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队》今日收官:一次对抗日战争集体记忆的归队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642更新:2025-09-14 00:41:28

中国人民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自东北地区爆发,这片苍茫雄浑的白山黑水历经战火洗礼,见证着山河破碎的历史时刻,也镌刻着英雄不屈的忠魂。东北抗日联军(以下简称“抗联”)在整体抗战史中占据着承前启后的枢纽地位,而《归队》的创作灵感则源于主创团队在打造《闯关东》时搜集整理的抗联战士口述史料。这些零散的历史片段如今看似遥远,仿佛泛黄档案中的只言片语,实则是当年血肉之躯的亲身经历,承载着战士们在苦寒岁月中坚守的信念。作为近年来少见的抗联题材长篇剧作,《归队》以分散抗联小队在日军围剿后重聚为主线,通过“归”这一核心意象串联起中华民族的苦难记忆、东北抗战历程与普通英雄的微观叙事。剧集以遒劲笔触勾勒出松林雪原间坚韧前行的战士群像,深刻呈现了个体在绝境中的生存智慧与精神抉择。

镜头跟随六名战士蹒跚前行的身影,以第一视角穿越战火纷飞的东北大地。他们亲历了帮会内部的权力倾轧、土匪势力的肆虐横行、淘金者暗中勾结的阴谋诡计,目睹了劳工营里发生的血腥屠杀以及731部队罄竹难书的暴行,深刻揭示了日军铁蹄下人类尊严被肆意践踏的炼狱图景。在这幅动荡的历史画卷中,颐指气使的日本军警、奴颜婢膝的汉奸队伍、中饱私囊的官僚地主、沉默畏惧的普通民众、以及英勇就义的抗联战士,共同勾勒出沦陷区复杂的社会生态。《归队》前半段通过散落各处的抗联战士,巧妙串联起东北地区盘根错节的势力网络——游世龙在棺材铺中暗藏的日本势力,德远与福庆所在的劳工营作为日军核心工事的暴露,层层递进地展现了抗日斗争在敌强我弱背景下的惨烈程度。这些细节编织成一张交织着背叛与反抗、压迫与觉醒的历史图谱,凸显了民族存亡关头的厚重现实。

剧集后半部分聚焦抗联战士在数年间经历的迥异命运,以苏德战争、硫磺岛战役等国际局势为暗线,东北复杂多变的时代图景逐渐浮现。排长赴苏联接受训练后,肩负起侦察敌情、联络组织的职责;德远则在伪警局肖局长手下效力,游走于各派势力之间;小贵的现身并非偶然,实则暗含日军特高课的阴谋布局。种种线索在剧终时交织汇聚,各方势力开始静候历史转折的来临。"胡不归"作为剧名,通过人物命运折射时代洪流,延续了《闯关东》中以小人物映射大时代的"平民史诗"风格。自1938年秋至1945年抗战胜利,该剧以七年为叙事跨度,未直白呈现战士们"归队"的历程,而是通过"思归""难归""终归"的多重叙事展现其命运轨迹。作为有七情六欲的凡人,英雄的动人之处不在于永不退却的决绝,而在于从短暂迷茫与挣扎中寻找精神归途。围绕"归队"与"归家"的选择困境,剧作构建了展现人性抉择的深刻命题:"归队"象征遥不可及的胜利曙光,意味着饥寒交迫、生死未卜的抗争;"归家"则指向现世的安稳生活,让小贵得以饱食终日,让德远照拂父母,让排长守护妻儿,让兰花儿为乡亲添置衣裳,让云虎兑现对心爱之人的承诺。

《归队》通过细致入微的笔触刻画人物归家或建立家庭后的温情时刻,于细微的动作描写与复杂的人际互动中深化亲情与爱情的动人表达。唯有在赋予"不归"足够深刻动因的基础上,"归来"的叙事才具备震撼人心的力量。人物在关键抉择中的瞬间往往成为其性格光辉的集中体现,而这些决定亦映射出其独特的气质底色。小贵天性活泼机敏,但行事略显冒进,在遭遇困境时总会投奔地主父亲寻求庇护,这种性格使他经历两次归家与两次离家的循环。

