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过后,中国电影往哪走?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316更新:2025-09-13 23:10:02

降本已成为行业焦点,在近期举行的电影公司论坛上,各企业负责人纷纷围绕成本控制展开讨论。这一议题也因今年暑期档的表现而备受关注。相较暑期档的票房数据,更引发行业思考的是: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头部项目出现票房失利,而大量中游作品却意外突围。从观众角度看,这或许意味着优质内容对低质作品的淘汰;但从产业层面分析,这反映出大量前期投资未能实现预期回报,进而影响后续项目的融资环境。因此,成本控制成为产业链上游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未来除《哪吒》《流浪地球》等少数具备稳定收益的系列IP外,其余项目都将面临成本压缩的现实压力。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部分投资遭遇挫折,暑期档整体票房仍保持韧性——在6、7月表现低迷的情况下,8月的强势 rebound 使得档期总票房最终企稳在2023年200亿的历史高位,但相较于疫情三年的市场环境,这一成绩仍显脆弱。当前的200亿高点在连续两年下滑后,已被视为昙花一现,如同《哪吒2》的150亿票房,其突破性表现或许难以复制。

从理性角度来看,2025年暑期档仍展现出诸多亮点,尤其是观影人次实现显著增长,达到12.75%的涨幅,这一成绩在历年暑期档中都较为罕见。在总票房保持平稳的背景下,观影人次的大幅提升主要得益于票价的下调。数据显示,今年暑期档的平均票价仅为37.2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6元,堪称"跳水式"降价。票房表现突出的影片中,除特效占比极高的《F1:狂飙飞车》和《侏罗纪世界:重生》外,其余影片的平均票价均控制在38元以下,而2024年同期则基本维持在40元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当票价上涨时消费者往往怨声载道,但票价下调阶段却难以引起广泛市场关注。即便今年暑期档被冠以"史上口碑最佳"的称号,仍难以消除"电影质量难抵票价"的质疑声音。这种现象折射出电影在文化娱乐消费领域的优先级持续走低,唯有在全民热议的特殊节点,人们才会重新意识到电影的存在。

暑期档的表现呈现出多维度的市场特征,其核心经验可归纳为观众结构演变、创作要素升级及类型片接受度三方面。然而更值得关注的是,需理性调整对暑期档的期待值,因其本质属性区别于春节档,不具备法定节假日带来的票房爆发力。尤其在当下影视作品对年轻群体缺乏足够吸引力的市场环境下,暑期档持续突破已有较大难度。与其承担"黑马"影片的陪衬角色,不如把握自身定位,在非热门时段打造独特的市场价值。数据显示,今年暑期档观众群体呈现显著老龄化趋势,平均年龄达32.5岁,较去年提升2岁;40岁以上观众比例攀升至22.7%,较去年同期增长近5个百分点,反映出传统观影人群的持续活跃与下沉市场进展缓慢的双重现象。

导致观影群体老龄化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今年亲子观影占比显著上升,头部影片《南京照相馆》与《浪浪山小妖怪》均具备明显的全家观影属性,不仅为儿童观众建立影院认知奠定基础,更在潜移默化中为未来年轻群体培养观影习惯。另一方面,暑期档影片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持续不足,这一现象已成为行业长期面临的挑战。根据票房TOP10影片的购票画像数据显示,平均观影年龄偏低的影片仅限于《名侦探柯南:独眼的残像》和《罗小黑战认知》等二次元作品,而真人影片在吸引年轻受众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

若电影行业真要推进适老化改造,这显然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因老龄化将成为未来十年亟需应对的议题,银发经济概念早已被广泛提及。然而暑期档中真正能够激发中老年观众兴趣的影片寥寥无几,除原本不被看好的《戏台》外,鲜少有创作者针对银发群体进行系统性创作。当前影院平均观影年龄持续攀升,很大程度源于年轻观众群体的流失,这种被动老龄化现象反而凸显出年轻观众的重要性。尽管整体居民消费意愿偏弱,但年轻人仍保持着较高的文化娱乐支出比例,数据显示25岁以下群体该占比达28%,而35岁以上仅21%。值得注意的是,在影院观影这一具体消费行为中,年轻群体的参与度仅为50%,在所有线下娱乐活动中排名倒数第三。

