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尾才真实?《以法之名》仓促收尾,没把好故事讲好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317更新:2025-09-03 03:43:16

年度爆款剧集《以法之名》市场占有率峰值已攀升至34%,成为现象级作品。该剧近日开启超前点播服务,观众可支付18元提前解锁大结局。即便在经济下行背景下,优质内容仍能激发观众的付费意愿,证明好作品始终拥有坚实的市场基础。

或许正是因为投入了金钱,才更显愤怒,于是《以法之名》的剧集烂尾问题连夜登上热搜。观众既花钱又对剧情上头,却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仓促收尾,这种落差自然令人不悦。但若从客观角度审视,这个结局某种程度上呈现出现实的合理性。问题的关键并非故事本身质量欠佳,而是叙述方式存在明显缺陷。那些愿意花18元买气受的观众,必定在追剧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剧情的吸引力,才会心甘情愿支付这笔费用。然而当期待落空,这难道不是最令人恼火的遭遇吗?

当前国产影视剧最大的问题在于,所有角色无论善恶或处于灰色地带,都在为迎合匆忙的结局而强行转变。以程子健为例,前期剧情反复强调其拜金性格,一切行为皆以利益为先,却在剧情后期突然被未婚妻感化,180度反转坦白罪行。这种突兀的转变缺乏铺垫,仿佛角色在关键时刻被神仙点化般毫无说服力,展现出令人费解的剧情漏洞。而万海这一角色更是充满戏剧性,三十多集的剧情始终围绕其翻案展开,却在最终时刻因缺乏合理契机而被仓促处决。相较之下,至少万海的死亡有画面交代,其他角色的结局处理则更显荒诞,令人瞠目结舌。这种以黑底白字形式罗列角色命运的"字幕式大结局",已成为国产剧的最新创作手法。随着观众不断经历MV大结局、PPT大结局的套路,如今这种生硬的结局形式更显令人失望,暴露出编剧在叙事逻辑与角色塑造上的严重缺失。

许多观众曾预料结局可能流于表面,却没想到编剧竟将这种草率发挥到了极致。当剧集后期频频采用闪回与碎片化叙事强行填补内容时,观众早已心生警觉。而就在剧情即将收尾之际,制作方仍能突破底线,用寥落几行字草草交代关键情节。这种省时省钱的创作方式,简直令人瞠目结舌——既不需要动用演员,也不必耗费剧本打磨的精力,仅靠文字拼贴便完成叙事闭环。这般操作究竟算不算敷衍,恐怕连创作者自己都说不清。

若拍摄水平欠佳导致作品质量下滑,那么从第一集就能察觉端倪。然而该剧前期呈现出较高的水准,后期却仿佛换了创作团队,无论是叙事风格还是剧情走向都明显脱节。编剧的更换不仅影响了整体连贯性,更暴露出导演及监制等主创人员对收尾工作的疏忽。制作团队是否用心,观众自有评判标准。以郑雅萍角色为例,其作为主动进取的检察官形象在前期已建立,却未能在后续剧情中得到深化发展,错失展现专业素养与破案能力的机会。反观反派阵营则显得混乱不堪,而专案组始终缺乏实质性进展,这种失衡的叙事结构令人费解。

柳韵这一角色的设定存在明显矛盾,作为市委书记与检察官的配偶,其身份背景与行为模式难以自洽。剧中缺乏对角色心理转变的铺垫,直接展现她以"聪明脸蛋笨肚肠"的形象介入危险情境,这种突兀的安排更像是剧情强行植入的巧合而非有机发展。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中,角色的行动应建立在充分的前情铺垫与人物塑造基础之上,而非单纯为制造戏剧冲突而存在。观众期待的普法剧应具备现实逻辑与法律严谨性,但若过度依赖"正义终将得伸张"的套路,反而会削弱剧集的社会价值。周梅母女等角色的遭遇更需要通过合理叙事展现其困境与破局过程,而非简单地以"大团圆"结局消解现实的复杂性。

然而,这部剧并未采用传统普法剧的套路,而是通过密集的字幕呈现所有角色的最终命运。当观众逐帧阅读字幕中揭示的结局时,不难察觉创作者试图打破常规的野心——他们不愿让故事以众人聚餐、和气收场的模式结束。这种处理源于对现实的深刻认知:在真实社会中,利用职务之便的犯罪行为永远不会消失。剧中万海与秦峰的死亡、王主任的逃离,恰恰映射了人性中的贪婪与堕落如何在特定环境中被不断放大,而非源于与生俱来的反社会倾向。正因如此,这类事件在现实生活中将持续存在,未来仍可能发生。遗憾的是,该剧的突破尝试止步于此,它虽怀有创新的意愿,却未能将这种创新转化为令人信服的叙事,最终留下了未竟的遗憾。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