大片的期待持续升温,然而具备《流浪地球2》和《封神》水准的国产超级大片在当前电影市场仍显稀缺。这类影片往往面临巨大的资金投入压力与漫长的制作周期,唯有脚踏实地深耕创作,方能实现突破,而非依赖投机取巧谋求短期收益。

中国超级商业片要实现集群化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当前影视行业资本依然保持谨慎态度,过于注重实用和稳妥,缺乏在叙事模式与类型创新上突破的魄力。以怪兽片为例,尽管郭帆曾于去年公开表示有打造国产怪兽类型片的构想,但单靠个别创作者难以推动整个行业变革。亟需更多具备创新意识与项目把控能力的新锐力量突破桎梏,同时观众也应以更积极的姿态支持具有开创性的作品。展望未来,期待能看到基于《山海经》等传统文化IP的怪兽题材电影登陆大银幕,真正实现中国观众的"怪兽大片"期待。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