兰花儿目睹母亲在日军枪口下遇难,复仇的执念促使她带领山寨兄弟投身抗战队伍。云虎性格机敏坚韧,却寡言少语,他与大阔枝之间深藏的爱意仅存于心照不宣的默契中。德远这一角色在同类题材中较为罕见,作为离队时间最长的战士,林中杀狼的情节暗喻其与生俱来的孤狼特质。经历伪军监狱的磨砺后,德远选择以厚重外壳自我保护,但多次自发救助战友的举动,彰显其未熄的热血。当归队成为战士们的共同抉择,归队与归家的内在逻辑便自然统一。扛起武器战斗看似背离故土,实则为了守护家园,最终实现安全返乡。《归队》通过抗联小队之口反复阐释简单却深刻的道理:日军未除,家园便难安宁。"为谁归"的命题贯穿全剧,引导观众思考抗战记忆的传承意义。尽管剧中存在叙事节奏欠佳、部分人物塑造过于煽情等问题,但其以集萃形式呈现东北人民的抗战史实,通过地域符号、多线叙事及平民英雄的刻画,传递出真实而有生命力的抗战史观。所谓"归队",既是抗联小队在艰苦环境中的集体抉择,也是引导观众在和平年代重返历史现场的精神之旅。

《归队》以富有地域特色的符号体系勾勒出东北大地的历史图景,从广袤的自然风光到独特的民间艺术,从珍贵的物产资源到地道的方言俚语,这些元素原本是这片土地的生命印记,却在日军的侵略下沦为了血色记忆的载体。东北二人转被游世龙所学,蜕变为谋取私利的工具;百姓辛勤劳作的粮食被地主强征,成为日军侵略的补给;青壮年劳动力被强制送往劳工营,踏上不归的命运。松花江的滚滚浪涛吞噬了无辜的生命,煤矿与农作物则成为侵略者掠夺的目标。当熟悉的东北符号在战火中被扭曲,观众在剧作中不仅感受到历史的沉重,更激发出对侵略暴行的深沉愤怒。

剧中那些转瞬即逝的生命身影,如同被历史风尘掩埋的尘土,令人唏嘘。他们中既有抗联战士——有人在穿上新袜子的瞬间被炮弹炸断右腿,有人因重伤难以承受而选择自我了断,有人被当作活体实验品送入731部队;也有坚持正义的百姓——有人为反抗恶霸英勇就义,有人冒险救助伤员,有人将中文诗词传授给孩童。还有更多普通民众,或因“保甲连坐”制度被处决,或因丧失劳动能力遭坑杀。这些模糊却真实的生命个体,恰似千千万万抗战遇难者的缩影,让观众得以窥见每个戛然而止的生命曾如何鲜活,每一寸染红的土地背后承载的战争罪恶。

通过清晰的地方元素与战争阴影下众生百态的交织,《归队》构建起与当代观众的时空对话。直至今日,当我们探讨抗战精神的当代意义,剧中抗联战士“为谁而归”的叩问依然振聋发聩。这一追问既指向历史上被侵占的东北热土,也指向今日繁荣昌盛的华夏大地;既缅怀那些惨遭践踏的同胞,也映照着作为后辈的你我。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式上,“杨靖宇支队”战旗的字样在队列中格外醒目,成为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

《归队》中呈现了东北军民集体悼念杨靖宇的仪式性场景。作为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具有"最早抗敌、最持久奋战、最艰苦生存"特征的抗日武装力量,抗联队伍的历史价值不容被遗忘。影片通过丰满的人物塑造和完整的故事叙述,不仅赋予"坚不可摧"的抗联队伍以应有的历史地位,更以艺术形式将十四年抗战史中的集体记忆重新凝聚。在追寻杨靖宇等抗联英烈的过程中,影片实现了对战争年代人性光辉的再现,也促使当代观众与历史形成深刻的联结。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