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大行其道,咪蒙又一次赚爆了!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837更新:2025-09-06 15:22:50

去年初,"咪蒙凭借两部短剧实现单日破亿收入"的新闻引爆短视频平台,网友感叹"那个女人强势回归"。作为持续引领流量风口的创作者,咪蒙的商业布局再次引发关注。此次引发热议的两部作品分别是《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与《裴总每天都想父凭子贵》,前者单日充值突破2000万元,强势登顶多个平台榜单;后者则连续三日蝉联短剧热力值榜首,展现出强劲的市场号召力。

这些作品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其紧凑的叙事节奏和酣畅淋漓的打脸桥段上,能够迅速抓住观众情绪。以近期上线的《闪婚老伴是豪门》为例,虽然剧情框架较为传统——设定为柔弱女主与强势男主的邂逅,通过男主的强势干预化解女主周遭的困境——但制作方巧妙地调整了角色年龄,将故事重心转向中年群体的现实生活。剧中通过展现儿女辈的不成熟与亲戚关系的荒诞,折射出当代家庭中代际矛盾与情感纠葛,这种既符合目标受众心理预期又暗含现实隐喻的创作手法,成为吸引观众的核心要素。

2012年,咪蒙曾提出观点:"影视作品若能精准触达观众的情感共鸣点,后续无需过度考量逻辑性,便可期待丰厚回报。"她认为人性深处的自恋情结决定了观众更倾向于在影视内容中寻找自我投射。如今这一理念正在实践中得到印证,尽管年轻群体普遍批评此类作品缺乏深度,但不得不承认其成功抓住了下沉市场的心理需求。

对于咪蒙的创作能力,舆论呈现两极分化:有观点认为她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能精准把握舆论热点并创造商业价值;也有批评指出其内容可能对年轻群体产生负面影响。作为中文系出身的媒体从业者,咪蒙曾以文字创作获得关注,出版《守脑如玉》《圣人请卸妆》等作品在文学界小有名气。然而其文学化写作风格在专业领域存在争议,部分观点认为这种表达方式难以适应媒体行业的规范要求。在创作实践中,她既展现出对热点话题的快速反应能力,也面临着内容创作与行业规则之间的平衡挑战。

2015年,咪蒙与团队正式开启公众号运营,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舞台。同年9月15日,她发布了首篇微信公众号文章。起初,亲友对这一决定持保留态度,彼时微信公众号内容创作正经历瓶颈期,但文章却意外获得极高流量。仅两个月便实现突破,账号粉丝数突破40万;至2015年底,其70篇作品均实现10万 的阅读量。

2016年,咪蒙凭借其独特的创作手法跻身自媒体头部阵营,拥有超过400万粉丝群体,单篇阅读量常突破百万大关。其作品在《环球人物》等主流媒体获得专题报道,被定义为"行走于自媒体塔尖"的代表性人物。彼时"咪蒙"已超越普通网络写手范畴,成为具有广泛讨论价值的文化现象。从网络热议到学术研究,普遍认为其成功源于鲜明的文风特征:以直白犀利的语言直击社会痛点,擅长通过情绪化表达引发共鸣。咪蒙本人曾强调,她始终排斥婉约伤感的写作方式,追求"干净利落"的叙事效果。这种创作理念使其文章呈现出特有的语言风格——脏字与粗口并存,吐槽与毒舌交织,常以尖锐姿态挑战传统道德观念。

在《致贱人:我凭什么要帮你?!》一文中,作者以犀利视角剖析了生活中常见的被求助场景,用"如果善良是纵容,我愿意一辈子歹毒下去"这句极具争议性的宣言收尾。该文发布三天内便突破350万阅读量,成功吸引20万粉丝。其传递的价值观虽引发广泛讨论,但精准把握了情理交融的表达张力,这种强烈的情感共鸣让大量感性读者为之倾倒,从而形成巨大的舆论影响力。

我们常说网络环境中戾气盛行,许多网民在无形中深受其害,而咪蒙则擅长将这种戾气转化为自身内容创作的工具,甚至在某些场合有意无意地加剧了这种现象。以粗鄙、低俗乃至极端手法迎合舆论喧嚣的野蛮价值观,在攫取庞大流量的同时,也引发了广泛批评,甚至衍生出"咪蒙之毒"的负面标签。有观点认为,这种"恶之花"如同罂粟般表面绚丽却暗藏锋芒,其刻薄、偏激与冷漠特质令人沉迷又伤及本质。然而咪蒙曾直言:"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呼唤着偏激的声音,温和包容并不是新媒体传播的生存法则。"

她指出,当前的社会已不再需要绝对正确的权威声音,公众更倾向于选择代言人而非倾听个体表达。从公众号文章到短视频创作,咪蒙始终遵循这一逻辑,其内容策略获得了市场的积极回应,印证了她的洞察力。然而,人性虽具复杂性,且存在阴影面,但这不应成为传播消极价值观的借口。当价值体系面向大众时,其核心使命应是引导人们靠近光明,而非加深认知的黑暗。尤其当创作者利用编造的'黑暗童话'刻意煽动情绪以获取流量收益时,这种行为更应受到质疑。2019年初,咪蒙以《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为题的文章引发广泛讨论,成为现象级传播案例。

本文记述了一位出身贫寒却学业出众的友人故事,其曾以优异成绩成为当年高考的市理科状元。在大学时期为支撑妹妹的学业选择勤工俭学,最终因罹患胃癌不幸离世,年仅24岁。文章通过叙事与议论交织的方式,深刻探讨了社会现实与人性尊严,引发了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部分人借此抒发对命运的无奈与对社会的批判,产生了一些消极舆论。然而后续调查发现,该故事实为虚构,所有细节均无事实依据。

随后,咪蒙发布致歉声明,却遭人民日报指出其言论存在“避重就轻”的问题。相关文章被舆论批评为充斥着煽动性内容,被指责为热衷于制造情绪对立,甚至涉及精神传销的嫌疑,引发广泛争议。自此,咪蒙逐渐淡出大众视线。直至今年,她以短剧形式重新进入公众视野。然而,其过往争议并未随之消散。自去年11月起,由其团队制作的多部网络剧因包含暴力、极端复仇等元素,相继被平台下架或限制传播。近期上线的短剧则转向轻快幽默的风格,价值观呈现“爽中带正”的特点,或与此前事件有所反思有关。

并非意味着所有文艺创作都必须追求高大全的叙事风格或深刻的哲学内涵。正如短剧编剧李昕然所言,中国存在大量观众更倾向于通过轻松有趣的故事获得情绪满足,这种需求本身并无过错。然而,尊重主流市场偏好并不等同于放弃艺术创作的伦理底线,也不代表可以无节制地迎合负面情绪或消极内容,毕竟优质作品仍需承担价值引导的责任。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