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追完《以法之名》,观众为啥觉得窝火?导演下场“反省中”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686更新:2025-09-03 04:12:09

由张译、李光洁、蒋欣联袂主演的检察题材剧《以法之名》正式落下帷幕。自开播以来,观众在追剧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情绪波动,既有对剧情的激烈情绪共鸣,也有对司法议题的深刻思考。该剧在前期以直面现实的手法和紧凑叙事赢得口碑,却在收官阶段因口碑急转直下,引发"以法之名烂尾"的争议话题登上热搜,这种戏剧性的转折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

近年来,以司法系统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以法之名》却选择深入聚焦检察侦查领域,将镜头对准了承担内部监督职责的“第十一部”。剧组历时三年,跨越四省十余城,采访百余名检察官,同时最高检专家团队从策划到成片全程深度参与,提供了专业指导与实时支持。作为首部展现检察系统自我纠偏的剧集,其通过“万氏集团涉黑案”的剧情展开,揭示了司法改革进程中扑朔迷离的真相。该案件历经两年半侦办,却在庭审阶段出现戏剧性反转——被告人竟在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后突然翻供。曾被认定为黑社会成员的前代理律师张文菁在法庭上激烈抗辩:“万海无罪!我们并非黑社会……”随着剧情推进,案件背后浮现出更深层的谜团,所谓证据实为精心伪造的“伪证”,引发观众对司法公正的深度思考。剧中的“狼人杀”设定成为探讨司法正义的隐喻,揭示了权力博弈下真相的曲折追寻。当“好人”在对抗中面临生死考验,观众更期待看到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必然结局。若没有“第十一部”对司法系统的深度介入,这场看似雷霆万钧的扫黑除恶行动或许沦为权力寻租的遮羞布,真相可能永远沉睡在利益漩涡中。

人物塑造成为剧情的核心看点。案件的核心价值在于“人”——用情节吸引观众进入故事,但最终打动人心的却是角色背后的复杂人性。剧中检察官群像突破了传统戏剧中扁平化的人物设定,每个角色都承载着独特的使命与内心挣扎。在角色选择上,导演傅导特别注重演员的适配度,洪亮这一角色最终由张译出演。张译的外形与气质与洪亮这一角色高度契合,他不仅将角色每一处细节打磨得精准到位,更在原有剧本基础上赋予其更深层的情感层次,使人物形象更具感染力。尽管部分观众认为张译的风格存在一定的重复性,但他在洪亮这一角色中的诠释却展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质。

在与李光洁携手演绎后,导演对这位演员的艺术表现力印象深刻。其面部特征既蕴含凌厉正气,又暗藏难以解读的内心漩涡,这种复杂性与层次感恰好契合剧中李人骏的人物特质,因此认定李光洁是该角色的最佳诠释者。而郑雅萍这一富有概念性的角色,则由对公检法题材充满热情、且具备强烈表达欲望的蒋欣完美呈现,角色的多面性与丰富层次在剧中得以充分展现。

众多角色的演绎者皆为实力派演员,他们的演技为角色塑造提供了坚实基础,每个角色的命运轨迹也因此更加清晰可辨。当角色被赋予多维度的灰色特质,便呈现出更丰富的立体感,正如现实世界中善恶交织、黑白难辨的复杂性。在"刀刃向内"的抉择时刻,面对同事、挚友乃至亲人的冲突,甚至可能直指自身,这种困境对个体初心与理想信念构成严峻考验。在这盘错综复杂的权力棋局中,即便身不由己,依然存在突破困境的可能。曾主导万海案的主办检察官乔振兴,因坚持"证据不足不起诉"原则遭调职,却在追查过程中揭开了旧案真相。对真正的犯罪集团而言,他犹如横亘在前的障碍,最终以令人唏嘘的"自杀"方式结束生命。有观众表示,剧中所有泪水都献给这位检察官,他因清廉正直遭受威胁,只能将真相深埋心底,带着污名平静离场。而李人骏这个角色则展现出更复杂的性格层次,他既非纯粹的恶人,也非完人,更像是一个在现实与理想间挣扎的务实主义者。当"代理"头衔卸下成为检察长后,在这个充满权谋的关系网络中,他的每一步选择都引发着观众的深思。原本的三人组中,乔振兴的牺牲、李人骏的谜团,以及洪亮在执法边界上的徘徊,共同构成了令人揪心的叙事闭环。

董晴虽戏份有限,但演技令人惊艳。她在《以法之名》中饰演的辩护律师张文菁,初次以"黑社会组织骨干成员"身份现身法庭,当庭喊冤的场面成为剧集开篇最震撼的开场白。尽管整体故事基调沉重,但创作团队巧妙设计的细节让观众在严肃叙事中感受到戏剧张力。例如东平市公安局局长许言午被"狼人"包围的处境,既凸显了官场生态的复杂性,又通过他面对汇报时的窘迫反应制造出令人会心一笑的时刻,"有时候很想报警,但是自己就是警察局局长"的台词更是引发观众共鸣。

随着剧情推进至后半段,不少观众指出叙事节奏问题。全剧36集的篇幅用于讲述单一案件,导致情节发展缓慢,前期营造的压抑氛围未能有效转化为戏剧冲突。尤其在大结局中,关键人物万海在真相揭晓前突然死亡,收尾的仓促程度与案件本身的复杂性形成反差,部分角色结局被简化为文字PPT形式,导致观众对案件侦破过程产生困惑。这种依赖反派内斗推动剧情的叙事方式,被指削弱了主角侦查能力的展现。

面对观众的质疑,导演傅东育在7月9日晚通过社交媒体回应:"收到各种评价,包括赞誉和批评,都在总结与反省。例如开篇节奏偏慢,剧情注水,演员选择存在问题等。"他坦言该剧记录了自己三年的创作历程,同时表达了对下一部作品的期待。该剧的口碑起伏揭示了法治题材创作的难点——如何在保持专业度与现实还原的同时,实现叙事流畅与观赏性平衡。

制片人敦淇强调,希望观众不仅能获得"爽感",更能产生"代入感",通过与剧中人物的情感共鸣,让民众更深入理解检察官的正义担当与使命。他指出优质内容应贯穿作品始终:前期吸引观众注意,中期引发情感共鸣,后期引导观众思考。作为"扫黑"题材的代表作,《以法之名》反映了中国法治进程的动态发展,司法改革与法制建设的不断演进要求影视作品与时俱进,呼应新时代法治精神。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