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里逃生,浪姐归来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301更新:2025-09-14 14:49:21

2014年,克利伯环球帆船赛的赛场上,"青岛号"大帆船历经315天航行后重返伦敦圣凯瑟琳码头。32岁的宋坤在此刻成为中国首位完成环球航海的女性。在这长达一年的航行中,她如同置身于一座名为"帆船"的孤岛,与死亡较量,与巨浪共舞。她将这次环球航行比作"一场虚拟现实般的电子游戏",既有挑战与考验,也有收获与奖赏,即便遭遇伤痛与危机,在抵达终点时,她已从浩瀚大海中汲取了无畏的勇气、坚韧的力量与顽强的意志。然而,谈及抵达终点时的内心感受,宋坤坦言:那份平静中夹杂着一丝隐隐的恐惧。

初见宋坤,笔者便被她的气质所折服。她肌肤透着阳光的暖意,眼周细纹像是被海风反复摩挲的痕迹,与当下社交媒体上常见的审美标准截然不同。然而那自信从容的状态却悄然传递着独特的魅力,仿佛她每一句话语都带着笑意,微微扬起的嘴角与紧锁的眉眼间,流露出令人难以忽视的温暖光芒。

我们与宋坤并肩坐在海边的咖啡馆,目光不自觉地被那片她最爱的蔚蓝所吸引。因长时间交谈,她接过续上的拿铁。当服务员将咖啡杯递来时,宋坤将一旁的糖包轻轻递给对方,叮嘱道:"可以收回去继续用,别浪费了。"此刻,我忽然意识到,眼前这位女性与那个乘风破浪的宋坤之间存在着某种微妙的联结。

在跨大西洋航程中,宋坤所在的"青岛号"遭遇了饮水机故障危机。彼时距靠岸仅剩一周,船员们被迫实施两项紧急措施:其一尝试用海水烹煮意面,其二实行全员节水制度。每名船员每日仅配给75毫升淡水,相当于一次性纸杯的三分之二。然而在值班期间,他们还需完成数百公斤帆布更换、船舶操控与导航工作,即便严格控制用水仍难以为继。历经七日艰难航行,当船终于抵达港口,宋坤站在酒吧的卫生间内,目睹清水将污物冲走时,形容自己内心百感交集。曾经历资源极度匮乏的她,此刻格外珍惜眼前的一切——清澈的水源、温暖的阳光、纯净的空气,以及陪伴在身边的亲人朋友和爱人。

如今的宋坤已在帆船领域镌刻下自己的名字,但回溯这段旅程的起点,却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谈及最初的选择,宋坤坦言:"完全是被金钱吸引的。"2006年临近毕业时,一位朋友邀约她担任帆船教学的兼职工作。恰逢青岛即将承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赛事,帆船运动在当地的热度持续攀升。作为土生土长的青岛人,宋坤自幼在双职工家庭环境中成长,父母始终鼓励她通过实践磨炼自我。从初中起每个假期,她都在不同岗位上勤工俭学:曾在餐厅和酒店担任服务员,也涉足过服装与鞋类销售。因此,当朋友提及帆船俱乐部需要外语系学生协助外教授课时,宋坤顺理成章地产生了兴趣。她询问薪资标准,得知"月薪一千五"的待遇后——这在她过往所有兼职中堪称最高报酬,当即兴奋地回应:"我这就去!"

儿时的宋坤在帆船俱乐部度过了整个暑假,不仅教会了孩子们帆船技巧,也在教学中完成了自我成长。闲暇时,她常独自驾驶一条形似“小澡盆”的帆船出海。她用手比划着船的尺寸,形容其仅能容纳一两人站立,与浴缸大小相近。当她坐在帆船上,凝视着无垠的海平面时,第一次真正领悟了这份工作的乐趣。尽管每天被晒得黝黑、体力透支,却始终感受到内心的安宁与满足。当暑假工结束,项目负责人抛来长期合作的橄榄枝时,她沉吟片刻后坚定地回应:“我学的是日语,通常的路径是进入日企,但那里的按资排辈制度或许会压抑我的个性。而另一边,是我每天都能感受到快乐的帆船。”这样的选择顺理成章。家门口这片广袤的海,最终接纳了她这个小小身影。

