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超越班2》收官,不失为年度优秀综艺,有私货,但也有真诚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852更新:2025-09-14 10:21:08

5月11日晚,《无限超越班》第二季在优酷与浙江卫视迎来第12期播出,圆满收官。作为资深观众,我全程观看了这一季的节目,因此想分享个人观感。相较于第一季,《无限超越班2》的整体质量明显提升,展现出更高的制作水准。尽管节目仍存在部分个性化内容,但整体呈现方式更加真诚,延续了第一季的创作初心。

《无限超越班》第二季在整体品质上呈现出显著提升,其节目定位的清晰度与专业性较之首季有了明显进步。第一季中,制作团队对节目定位尚不清晰,而第二季则明确聚焦演员对经典片段的演绎与专业点评。这种转变使节目能够与《演员的诞生》《我就是演员》等同类综艺相提并论。浙江卫视在《我就是演员》节目中的探索已臻成熟,尤其在《巅峰对决》环节,通过邀请刘震云参与《一九四二》剧本创作,不仅展现了演员表演的精雕细琢,更凸显了优质剧本对影视作品的支撑作用,使节目内涵得到升华。

然而,《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的落幕也预示着这档综艺已抵达巅峰,后续作品难以超越。凭借顶级编剧、导演和演员的鼎力合作,才成就了“巅峰对决”的高水准制作。极致的制作标准使得普通观众难以对表演提出批评,反而削弱了他们的参与感,导致节目逐渐脱离大众审美。相较之下,《无限超越班2》则更注重市场化的运作,编导团队在经历前作后应深知作品成败的关键要素,却选择以增强普通观众的互动体验为核心,通过制造表演争议点来激发观众讨论,这种策略虽然牺牲了艺术追求,却成功拉近了与大众的距离。

观众们的参与感因此显著提升,尤其在对演员表演的批评方面,形成了全民互动的热潮。当观众将作品的问题归因于演员表现时,实际上反映了对剧本质量的不满。从专业角度来看,《无限超越班2》中许多片段的呈现,尚不足以深入探讨演员表演的优劣,其核心问题仍在于剧本本身。剧本作为影视作品的基石,只有先解决剧本层面的问题,演员表现的讨论才有意义。若剧本质量欠佳,其他元素的精彩也难以弥补。然而,普通观众往往忽略这一层面,倾向于将所有责任归咎于演员。这种现象反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剧作稍有起色时,观众会将其归功于演员的出色表现,而非编剧或导演的功绩。因此,在《无限超越班2》的创作中,节目组可以巧妙地融入一些个人意图。例如,通过增强特定演员的剧本光环,来实现对她们的扶持。显然,本季节目着力推崇高海宁,这背后反映的是香港无线希望通过扶持本土明星在内地获得知名度,进而实现以人带剧的流量效应。

然而,高海宁的演艺发展仍面临显著局限。当前香港演艺圈普遍存在的普通话发音标准不足、表演风格与TVB传统模式高度重合等问题,导致多数港圈艺人难以胜任内地影视剧的角色要求。在《无限超越班2》的前期分析中,笔者已着重探讨过这一现象。香港演员若希望实现突破,或许仍需深耕本土作品,而非强行参与内地剧集。尽管该综艺存在节目组主观倾向的成分,但其专业价值同样不可忽视。郝蕾与吴镇宇等资深演员的参与,为节目注入了实质性的艺术养分,尤其郝蕾以严谨的态度深入剖析表演的核心症结,展现了其专业素养。

郝蕾在《无限超越班2》中展现出的独特气质,不仅体现其精湛的表演技艺,更凸显其深厚的戏剧创作素养。相较于单纯的技术层面,戏剧创作本质上对哲学思辨与文学积淀有着更高要求。当下许多影视专业出身的青年编剧,虽在技巧层面已有所积累,却始终难以突破创作瓶颈,究其根源在于缺乏哲学与文学的根基支撑,最终只能在陈旧题材中炫技。郝蕾的诸多言论中透露出对哲学与文学的深刻理解,这使得其作品始终保持着思想深度。优质作品的较量,实则是哲学观念的交锋,而当哲学思考触及边界,文学则承担起延伸与表达的使命。高水准的影视创作,本质上是哲学思辨与文学表达的影像融合。相较普通综艺节目,这种深度探索注定难以被大众广泛接受,但《无限超越班2》恰恰突破了这一界限,通过郝蕾的引领,让节目在娱乐表象下迸发出诸多精彩瞬间。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