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色批,所有人都在盼他复出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207更新:2025-09-14 15:10:08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逐渐到来,全球电影产业正在回暖。近日,影视界传来振奋消息,著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计划启动新项目,标志着他即将回归拍摄工作。

图片

昆汀曾明确表示,自己终身只执导十部作品。这意味着,这部新作极有可能成为其收官之作。无疑,这属于‘一部难求’的珍贵系列。

图片

1992年,昆汀·塔伦蒂诺以处女作《落水狗》赢得广泛赞誉,这部邪典电影不仅奠定了他作为新好莱坞代表导演的地位,更让其独特的个人风格成为影迷心中的标志性印记。凭借对类型片的重新解构与叙事创新,他持续影响着后辈创作者,但好莱坞至今尚未出现能与其颠覆性创作理念相媲美的导演。尽管部分观众将他的作品简单归类为暴力美学的代表,但深入探讨其电影语言会发现,昆汀实际上是通过非线性叙事和类型杂糅手法,构建出具有哲学深度的另类电影表达。

图片

然而,鱼叔认为,这些元素仅是昆汀电影的表象,甚至属于其最外层的特征。若想复制昆汀的成功,单靠这些表面噱头显然不足。亦有观点认为,昆汀因年岁渐增而才华枯竭,难复昔日不羁与创新之姿。这一判断是否过于武断?

图片

正值昆汀·塔伦蒂诺迎来60岁生日之际,鱼叔借此机会再次与大家分享这位当代电影鬼才的诸多面。多年以来,我们或许对他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存在诸多误解,重新审视这位导演的作品,会发现其背后更深层的思考与表达。

图片

在电影界,昆汀的非传统背景广为人知。他中学时期便选择辍学,曾短暂学习表演课程,并在音像店工作长达五年,期间积累了海量电影观赏经验。这些经历常被视作行业趣谈,但真正值得探讨的是:一个未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从业者,如何能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大师?关于其成功的原因,外界存在多种解读:有人认为源于他对暴力美学的独特诠释,有人则聚焦于其对传统叙事规则的突破性重构,而更多影迷则沉迷于其作品中对经典电影与B级片元素的巧妙融合与向经典致敬的创作手法。

图片

上述观点均成立。但鱼叔想进一步补充:昆汀本质上是一位资深电影从业者。尽管他未曾踏入电影学院,也未接受过系统性专业训练,却凭借对电影艺术的执着追求,形成了独有的专业体系。他深研电影史,涉猎范围涵盖从经典之作到商业大片,从冷门B级片到各类艺术电影,横跨好莱坞、欧洲 cinema 与亚洲影坛。更令人称道的是,他对影视制作技巧的理解达到精深境界,能够以影评人的专业视角深入剖析镜头语言、叙事风格及视觉美学,对电影细节的解读常令业内专家折服。

图片

昆汀对电影类型的精髓有着深刻理解,并能自如融合。这种能力使他敢于在作品中大胆混搭不同风格,且毫无违和感。其中,分两部上映的《杀死比尔》堪称类型拼贴的典范。这部以新娘复仇为主线的影片中,昆汀巧妙植入了意大利西部片、日式剑戟片和港式武侠片等多重元素。他通过戏仿与拼贴手法充实创作,既展现专业水准,又彰显个性特质。对于创作者而言,避免被贴上「抄袭」标签始终是挑战。昆汀则反向操作,刻意让灵感来源显而易见,以证明自己的「巧思」。在《落水狗》中,三人举枪对峙的场景便借鉴了1987年香港电影《龙虎风云》与昆汀钟爱的《黄金三镖客》。

图片图片

《低俗小说》中蜜儿与文先生的经典扭扭舞场景,灵感源自昆汀最推崇的戈达尔作品《法外之徒》中餐厅内的舞蹈片段。有趣的是,这部电影的标题正是昆汀电影公司(Quentin Tarantino)的名称。而集大成者《杀死比尔》则更进一步,将多个文化元素融入叙事,其中高潮部分「蓝叶茶室对决」分别参考了日本导演石井尾莲的《武士畅想曲》与《修罗雪姬》中的雪中决斗场景。

