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分收官!我预测,《繁城之下》将开启历史剧“新局面”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92更新:2025-09-17 21:00:59

近日,电视剧《繁城之下》圆满落幕,其收官成绩仍保持着8.6分的高分,稳居年度国产剧评分榜首。

这部剧自开播以来便引发我的高度关注,一方面因其由宁理出演,另一方面则因新生代团队创作的悬疑题材令人期待。然而观后感触颇深,首先需指出的是悬疑元素的呈现略显薄弱。例如首集冷捕头的意外身亡,次集便直接揭晓作案手法,这种过早揭示关键线索的做法极大削弱了剧情的悬疑张力。更令人不解的是剧中穿插的诗句,不仅与破案进程毫无关联,反而刻意营造出玄虚感,实则徒增观众困惑。

作品在剧情设计和叙事反转方面表现出色,其表达深度与当代社会议题紧密契合。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最终实现复仇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少爷角色,而是小宝子这一人物,同时宋辰与县令的那句“迟到的公道不是公道”极具力量,深刻诠释了对“迟到的正义”这一概念的有力反驳。第二,服化道和摄影水准令人印象深刻,整体呈现极具质感,制作团队的专业用心跃然于细节之中。第三,在演员表演方面,小演员的出色演绎成为亮点,无论是陆直还是陆无忧的表演都极具感染力,白宇帆的表现虽略有不足但整体仍在线,而宁理老师的表演更是无需多言。

若不谈论这些因素,我认为从《显微镜下的大明》到《繁城之下》,我们以往熟悉的国产历史剧已显露出明显的式微迹象。当前这类作品通过类型化叙事为外衣,借助小人物命运折射大时代变迁,并着力还原古代市井风貌,或许将成为未来几年的主流方向。写实主义与历史还原的深度结合,正是《繁城之下》获得广泛好评的关键所在,其成功印证了摒弃"倭风"(指过度依赖日式叙事风格或形式化表达)的创作路径更具生命力。

近年来,不少观众注意到一个现象:国产古装剧即便采用架空设定,仍可能引发争议。例如郭敬明主导的《云之羽》虽以日本文化为背景,却遭遇"倭风"的强烈批评。相较之下,具备历史背景的古装剧更被期待呈现真实感,观众普遍要求作品在服饰、场景、人物设定等方面做到历史还原、贴近现实并强化本土文化特色。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年轻观众对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以及文明自信的追求愈发明显。在古装剧领域,2019年《长安十二时辰》仍被视作美术、服装与场景设计的标杆之作,此后诸如《清平乐》《大明风华》《山河月明》《梦华录》等作品也相继涌现。然而,这些作品普遍属于高投入的历史剧类型,而《显微镜下的大明》《繁城之下》等新兴作品则更注重细节呈现,以小成本制作探索局部历史事件,通过精巧的叙事和聚焦的题材展现独特的文化视角,呈现出以小见大的创作特色。

《繁城之下》虽在美术服化道呈现上不及《显微镜下的大明》,但影片镜头语言中融入了诸多中式美学元素。大量采用留白手法,巧妙运用江南园林特有的框景、借景等构图技巧,使画面充满诗意韵律。其镜头调度更似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意境营造,通过虚实相生的视觉表达传递文化内涵。相较于当下古装剧普遍依赖棚拍场景,该片对真实古建筑与生活化环境的还原令人印象深刻,那些白墙黛瓦的中式建筑与古朴街巷所带来的沉浸式体验,恰是对传统美学精神的当代诠释。

若论及《繁城之下》的局限性,其风格偏好徽州与婺源的白墙灰瓦马头墙体系,整体呈现江南古建筑风貌。这种取景方式实际上折射出国产古装剧的一个普遍困境——影视城拍摄往往缺乏真实历史感。毕竟,古建筑的斑驳墙面、泥泞地面乃至日常器物的磨损痕迹,都是岁月沉淀的产物,而当前国产古装剧的取景地多集中于江南地区,导致其他地域的古代建筑风格被忽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江南现存古民居保存较为完好,但部分农村地区却因盲目拆除传统宅院、改建成西式小洋房或现代平房,致使本土古建筑风格面临消亡危机。在《梦华录》《显微镜下的大明》等剧集展现生活化场景的启发下,我预测未来将涌现更多注重现实取景与服化道还原的古装作品,而像《长安十二时辰》这般搭建场景却高度还原的剧集,也将在品质上持续进阶。这种创作趋势标志着国产古装剧正逐步回归对市井生活的细腻刻画。

这部剧不同于眼下流行的横店风格,而是以江南水乡的窄巷白墙为背景,通过市井气息浓厚的生活场景展开叙事。剧中人物塑造极具生活质感,涵盖了三教九流、士农工商各阶层,悬疑线索与时代风貌交织呈现。随着剧情推进,看似零散的人物故事逐渐汇聚成一个核心焦点,展现出扑朔迷离的叙事张力。相较于《漫长的季节》的悬疑主线和《显微镜下的大明》的戏剧化呈现,该作品在表达深度与生活细节上更具特色,其叙事方式更贴近民间烟火气,也更注重社会结构的细腻刻画。