2006年夏季,宋坤在青岛担任帆船教练期间,其职业生涯突然进入快车道。同年俱乐部高层因工作失误被解雇后,她意外接任项目全国总经理,从单纯的教学角色转型为负责俱乐部运营管理与赛事培训的核心成员。随着青岛逐渐成为国际帆船赛事的热门举办地,"帆船之都"的美誉度不断提升,但随之而来的挑战也愈发明显——中国普通观众对帆船运动的认知仍停留在表层,难以理解专业赛事规则。要推动这项运动的普及,亟需具备专业素养的现场解说人才,而这样的人选必须同时掌握播音技巧、精通帆船运动知识,并具备流利的英语表达能力。经过多方考量,这一关键岗位最终由宋坤接掌。

2011年,宋坤开启了她的赛事解说生涯,首次参与国际极限系列帆船赛的现场解说工作。此后,她陆续前往新加坡、阿曼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赛事报道,并参与央视的现场转播。据相关资料记载,宋坤是中国首位在帆船赛事现场进行解说的女性。多年后回望这段经历,她坦言:“我不觉得自己在帆船领域的造诣有多深,只是这个行业尚处于萌芽阶段,只要能力稍强于他人,便能抓住机遇去开拓前所未有的领域。”

彼时的跨洋航行尝试,恰成为她人生的重要转折。细究之下,航海情怀早已深植于她内心。在海边成长的宋坤将对海洋的挚爱描述为与生俱来的本能:“踏上甲板的瞬间,仿佛回归熟悉故土,船身的律动、缆绳的轻响、绞盘的吱呀、舵轮的威严,还有裹挟着咸味的海风、自由翱翔的海鸟、永不停歇变幻多端的浪涛,这些元素共同编织出令我痴迷的蓝色交响。”

2011年的特殊年份,不仅见证了宋坤在航海事业的突破,更伴随着个人生活的重大变故。正是在这种双重转折点上,她选择了义无反顾地投身航海。“你可曾发现,当所有拥有的事物付诸东流时,往往最能看清内心真正渴望的方向?”宋坤如此向笔者诠释她的抉择。

2011年,她投身克利伯环球帆船赛的选拔进程,经过系统的培训与考核后,成功成为"青岛号"帆船的赛段船员。这项赛事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业余帆船竞速活动,由八个主要赛段构成,每个赛段结束后船员可获得5至7天的陆地休整期。参赛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担任环球船员或仅参与部分赛段。由于青岛市对赛事的赞助支持,其中一艘竞速帆船被特别命名为"青岛号",而根据双方合作协议,青岛方面获得了两个全程参赛名额,可选择由一人完成环球航行,其余人员分赴各赛段执行任务。截至2011年,已有20余名中国籍船员代表国家参与克利伯竞赛,但尚未有人实现环球航行的突破。2012年6月,30岁的宋坤登上"青岛号"开启第八赛段征程,这段航程从美国纽约启航,历时一个半月,需跨越大西洋抵达英国南安普顿。在一次访谈中,她坦言参与此次跨洋航行的初衷:"当时只是想远离过去的困扰,哪怕只能短暂逃避。"然而在大西洋航行过程中,她遭遇了突如其来的风暴考验。

