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欧离婚率超50%?挪威女导演上海谈“爱的暂停”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02更新:2025-09-13 22:56:54

恰逢同一天,两部聚焦情感关系的影片在9月5日同步上映,分别呈现关系的初始阶段与最终归宿。意大利影片《关于约会的一切》以巧妙的叙事结构展开,幽默的情节设计令人会心一笑。而挪威作品《爱的暂停键》(Elskling)则更显深沉,其故事聚焦一对面临婚姻危机的夫妻,探讨亲密关系中的裂痕与救赎。

电影《爱的暂停键》将于9月5日在全国正式上映。作为挪威导演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的首部长片作品,影片讲述主人公玛利亚在经历失败婚姻后,与音乐家西格蒙德相遇并组建新家庭的故事。七年时光推移,玛利亚陷入多重困境:前段婚姻所生的大女儿正值叛逆期,母女关系紧张;与西格蒙德的两个年幼子女需要持续照料;家庭琐事不断侵蚀她的插画事业;而丈夫频繁出差的现状更令她心生疲惫。最终,西格蒙德决定与妻子分居以缓解矛盾。尽管故事线看似简单,但该片历经七年的创作打磨,在2024年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斩获评委会特别奖与最佳女主角奖(赫尔加·古莲)。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影片更以优异表现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及最佳女主角四项大奖。近日,导演英戈尔夫斯多蒂尔专程从挪威来到上海,与观众进行映后交流。

导演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在上海与现场观众展开深入交流。活动中,主持人刘凝率先提问,询问导演为何该作品耗时七年方得以面世。莉莉娅激动地回应:"过去七年里,我持续创作了25部短片,却始终未能实现长片梦。主要障碍在于融资困难,曾三次尝试拍摄长片均以失败告终,期间撰写多个剧本却屡遭驳回。直到完成《爱的暂停键》剧本时,我曾因无法筹措资金而产生自我怀疑,甚至萌生怨恨。但我的制片人始终不离不弃,最终助我突破困境。"

谈及《爱的暂停键》中相关情节的构思,导演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坦言,许多观众观影后都会询问她是否研读过大量心理学著作。对此她表示,自己理解人类心理的方式源于日常观察——无论是观察他人还是反思自我。作为电影学院的教师,她常教导学生:当个体感受到强烈情绪时,应主动深入探索内心,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她认为,人类每种情绪都蕴含着深刻的心理密码,而真正的心理学洞察来自于对情感变化规律的持续追问。通过保持对人性的好奇心,她发现无论是角色还是观众的情绪波动,背后都存在着可被解析的内在逻辑。

在影片中,玛利亚与西格蒙德接受心理咨询作为叙事切入点。导演坦言自己有一位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朋友常给予剧本建议,但刻意避免呈现晦涩的心理学术语,因为探讨离婚时的情感纠葛本质是普遍存在的现实命题。制作团队着重展现的不仅是婚姻关系破裂的表象,更致力于解构这种关系崩塌的心理动因与深层逻辑。值得注意的是,北欧地区的离婚率已突破50%大关,这种社会现象背后折射出的个体心理困境值得深入探讨。正如《爱的暂停键》中所揭示的:当个体无法解决自身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时,两性关系往往难以维系。因此,影片试图将两性关系的剖析提升至更具理论深度的层面,探索情感裂痕产生的心理根源及其社会隐喻。

在谈及《爱的暂停键》中玛利亚这一角色的塑造时,导演英戈尔夫斯多蒂尔坦言:"我始终认为,社会不该将女性简单地定位为承受外界压力的受害者,或是被神化的无畏战士。对我而言,玛利亚本质上是一位觉醒的女性英雄,她展现出直面内心、探索自我本质的勇气。我希望通过这个角色传递一个核心信息:危机往往暗含着改变的契机,任何困境都能唤醒深层的生命力。"

这位经历父母失败婚姻的女主人公,起初确实处于被伤害的状态,但最终通过自我突破实现了蜕变。导演强调:"她敢于撕开自我设限的茧房,直面痛苦的历程虽然充满危险,却让她获得了内在的力量。这种自我审视与成长,是女性突破桎梏的必经之路。"

在映后交流环节,许多观众表达了对玛利亚遭遇的强烈共鸣。一位单亲妈妈观众表示自己反复观看影片两遍,却对开放式结局感到困惑:"这个结尾让我既感动又不解,它似乎在暗示改变永远没有完成时,但这样的处理真的合适吗?"

《爱的暂停键》最终采用了开放式结局。导演英戈尔夫斯多蒂尔曾透露,最初剧本的结尾设定为西格蒙德离开餐厅,玛利亚独自留坐在座位上。但经过多年的投资奔波,她的创作理念发生了转变。"我不再想呈现一个孤零零坐在餐厅的北欧女性形象,"她表示,"于是决定改写剧本,让男主人公留在原位,而女主人公主动伸出了手。这不仅关乎自我爱,更是人与人之间联结的隐喻。我希望观众能感受到女性既能坦然面对内心情感,也具备接纳新关系的勇气。"

在活动现场,导演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位于左侧第二位)与观众们共同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