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脱缰者也》是“复合型”的曹保平作品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432更新:2025-09-01 22:34:18

尽管该片上周六刚刚上映,但票房、口碑与排片均表现不佳,若不尽快观看恐将错失。观影结束后,我不得不承认,这部作品在曹保平的创作序列中并无亮眼表现。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类型的矛盾性,整体呈现一种名不副实的割裂感:本期待看到类似《追凶者也》的黑色幽默犯罪喜剧,却在观影后意识到,其核心叙事仍停留在《狗13》《涉过愤怒的海》对父权结构的批判与亲子关系的反思层面,未能突破既有框架。

从理论上讲,若一部作品能涵盖如此丰富的内容,其整体表现已属上乘。然而《脱缰者也》显然尚未达到这一境界,呈现出一种似是而非、味同嚼蜡的尴尬状态。首当其冲的是影片在黑色幽默方面的表现令人失望。尽管黑色元素俯拾皆是,幽默感亦有所体现(主要得益于天津的地域特色及独特方言),但二者结合却缺乏化学反应,呈现出割裂感。

不少观众在观影后第一时间便将其与《追凶者也》对比,这种比较反成《脱缰者也》的致命伤。《追凶者也》的犯罪喜剧具备浓厚的荒诞性,更塑造了诸如“五星杀手”这般令人喜爱的角色,让观众在悬疑与调侃中获得观影快感。相比之下,《脱缰者也》在这一领域几乎乏善可陈。

以本煜饰演的小六为例,角色甫一登场,观众便察觉其行事风格与阴谋关联。将这样一位冷酷无情的“愣子”置于几乎荒诞的绑架案中,实则削弱了喜剧效果,角色定位亦显突兀。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舅舅为争夺家庭财产绑架外甥”的情节往往仅限于引发家庭内部矛盾,除却借债的黑恶势力外鲜有其他潜在威胁,此类叙事在犯罪题材影片中缺乏足够的故事层次。事后反思发现,《脱缰者也》与《狗13》《涉过愤怒的海》同样聚焦于“父与子”的关系命题。然而相较于上述作品的完整叙事结构,该片更侧重于伦理批判而弱化了深层思考。影片中的人物塑造呈现出多个令人失望的父亲形象:马飞的父亲虽未现身,但因对子女的不信任成为悲剧连锁反应的源头;常远饰演的二姐夫则以虚伪做作、贪婪自私的特质不断制造混乱;小六的父亲更以家暴行为摧毁了家庭,其恶劣程度甚至让大姐夫这类人物相形见绌。

在父权阴影下成长的边缘人物群像中,二姐马慧与大姐皆是精神状态失衡的个体,小六则沦为被社会排斥的堕落者,而李嘉文作为"屁子"的称呼,其留存的童真更似意外的馈赠。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主角马飞,他既是被父亲毁掉的失败者,若非父亲将他孕育而生,他大概率也会成为令人痛心的糟糕父亲。若剔除影片的类型化叙事框架,单从探讨"父权遗毒"的深度而言,《脱缰者也》的缺陷在于:为追求符号化表达与尖锐批判,刻意弱化了人物塑造与情节逻辑的完整性。观众所见不过是一群被命运击垮的扭曲灵魂在挣扎,却难以感知那些令人厌恶者背后所蕴含的悲剧性。这种单向度的批判使观众失去共情的余地与思考的空间。对我而言,影片传递的多是苦涩的控诉,却缺少通过荒诞情境产生的顿悟与救赎。至于结局,与其说提供了圆满的慰藉,不如说是撒下几粒糖霜般微弱的甜意。

不得不承认,由郭麒麟出演的这部深入探讨父权制度的影片,选角堪称精准。当现实与银幕的叙事相互映照(结合郭麒麟对表演的打磨与郭子恒近年来的成长轨迹),或许能让观众在观剧体验中获得双重满足。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