图片图片

在《杀死比尔》与《武士畅想曲》的类型拼贴之下,隐藏着对电影叙事结构的深刻解构。这种颠覆性创作并非毫无章法的混搭,而是以扎实的类型知识为根基。昆汀通过精准把握传统犯罪片与动作片的核心逻辑——即明确的善恶对立框架——实现了对二元叙事模式的巧妙重组。以他处女作《落水狗》为例,六个主要角色构成复杂的权力网络,每个角色既是对手又是潜在盟友,这种多重对立关系消解了单一叙事的单调性。更值得注意的是,影片通过构建迷雾般的叙事节奏,将观众置于类似上帝视角的观察位置,直到终局揭晓前始终保持悬念,从而重构了类型片的观看体验。

图片

在《低俗小说》的叙事结构中,黑帮头目与地下拳手布奇看似是对立的双方,但昆汀通过精心设计的情节转折,让布奇在复仇行动中处决了头目手下文先生,并在双方共同对抗更大敌人的过程中,形成了超越对立的复杂关联。

图片

唯有深刻领悟规则,方能超越规则的桎梏。掌握既定套路,才能挣脱其束缚。昆汀凭借非传统路径,成功超越了科班出身的电影人,于好莱坞立足并开辟独特风格,其根源在于他达到的专业水准甚至超越了所谓专业人士。‘痞子’的标签实则是对他的误读,尽管外表张扬,他本质是位深藏不露的文艺资深者。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始终保持求知若渴的态度,终身学习不止步。我毕生致力于成为专业电影人,直至生命尽头方能毕业。

图片

许多人欣赏昆汀作品中对暴力的呈现方式,而昆汀本人也坦然接纳这种风格。他曾直言不讳地表示,暴力是自身创作才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承认这种审美存在两极分化的争议。然而在当今影视市场中,暴力题材的影片早已泛滥成灾,昆汀的电影为何能在众多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实际上,在多个公开场合中,昆汀始终强调的核心要素只有一个——对叙事的专注。他多次指出,当代电影90%的缺陷源于剧本质量,而讲故事这一传统技艺正逐渐被遗忘。

图片

1994年,昆汀·塔伦蒂诺以《低俗小说》这部颠覆性的作品在好莱坞确立了其“鬼才导演”的传奇地位。影片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将故事划分为三大篇章,每篇章下又包含七个独立场景。导演通过打乱时间顺序重组情节,巧妙运用道具与人物间的互文性呼应,这一创新手法彻底撼动了传统好莱坞的线性叙事规则,开创了后现代电影叙事的新范式。

图片

昆汀似乎以电影为载体构建了一个互动游戏,邀请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沉浸式地参与其中。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让观众在解谜与探索中获得愉悦体验,最终呈现出令人会心一笑的观影成果。

图片

电影中采用章节标题的形式,这种非线性叙事模式实际上在昆汀的处女作《落水狗》中已初见端倪。影片讲述六名互不相识的强盗策划珠宝抢劫却遭遇警方伏击,随后试图揪出混入其中的内鬼。昆汀通过颠覆传统的叙事手法,使这一简单故事焕发出独特魅力。他刻意省略了抢劫过程的完整呈现,转而以频繁插入的对话闪回片段构建叙事节奏,创造出层次分明的观看体验。

图片

尽管其叙事结构相较于《低俗小说》更为相对基础,却成功让昆汀以‘规则颠覆者’的身份闯入好莱坞主流视野。这种非传统叙事方式在90年代末掀起了一股创作浪潮,直至21世纪仍有多位新生代导演试图效仿。一时之间,此类突破常规的叙事手法被误认为是炫技的象征。然而昆汀多次强调,在采访中明确表示:‘我追求叙事创新的初衷并非炫耀智力或炫技,而是为了增强影片的戏剧张力。我认为电影应当拥有与小说同等的叙事自由。’