根据拓普提供的数据,分线城市票房表现显示,尽管猫眼与灯塔的统计标准存在差异,但今年暑期档三四线城市票房占比均创近五年新低,而一线城市票房占比则达到近五年峰值。这一现象标志着持续多年的电影市场下沉趋势出现明显转折,也揭示了暑期档票房增长乏力的深层原因。在三四线城市票房占比较低的影片中,除进口大片外,国产片排名前三的分别为《戏台》《长安的荔枝》和《东极岛》,而TOP10影片中,三四线城市票房占比最高的则是《南京照相馆》。这再次印证了国产电影的市场规律——唯有深耕下沉市场方能实现长远发展。当前暑期档下沉趋势停滞的背后,核心问题在于能够精准把握观众现实需求的影片严重不足。将电影拍得精彩,是吸引观众入场的必然要求,但这一原则的实现并非易事。真正值得探讨的是,在确保影片质量的基础上,还有哪些明确可见的策略依然有效,又有哪些曾经被视为成功的要素已不再适用?

这种所谓的“刚需”现象,实质反映了当前国产电影在打造“社交货币”方面的核心能力存在明显短板,因此被迫采取次级策略来寻求市场突破。例如2023年爆火的《消失的她》,其题材本身并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刚需”属性,却因精准捕捉短视频平台的情绪传播节点,意外激活了社会话题价值,带动票房持续攀升。对比而言,好莱坞经典大片与日本动画电影的成功经验表明,IP资源的深度运营才是构建“社交货币”效能的关键路径。然而国内真人电影在这一领域仍显薄弱,普遍缺乏主动创造话题传播力的创意能力,只能依赖具有基础吸引力的题材类型来拓展受众基础,以应对初期观影选择的市场冷启动问题。当前已显疲态的“大片崇拜”思维模式,主要体现为两种畸形倾向:一方面如《酱园弄·悬案》般过度堆砌明星阵容,导致制作成本攀升而商业价值产出有限,既未能有效激活粉丝经济,也使普通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如《东极岛》般追求视觉奇观,虽在场景制作上投入巨大,却因叙事节奏拖沓、题材切入过小而难以形成持续的关注效应,相较而言,简单直接的恐龙或鲨鱼等视觉符号更能迅速点燃观众兴趣。

关于《长安的荔枝》引发的讨论中,一个颇具争议的现象值得深思:该片在演员阵容与叙事框架上均与《年会不能停!》保持高度一致性,甚至在主题深度上更胜一筹,但为何其市场表现却与预期相去甚远?这背后既有剧版先期播出带来的影响,也受制于古装类型片持续低迷的行业环境,但更需警惕的是,“小人物”与“现实主义”叙事已逐渐异化为国产商业片的路径依赖。当电影产业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时,此类题材确实能凭借贴近现实的叙事实现差异化突破,但若将其视为主流创作方向,则可能陷入思维定式。所谓“小人物”叙事的优势在于其与大众生活的共鸣性,但潜在风险在于:若主体本身已被边缘化,其故事是否真的能引起观众关注?究其本质,“小人物”与“现实主义”之所以备受资本青睐,源于创作者正在经历从学院派思维向商业逻辑的转型期,这类题材既能承载作者表达,又能满足类型片需求。然而,在流量至上的市场环境下,过度饱和的相似题材已导致观众审美疲劳,尤其对于投资规模较大的项目,更应大胆尝试宏大命题或创新题材的探索,以拓展国产影片的叙事疆域。这恰恰揭示了“大导失灵”现象的深层矛盾——失灵的并非导演本身,而是创作体系中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对电影产业而言,“大片”的定义不应仅局限于成本与制作规模,而更应指向观众的心理预期。若能以较低成本构建出具有沉浸感的视听体验,例如《南京照相馆》所展现的高效率制作模式——仅用54天拍摄、4个月完成全流程制作,其虽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制作影片,但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如南京城外的血泊)成功塑造出“伪大片感”。这种创新性的成本控制策略,配合优质内容产出,即便未能实现传播层面的破圈,也足以保障其市场回报。这为当前国产电影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在坚守现实主义内核的同时,探索更具想象力的表达方式,以避免题材同质化带来的市场困境。