宋坤在跨洋航行期间所摄照片中,帆船作为纯粹依赖自然风力的交通工具,其航行轨迹始终遵循着与风向保持45度夹角的规律,通过不断调整航向与风力角力推进。当风暴骤然而至,宋坤正立于船尾操控航向,目睹帆布在狂风中剧烈颤动,船体被巨浪反复冲击,甲板在海水中沉浮。那一刻,她仿佛与帆船产生了共鸣,轻声呢喃:"这艘船此刻的模样,让我想起自己被命运风暴裹挟时的无力感,只能任由波涛拍打,艰难维系平衡。"然而当风暴消散,阳光重新洒落在海面,帆船依旧保持着既定航向破浪前行,即便船体满身伤痕。她若有所思地凝视着这一幕,似乎顿悟了某种人生真谛:"或许通往目标的路本就不曾存在捷径,只有在曲折中不断前行,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宋坤在首次跨洋航行的第六七天,当距离Derry(英国城市)仅剩最后行程时,内心悄然萌芽出环球航行的念头——"原本以为需要跨越的困难,竟在日复一日的航行中逐渐消散,或许环游世界也并非遥不可及的梦。"她写道。此刻的她已适应了海上生活,每天倚在甲板上凝望云朵变幻的轮廓,观察海面在晨昏光影中流转的色彩,编织着关于远方的幻想。这种闲适让她恍若回到童年时光,与过去快节奏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当抵达青岛港的那一刻,面对迎接的工作人员,她郑重提出来年启程环游世界的计划,对方笑着回应:"你说到就得做到啊。"

在2012年,“青岛号”的回归事件被英国当地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在玛雅文明的预言体系中,2012年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象征着某种周期性的终结。这一年,30岁的宋坤也走完了她长达八年的婚姻历程,她向笔者坦言,庆幸自己未曾踏入生育之路。谈及婚姻的本质,她认为这是两个人对爱情关系在形式上的共识表达,而爱情本身才是必修的课程。当情感逐渐消逝,若双方尚未陷入彼此厌恶的境地,及时各奔东西或许更为明智。

童年时,宋坤与母亲一同从克利伯环球帆船赛归来后,便下定决心实现环球航行的梦想。她带着玩笑的语气对母亲说:“妈,你说我要是环球怎么样?”母亲却毫不留情地回应:“我就打断你的腿。”宋坤并未因此放弃,决定采取“先斩后奏”的方式。她瞒着母亲完成了所有环球船员选拔,凭借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青岛“大使船员”的资格,即将作为“青岛号”的船员参加13/14年度的克利伯环球帆船赛。然而,2013年正月,母亲突然被确诊为肝癌,命运猝不及防地向她抛来风暴。她只能暂时放下航海的雄心,奔波于医院与家中,身心俱疲。某天,母亲突然提起航海事宜,询问她进展如何。宋坤不敢直视母亲的眼睛,低声回应:“我不去了,陪着你。”出乎意料的是,母亲鼓励她坚持下去,表示自己会全力配合治疗,期待在她完成环球航行的那天重逢。母亲坚定地说:“你一直是我的骄傲,我想和你一起完成你的心愿。”

2013年9月1日,伦敦塔桥为克利伯环球帆船赛的启航而敞开。本届"青岛号"共有8位船员,其中5名男性、3名女性,宋坤作为唯一的中国面孔格外引人注目。值得注意的是,每个赛段还会配备一名中国船员,但他们的旅程更像接力赛——根据船长安排,两位中国船员通常不会同组值班。

这艘70英尺(约23米)长的大帆船要求24小时不间断航行,船员被划分为两组,轮流值守与休整。在狭小的船舱里,两人共用一张半米宽的床铺,值班的两组船员始终保持着交替作息的状态。宋坤坦言,这种轮班制度让她不得不面对孤独的考验。

航行前的准备工作充满挑战,船员需严格控制行李重量。赛段船员限制在20公斤以内,而环球船员则宽容至25公斤——这意味着近一年的生活资源都被压缩在这有限的行李中。船长会逐一过磅检查,超标者往往招致严厉训斥:"请把不必要的物品带回家,否则开船我就扔到海里去。"即便如此,宋坤仍带着名为"欢欢"的小熊猫。她将这个玩偶视为情感寄托:"在那条船上,没有人理解你的文化背景,所以想带个小小的吉祥物。"每当夜幕降临,她都会带着欢欢登上甲板,凝视大洋中孤独的小岛,也曾在启航时刻与它合影,分享升帆时的激动。