图片

核心始终聚焦于「故事的戏剧性」,这本质上仍是为了实现「电影的自由」。因此,当外界期待昆汀的电影成为新潮流时,他却选择突破自我设定的规则,摒弃以往的叙事诡计。自2007年《金刚不坏》问世以来,昆汀不再以炫技式的叙事手法挑战观众的观影体验,即便仍偶有使用「时间差」的巧妙手法,但整体而言已不再设置观影门槛。

图片

若因此断定昆汀已回归主流,显然存在重大误判。21世纪以来,好莱坞对史诗级宏大叙事的偏爱在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评选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2000年的《角斗士》、2002年的《芝加哥》、2003年的《指环王:王者无敌》,以及后续的《为奴十二年》等作品,均体现了这一产业对大规模叙事框架的持续追逐。

图片

昆汀却选择打破常规,以戏谑的方式在作品中重构历史。《无耻混蛋》中机枪扫射的场景、血浆喷涌的视觉冲击、火焰吞噬画面的象征手法,都彰显创作者对叙事主权的执着追求。他用颠覆传统美学的创作姿态,宣告着「故事」应是作者构建的独立宇宙——历史可以被戏耍,但创作者的表达自由不容质疑。正如那句掷地有声的宣言:去他的历史!在我的叙事疆域里,规则由我重新书写。

图片

虽然昆汀或许并未察觉,但他以《被解救的姜戈》开启好莱坞"政治正确"浪潮的序幕,此举在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相较于《无耻混蛋》中对历史题材的初步探索,这部2012年问世的作品彻底颠覆了传统叙事框架。影片中姜戈这一黑奴形象突破了以往被拯救者的定位,转而以救世主的姿态贯穿剧情,这种角色设定在好莱坞电影工业中此前几乎未曾出现。

图片

2012年被视为好莱坞发展的重要分水岭,这一年昆汀·塔伦蒂诺所打破的旧有叙事框架,逐渐被更具实验性的新规则所取代。然而,昆汀的创作始终保持着独立性,他并不拘泥于非线性叙事、重构现实历史或挑战政治正确等手法。在他看来,这些元素只是表达方式,而非唯一准则。通过改写经典血案,昆汀传递着对电影本质的思考:不确定性才是艺术最具吸引力的核心。2015年,他以《八恶人》为载体,用一个封闭空间中发生的局部情节,直观诠释了电影真正的魅力所在——故事永远是根本。

图片图片

作为影迷,鱼叔时常回望那个群星璀璨的1990年代。当时斯皮尔伯格、马丁·斯科塞斯和雷德利·斯科特仍处于创作巅峰,卡梅隆与科恩兄弟正值事业上升期,而昆汀、大卫·芬奇与诺兰等新生代导演正以独特视角重塑电影格局。相较之下,如今的好莱坞电影却显露出明显的创作倦怠——要么是模式化复制的超级英雄系列,要么是依赖算法推荐的网飞流水线作品。在某次访谈中,当被问及为何不执导超级英雄电影时,昆汀给出了意味深长的回答:「要从事这项工作你必须接受雇佣,但我并非雇工,也无意寻求工作。」

图片

在三十年后的今天,昆汀的创作轨迹似乎呈现出一种复古气质。他始终拒绝拍摄超级英雄题材,摒弃数码摄影技术,甚至不再专注于传统犯罪片。最新作品《好莱坞往事》可视为他对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深情告白,而下一部影片或将聚焦影评人这一群体。这两部作品均带有鲜明的影迷情怀色彩,逐渐偏离了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叙事框架。

图片

话说回来,昆汀何时才能真正融入主流视野?《落水狗》《低俗小说》这类作品本质上属于文艺电影范畴,但以犯罪片的形式呈现。其独特的叙事手法意外触发了好莱坞的变革浪潮,才使得这些非传统的作品逐渐被主流市场接纳。