许多人或许持有不同观点,但就我个人观察,《显微镜下的大明》在角色设定上存在工具人过多的问题,部分情节设计存在简化人物思维的倾向。剧中无论是反派还是正派角色,往往呈现出机械化的执行特征,缺乏人性层面的深度考量。相较之下,《繁城之下》中陆直的谋略更具层次感,他不仅注重资源整合与团队协作,更在战略规划中体现出对风险预案的缜密设计。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如此详尽的布局,随着剧情推进仍因多方势力介入而产生连锁反应,这种复杂性恰恰体现了该剧在人物塑造上的细致程度——每个角色都基于自身身份构建出合理的行动逻辑。

在剧中的所有人物中,唯有宋典史与这些暗流涌动的案件毫无关联。他本可以以蠹县小吏宋辰的身份置身事外,任由知县遇刺身亡的事件上报臬台,凭借火票密令追查薛举人,最终成为第二个冷面老成的捕头。然而,宋典史却选择揭露真相,手中握有的证据让三更不得不成为他的忠仆。最终蠹县仍旧循环往复,宛如未被打破的桎梏,静待新任县官的到来开启下一个轮回。

然而,宋典史却并未选择这条明哲保身之路,他毅然决然地重拾昔日意气风发的宋仲虬之名,以决绝的手段为三更讨回公道,更在生死之际唤醒了三更的良知。这份选择不仅关乎当下的正义,更是一场跨越生死的赎罪——他要为昔日害死挚友的过错承担后果。即便柳十三未曾亲手取他性命,这场背叛与愧疚亦将如毒蛇般缠绕其心,最终催促其或自尽或病亡。宋典史的死,实则早已注定,他的抉择成为一场悲壮的宿命之局。

这部剧以细腻深刻的笔触描绘人性的复杂、人心的微妙、市井的百态以及官场的权谋,其剖析之深入可谓入木三分。若仅将其视为悬疑作品,显然未触及核心——悬疑元素不过是贯穿全剧的线索,真正聚焦的是普通人如何在灰色地带挣扎,因何走向歧途,命运如何因偶然与必然交织而发生转折。它并非以宏大叙事见长,却远非快餐文学可比。据悉,该剧可能由广告及二创视频领域出身的团队打造,但其思想深度与艺术表达已预示着历史剧的全新发展方向。

这部剧不仅在美术、服装和化妆等方面追求高度还原,诸多细节处理得当。其表达方式更是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隐喻手法,尤其体现在角色塑造上。宋辰这一角色明显借鉴了明代唐伯虎的原型,‘唐’与‘宋’、‘寅’与‘辰’形成巧妙对仗,而角色名‘仲虬’则与唐伯虎的‘伯虎’相呼应。剧中那首‘桃花诗’更是直接化用唐伯虎的经典作品,展现出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明暗双线男主的命名颇具深意,'曲'与'直'的对立暗喻正邪界限的模糊性,而侦探角色归属'曲'、嫌疑角色对应'直'的设定,更强化了剧情对善恶二元论的解构。编剧在结局处展现出了文人的思辨气质,借'小宝子'担任知县的设定,暗含对权力与正义关系的探讨,这与陈寅恪撰写《柳如是别传》时所展现出的学术风骨异曲同工。

中国传统文化叙事往往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遍性,其设定多与历史背景相契合。以万历三十余年(晚明时期)为例,当时印刷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文人笔记尤为盛行。从《三言二拍》和《金瓶梅》等通俗文学作品来看,虽然"小宝子"这一角色并无明确的历史原型,但知县作为基层行政官员,在明代官僚体系中确实占据重要地位,其存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从晚明至清初,社会风气呈现出从皇家到士大夫阶层,直至平民百姓的全面颓败。道义沦丧,世风日下,社会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在此动荡背景下,小宝子堪称与先秦豫让齐名的崇高人物,却与历史中那些被广为传颂的气节象征形成鲜明对比——真正引发世人感慨的,却是青楼女子如柳如是、赛金花等人。其实在剧作中,小宝子被设定为乌龟形象,实则暗指九天护国娘娘,这种反差恰恰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洞察,堪称真文人的手笔。

本剧的导演兼编剧王铮,从广告行业起步,同时活跃于影视内容创作领域,以二创博主身份推出了《嘻咦啊看》《瞎看什么》《阅后即瞎》等作品。尽管严格来说并非科班出身,但其导演编剧能力却备受肯定,因为此次呈现的是他们首部正式的网剧作品。2023年成为内地青年创作者全面崛起的关键年份,不仅见证《繁城之下》等作品的突破,更折射出新生代创作者在影视领域的蓬勃力量。

国产历史剧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三个阶段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进入历史正剧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相继涌现了《三国演义》《东南列国志》等经典之作,最终在《三大王朝》和《大明王朝》等作品中达到艺术高峰。尽管创作手法不断演变,但整体叙事仍以王侯将相的权谋斗争、才子佳人的情感纠葛以及宏观历史事件的再现为核心主线。

自2009年《大秦帝国》之后,历史正剧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以《甄嬛传》《武媚娘传奇》为代表的宫斗题材作品,成为市场主流。然而近两年,这类古装剧似乎逐渐淡出视线,女性向作品更多转向仙侠与宅斗题材。

《长安十二时辰》通过展现古城危机映射王朝动荡,而《显微镜下的大明》《繁城之下》则更深入基层、贴近市井生活,以细腻笔触描绘大时代背景下社会不公现象,生动呈现市井百态。这些作品在美术设计、服装造型及道具还原方面保持了较高水准。近年来,内地青年创作者正引领历史剧迈入新阶段,推动整个中国流行文化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