然而在大西洋航程中,意外发生了。欢欢从桅杆跌入大海,成为这场航行的意外插曲。宋坤在日志中写道:"或许对我来说,欢欢就像婴儿嘴里的安抚奶嘴,现在奶嘴没了,我只能像大人一样装模作样。"她将环球航行比喻为"一场虚拟现实的电子游戏",既有考验也有奖赏,蕴含着生死未知的危险。

在船员群体中,宋坤的处境尤为特殊。原始部落般的团队结构下,个人地位与贡献紧密相连。"你越能打猎、采集,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就越受尊重;你若遭遇病痛、无法完成基本任务,就愈没有地位。"这种生存法则在克利伯赛场上尤为明显。作为女性且是亚洲人,宋坤在体力上与欧美船员存在天然差距,常被质疑"一个女生能坚持下来就不错了"。但她的别名"桅杆上的猴子"却见证着非凡表现——她曾独自攀上29米高的桅杆进行维修作业,脚下是随风颠簸的船体,最长时在顶端停留一小时,双腿被吊裤勒得血液不通,需要长时间瘫坐在甲板上才能恢复行动。

当提及这些艰难往事,宋坤已显得淡然。她说:"成为'青岛号'的值班长,是我引以为傲的事。"这位瘦小的亚洲女性,两次担任赛段值班长——这在克利伯赛史上堪称奇迹。值班长的选拔仅凭能力,而非金钱地位或陆地身份。创始人罗宾爵士特别评价:"她很快就被视为200多名船员中最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人,是出色的中国代表。"

面对惊涛骇浪,宋坤始终保持着清醒认知。她告诉笔者:"城市是人类构筑的堡垒,让我们忘了生命多么脆弱,而大自然又是多么凶险。"帆船上配备的十几个医药箱见证着这种危险——从治疗轻微疼痛的芬必得,到处理断肢的吗啡,甚至包括裹尸袋。当航行至太平洋赛段时,"德里号"船员安德鲁意外落水,90分钟后被成功营救。而次年同一海域,一名女船员却因同样的险情永远失去了生命。宋坤感慨道:"我们生活在文明构筑的庇护所,却难逃大自然的残酷考验。"

环球航行途中,宋坤在安德鲁落水的海域遭遇了剧烈风暴。在剧烈颠簸中,她撞上凸起的隔板导致尾椎骨骨折,这种伤势本应卧床静养,但身处犹如滚筒洗衣机般剧烈摇晃的帆船,让医嘱显得格外艰难。距离旧金山的航程尚需一个多月,宋坤耗尽船上止疼药,仍强撑着站在船尾掌舵。在船员们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呻吟换不来同情,咬牙硬撑才是生存常态。

谈及那段经历,当2023年的春风再次拂过海面,宋坤仍能清晰描述疼痛的折磨:"持续的、长久的、尖锐的刺痛,不吃止疼药连觉都睡不着。"面对笔者的追问,她笑着回答:"硬扛到旧金山,休息三天后因为谈恋爱,很快就痊愈了。"这场航行中的爱情,成为她蜕变的契机。

宋坤在"青岛号"上的成长,与船员乔纳森的冲突同样深刻。这位50岁出头的英国大叔在300天航程中展现出令人困扰的特质:在船员放音乐提神时怒斥"该死的音乐",清洁船舱时装模作样地逃避劳动,甚至在航段靠岸时频繁更换情人。船员间本应遵循的祝福传统——"祝值班愉快"与"祝休息安眠"——在两人交锋时只剩下敷衍的"嗯"声。直到最后一次换值,乔纳森在抵达终点前夜突然凝视宋坤的眼睛,说出那句"祝你睡个好觉",而宋坤下意识地回应:"祝你值班愉快。"这成为两人最后的对话。

一年后,当乔纳森因癌症离世,这段航行经历的重量才愈发显现。宋坤坦言,正是这场充满摩擦的航行,让来自不同国家的船员们在共处中彼此影响,而乔纳森的离开更让她意识到生命与选择的珍贵。

