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谁》烂尾,评分下跌,仅有6.5分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311更新:2025-09-14 11:37:47

《狂飙》以深刻呈现正义与邪恶的博弈,直面黑恶势力的残暴本质,其大胆的内容突破国产剧传统边界。继该作品之后,又一部敢于突破常规的国产剧《他是谁》强势登场,延续了现实题材的锐利视角。

该故事巧妙融合了“白银市连环杀人案”与“南大碎尸案”两起震惊社会的恶性案件。其中白银市连环杀人案持续时间长达14年,1988年至2002年间共造成11人遇难,最小受害者仅有8岁。得益于刑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起跨越数十年的悬案最终在2016年取得突破性进展,主犯被依法执行死刑。

在“南大碎尸案”中,凶手展现出令人发指的残忍无情,不仅将受害者肢解成逾千块尸骸,更采用高温蒸煮的方式彻底销毁证据。相较之下,这一案件至今仍未告破,位列中国十大悬案榜单。而本剧选取这两起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凶案作为改编蓝本,无疑为剧情增添了悬疑张力。故事开篇便将时间锚定在1988年的宁江市,通过历史场景的还原展开叙事。

这一年,卫国平(张译饰)由电机厂保卫科调任刑警大队。作为新人的他初入警队,便遭遇一起令人震惊的连环杀人案。案件中所有受害者均为年轻女性,尸体均呈现被割喉、性侵的特征,且犯罪现场均未留下直接证据。更令人困惑的是,凶手总选择在雨夜作案,利用雨水冲刷掩盖犯罪痕迹,使得警方在调查过程中始终无法锁定关键线索。

警方迟迟未能揭开连环凶案的谜团,使得民众惶恐不安,整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流言四起,有人说宁江出现了一名专门实施割喉作案的恶魔。夜幕低垂,细雨绵绵,卫国平与搭档陈山河揣测凶手可能借夜色再度作案,遂前往电机厂周边展开巡查。不料,他们在巡查途中竟遭遇了凶手。当凶手意图对受害者实施致命一击时,卫国平迅速介入,成功制止了行凶行为。然而在追捕过程中稍显迟缓,眼睁睁看着陈山河被凶手割喉,自己无力回天,最终让凶手逃之夭夭。此起连环凶案自此成为卫国平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接下来的四年间,罪犯接连作案,直至1992年突然彻底消失。然而直至其神秘隐遁前,警方始终未能获取关键线索,这起连环杀人案最终沦为悬案。时光荏苒,当时间来到1996年,卫国平已升任刑警队队长,但他对割喉狂魔的追查从未停止,这桩未解案件始终如阴影般萦绕在他的心头。

然而,就在案件尚未尘埃落定之际,1996年宁江又接连发生一起恶性案件。街头接连发现多具大小不一的尸体,且这些遗体均疑似经高温处理,导致难以获取有效线索。尽管如此,警方仍通过不懈努力成功锁定受害者身份。死者是一名女性大学生,但因其性格孤僻、沉默寡言,生前社交范围狭窄,同学对其了解有限,致使调查再度陷入僵局。

面对相似的作案时间与受害者群体,卫国平敏锐地察觉到案件之间可能存在某种隐秘关联,不禁联想到近期频发的连环杀人案。这种推理是否意味着两起命案的幕后黑手实为同一人?卫国平的推测引发了观众对剧情走向的深度思考,同时也揭示了在传统侦查方法局限下,警方在案件侦破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重重困难。

故事的前八集通过悬念设置吸引观众注意力,同时以紧凑的情节推进令人欲罢不能。在人物塑造上,编剧刻意摒弃传统主角光环的设定,着重刻画人物的真实性。上世纪80至90年代,由于监控和DNA检测技术尚未普及,警方破案不仅依赖于经验积累,更需依靠人海战术。例如剧中碎尸案发生后,警方立即采取行动,迅速调派各辖区刑警展开走访调查。而卫国平更是率领小队深入排查,翻遍整个垃圾山进行搜寻。

此前我曾在文章中提及这一观感(相关文章:张译一出手,又把期待值拉满了),正是该作品最初引发我关注的核心亮点。《他是谁》前期剧情颇具《重案六组》的影子,但自第八集起,叙事节奏明显放缓,整体质感有所下滑。尽管主线围绕连环杀人案与碎尸案层层推进,穿插的多起支线案件却未能与主线形成有效联动。进入第十八集时,案件发展依旧陷入僵局,关键线索始终未能有效展开,观众期待值因此受到不小影响。

信息碎片化且内容匮乏的叙事方式,导致在谜底揭晓时未能带来酣畅淋漓的体验。此外,卫国平的情感线索与聂宝华的人物故事线的穿插,不仅未能深化叙事层次,反而使整体风格呈现出游移不定的状态,令观众难以界定这究竟是部以刑侦为核心的作品,还是侧重于扫黑题材的剧集,抑或掺杂了爱情元素的复合类型作品。

此外,第18集中人物性格的骤变引发强烈违和感,导致观众好感度瞬间下滑。例如,前期对哥哥充满怨怼的晓霞,突然在第18集展现出对卫国平截然不同的态度,这种生硬的转折令观众感到意外。

由于剧情发展未能维持高水准,电视剧《他是谁》最终被观众视为一部高开低走的作品。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