图片

昆汀的电影始终围绕着“破局”这一核心主题展开。然而,他所突破的不仅限于叙事风格与内容形式,更延伸至对电影工业与角色设定的深层颠覆。从其创立的电影公司「法外之徒」到作品中频繁出现的边缘群体,昆汀刻意构建了一个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影像世界。无论是《落水狗》里游走于法律边缘的劫匪,还是《低俗小说》中盘踞黑帮势力的反派角色,亦或是《危险关系》中穿梭于黑白两道的黑人空姐,这些形象均打破了传统电影对“正面人物”的单一塑造,形成了独特的「局外人」叙事体系。

图片

在昆汀·塔伦蒂诺的多部作品中,角色塑造展现出强烈的反差与冲突:《杀死比尔》中身披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白人新娘;《金刚不坏》里心怀恶意的特技演员与充满叛逆气质的女大学生;《无耻混蛋》中与纳粹军官小分队形成命运交织的犹太女孩,这些角色通过文化碰撞与身份悖论,构建出独特的叙事张力。

图片

《被解救的姜戈》中黑人主角姜戈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八恶人》则汇聚了截然不同的人物群像,包括赏金猎人、奴隶主之子以及曾参与镇压黑人的前少校等复杂角色。而《好莱坞往事》更通过年迈演员与替身的组合,以及时代背景中的嬉皮士少女,展现了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多元面貌。

图片

那些在传统电影中难以跻身主流叙事的边缘角色,却在昆汀的创作中焕发出独特的光芒。他通过颠覆常规的角色塑造打破了好莱坞传统的人物框架,这种反叛不仅构成对类型片的戏谑解构,更在潜移默化中激发着观众对社会议题的深层思考。作为一位以恶搞闻名的导演,昆汀的创作始终蕴含着明确的价值取向——他推崇的并非混乱的道德观,而是那些坚守信念的个体。在《八恶人》的终幕,黑人赏金猎人与白人奴隶主并肩而立,两人共同诵读一封伪造的林肯书信。字里行间流淌的温情话语,与四周散落的尸体以及双方对立的身份形成极具张力的互文关系。这个充满象征意味的画面无需赘言,其传递的复杂情感已深深镌刻在观众的集体记忆中。

图片

在《好莱坞往事》的结尾,现实历史上遭遇曼森家族血腥凶案的莎朗·塔特及其朋友,在影片中却以完整之姿出现。而原本因误入邻居家引发悲剧的曼森家族成员,在电影中反被闯入者制服致死。昆汀通过虚构的暴力情节,重构出一个与真实历史截然不同的叙事版本。这种戏剧性的反转不仅颠覆了传统历史叙述方式,更以黑色幽默的笔触展现了对暴力与真相的深刻思考,最终以出人意料的温情收束,形成强烈的戏剧张力。

图片

昆汀既是电影规范的挑战者,也是艺术本质的捍卫者。他始终保持着与时代格格不入的「老派」特质,遵循着最传统却也最严谨的创作路径:通过海量观影积累经验,深入剖析各类电影的叙事框架与拍摄手法,以扎实的笔触构建引人入胜的故事。然而,他同样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新锐」气质,在坚守核心创作理念的同时,大胆摒弃一切外在束缚。唯有让电影回归自由的本源,才能推动其持续进步。这正是昆汀坚持创作独立性的深层原因——他拒绝被传统思维所禁锢,不向资本力量妥协,也不屈从于主流价值观。唯有保持创作的纯粹独立性,才能实现真正的艺术自由。

图片

电影创作应当秉持多样性原则。无论何种题材与类型,都理应拥有展现自身价值的空间,这早已成为不容置疑的事实。然而,现实情况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我们恰恰缺乏这种表达的丰富性。真正的多元与包容,不应仅依赖顶层设计的推动,更需要像昆汀这样敢于突破的创作者,主动填补现实题材的空白地带。所谓规则,从来不是禁锢创意的枷锁,缺失的恰恰是逆流而上的勇气。

图片

本文至此结束,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