得知消息的那一刻,宋坤脑海中瞬间浮现出乔纳森曾为船队做出的种种贡献。犹记得某次航行中,船舵突发故障,乔纳森与船长毅然决然进入漆黑的储物舱进行抢修,最终被飞溅的碎片划破脸颊,鲜血直流。谈及此事,她感慨道:"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恰似星辰大海般浩瀚,我们或许在性格、兴趣、信仰等方面截然不同,但正是这种差异构成了世界的丰富性。对于与我们相异的存在,唯有以包容之心相待。"她坦言,若时光可逆,最想做的便是早日对这位曾令自己困扰的"家伙"说一句:"愿你今夜安眠,乔纳森。"

在“青岛号”上,船员们紧密协作,共同修补破损的风帆,确保船只能够顺利完成接下来的航行任务。

2014年7月12日,历时315天后,"青岛号"大帆船抵达伦敦圣凯瑟琳码头。32岁的宋坤成为中国首位完成环球航海的女性,也是这条航线上唯一坚持走完全程的女性。

在公众眼中,"第一人"往往象征着无畏的探险精神,但宋坤抵达终点时的平静与害怕却令人意外。她坦言:"在那个环境里生存了那么久,虽然艰辛,却只有一个明确目标。我知道出发的时刻,明白前行的意义,剩下的就是把每一天过好。"然而当真正踏上陆地,面对无数可能性时,这种选择带来的迷茫反而更令人窒息。

宋坤的航海日记中多次提及生病的母亲,尤其在航行接近尾声时写道:"从北大西洋的颠簸到南大洋的滔天巨浪,从印度洋的炙烤到北太平洋的严寒,这些磨砺让我的皮肤变得黝黑结实,手上的老茧层层叠加,身上的伤痕逐渐愈合。我的眼神愈发清澈,声音更加笃定,我变得越来越坚强。妈妈,这是你希望看到的我吗?"

环球航行期间,宋坤曾多次寄明信片给母亲,那些寄托在海面的文字成为支撑她前行的力量。然而母亲在宋坤凯旋三个月后离世,临终前反复叮嘱女儿"永远以有这样的你为荣"。如今,宋坤在社交平台上写道:"她用短暂的生命为我们诠释了爱与坚持的力量。"

在宋坤与母亲共同经历的短短三年时光里,她接连面对着生命的多重离别。先是结束了漫长的婚姻,继而告别了并肩航行的同伴,最后与那片神秘的海洋及鱼群永别,也彻底失去了最亲密的亲人。她曾这样写道:“无人能陪你走完所有旅程。人生漫长的道路,正是不断学习如何优雅告别——从含泪离别,到举重若轻。”

每当有人向宋坤提及相同的问题——“环球航行之后,是不是再也没有难得住你的事了”——她总会微笑着摇头回应:“完全不是,那只是一道关卡,之后你还会面对无数新的挑战。”她始终秉持着“每过一关,便是新的起点”的信念。在完成环球航行后的次年,她成功考取了日间船长执照,紧接着又获得了更高阶的航海大师近岸资格。宋坤向笔者透露,今年的目标是获取航海大师离岸资格,而最终的追求则是航海大师跨洋认证。“不想当船长的水手不是个好水手。”她轻声说道,眼神中透着坚定。

近年来,宋坤始终专注于航海事业,活跃于国内外赛事舞台,带领众多学员沉浸式体验海洋的辽阔。与此同时,她不断挑战自我边界,以三年时间完成工商管理硕士学业,突破传统对女性的限制;在越野拉力赛中,她驾驶车辆穿越沙漠,迎着湛蓝天幕挥洒汗水;于日本名古屋完成42.192公里的全程马拉松;在西藏高原,她忍着高原反应攀登海拔4800米的库拉冈日峰。面对朋友质疑为何选择冒险生活,她回应道:"留在城市刷剧吃火锅不好吗?为何有人偏偏要追求这种苦行僧式的人生?若非要解释,或许永远无法达成共识。"当被问及若无环球航海经历的人生轨迹时,宋坤坦言:"我会坚持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此生绝不会因外界因素去完成违背心意的旅程,那是在虚度生命。"正如她曾在书中写道:对生命的最好诠释,是遵从内心的召唤而活。饿了就进食,爱了就不必隐藏。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