在影视作品领域,南京照相馆及去年的现象级作品《好东西》曾引发关于成本管控的热议。导演在访谈中澄清,剧组始终严格遵守每日8小时工作制,未出现加班现象,甚至提前完成拍摄。然而,实际数据显示,该剧组在制作效率方面仍存在显著优化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行业反腐倡廉工作早已展开,而电影行业在成本管控与反腐机制建设方面同样具备改进余地。对于多数电影行业投资人而言,当前正处于严峻挑战期。据毒眸上半年产业分析报告所述,电影资金长期形成封闭内循环,几乎与外部资本市场断绝联系,而《哪吒2》的上映使得本就低迷的观众群体进一步流失,数据显示,近六成观影《哪吒2》的观众在后续未再进入影院,超八成首次购票用户此后未有观影记录。

光线传媒凭借其优质内容成功抢占了整个行业的市场份额。然而,单靠产量已无法填补行业流失的供给缺口,从现实角度来看,其他电影公司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有效控制成本。类型片的缺失与喜剧题材的缺席,成为今年暑期档最大的遗憾。过去数年暑期档票房冠军始终由喜剧电影占据,其中2024年和2022年的票房纪录创造者均为喜剧类型影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票房表现背后,‘麻花系’电影团队起到了关键作用,从《西虹市首富》《独行月球》到《抓娃娃》,均是该团队打造的爆款之作。这一现象折射出当前喜剧领域从表演者到创作者的严重短缺,导致市场难以持续产出高质量的喜剧内容。

然而,喜剧的市场吸引力在于其独特的价值——即使制作水平一般,仍可能凭借票房实现小成本撬动大收益的突破。过去两年中,《人生路不熟》《末路狂花钱》等作品的成功,为中小成本喜剧项目注入了更强的市场信心。然而,今年以“暑期档唯一纯喜剧”为宣传重点的《奇遇》却未能重现“暑期档唯一动作爽片”《捕风追影》的辉煌战绩。究其根本,喜剧想要实现突破,除了依赖实力派演员外,更需打造具有话题性的阵容与场面,过度个人化的叙事方式难以吸引广泛观众群体。

观众在喜剧类型片的期待值与实际观影体验之间呈现出显著落差。尽管动作片作为传统类型近期面临衰退质疑,资本投入态度趋于保守,但《捕风追影》的上映却为该类型带来转机。从《九龙城寨之围城》到《捕风追影》,动作片在叙事层次上持续探索创新,核心突破点在于通过动作编排与剪辑节奏的革新重塑观众审美体验。导演杨子曾公开透露,他借鉴短视频平台电影评论创作者的叙事策略,对影片节奏进行优化调整,以契合当代观众的观看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惊悚类型片的市场表现。《死神来了:血脉诅咒》在非同步上映且经历大幅度删改的情况下,累计票房突破1.64亿,位列今年进口片票房榜第九位,其成绩甚至超越部分漫威系列作品。这一现象延续了自《异形:夺命舰》《鸳鸯楼·惊魂》以来的惊悚片观影热潮。目前国产惊悚片仍面临内容同质化问题,真正具备专业水准的电影公司出品作品屈指可数,市场空间尚处于未充分开发状态。未来若能诞生具有IP延展性的优质作品,或将重塑该类型片的发展格局。

《死神来了:血脉诅咒》(图源:豆瓣)动画片成为暑期档最受热议的代表作。相较于拥有创作独特性的《浪浪山小妖怪》和《罗小黑战记2》,票房仅达1.89亿的《时间之子》更因逆预期表现引发关注。该片突破了传统受众定位,展现出显著的下沉市场特征,同时呈现出不同于主流动画的低龄化偏移。

这款作品的视觉风格与传统动画电影形成鲜明对比,其叙事手法与去年暑期档现象级影片《云边有个小卖部》产生共鸣。动画电影正通过创新形式填补当下的青春片市场空白,这种跨界融合表明动画创作已突破单一语境。在国产动画制作体系日趋成熟、AI技术持续升级的当下,即便非动画专业背景的影视创作者也能在动画领域找到发挥空间。这种趋势正是契合Z世代审美需求的未来方向。动画电影的市场价值已得到充分验证,无论是类型片的票房表现还是IP开发潜力,都在持续释放能量。万达电影暑期档IP衍生品销售额突破1.06亿元,同比增长94%,为行业提供了新的增长样本。若此趋势持续,中国电影市场或将逐步向日本模式靠拢——动画片成为吸引年轻观众的核心载体,大众接受度不断提升,而真人电影则因市场单一化压力转向低成本制作,最终演变为以中小成本剧情片和文艺片为主导的格局。未来娱乐产业将如何演变仍存诸多未知,但唯有持续关注观众需求变化,才能为电影行业创造新的可能性。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