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鹏击浪》首播,情怀拉满,叙事技法过硬,这才是佳作气象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601更新:2025-09-17 00:14:26

12月18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电视剧《鲲鹏击浪》在三大卫视平台展开两集首播连播,北京卫视、浙江卫视、广东卫视同步开播,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等视频平台也同步上线。开播两集后,《鲲鹏击浪》已引发广泛热议,堪称重大革命题材中的又一力作。该剧以个体命运与家国情怀的双重叙事为主线,通过扎实的剧情构建展现出深刻的影视社会学价值。

在重大革命题材创作中,情怀的表达往往体现为角色与创作者对时代命题的共同思考。这种思考具有双重维度:一方面聚焦于个体命运的抉择,另一方面映射着民族未来的走向。《鲲鹏击浪》在首播剧情中实现了这一双重叙事的有机统一。剧中通过青年毛泽东在湖南地区为民众发声却遭遇湖南督军张敬尧迫害的情节,展现了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觉醒。当毛泽东因求职受阻而陷入生存困境,不得不以街头卖字维持生计时,这种现实困境与理想追求的碰撞,构成了剧作情感张力的核心。

值得关注的是,该剧并未将个人生存困境简单化处理,而是将其作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动力。在呈现毛泽东为生计奔波的同时,始终贯穿着其对国家命运的深层思考。开篇即通过教育救国、无政府主义等思想元素,勾勒出一群青年志士在探索救国道路时的思想蜕变过程。这种将个体生命体验与民族振兴诉求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使作品既具备情感共鸣力,又承载了深刻的历史思考,成功实现了影视作品的现实主义表达与理想主义追求的双重升华。

在探讨重大革命题材影视剧创作时,"叙事底色"被视为决定作品质量的关键要素。这种底色需要扎根于社会底层的真实图景,聚焦普通民众的生存困境,通过具象化呈现百姓疾苦与时代矛盾,才能塑造出具有历史厚重感的艺术表达。《鲲鹏击浪》中,毛泽东与蔡和森沿洞庭湖畔深入基层调研的场景,生动刻画了民不聊生的现实:被贩卖的妇孺、堆积如山的尸体、街头乞讨的难民、横行霸道的军阀,以及耀武扬威的武装力量,这些残酷画面共同构成了剧作的核心叙事基调。正是在这种现实主义的叙事基底上,青年毛泽东才开始了对个人理想与民族救亡道路的深刻思考,寻求二者的精神契合。这种对底层现实的忠实还原,为整部作品的情感张力、思想深度与社会价值提供了坚实的承载基础。

谈及“叙事技术过硬”,部分以情怀为卖点的电视剧往往忽视了这一关键要素。优质题材需以精湛编剧技术为支撑,方能相得益彰。《鲲鹏击浪》前两集已展现出编剧马继红扎实的叙事功力,其技术运用与情感表达浑然一体。以“臭豆腐”为线索贯穿全剧,巧妙构建起故事的情感纽带——毛泽东授课时,孩子们拿同窗开玩笑,提及其父为臭豆腐摊主,暗示其志向的卑微。而毛泽东的回应则赋予这一日常元素以深意,指出臭豆腐作为民生必需品亦有价值,继而引出自身“为国家民族开太平”的宏大抱负。后续剧情中,卖臭豆腐的摊主携子赠予毛泽东刚出锅的臭豆腐,这一细节既深化了人物关系,又为全剧奠定了贴近底层生活的叙事基调,使情感传递更具现实质感。

湖南第一师范时期,毛泽东曾目睹一位卖臭豆腐的摊贩被兵痞当街殴打致死。这一事件既可视为毛泽东初露锋芒为民请愿的开端,也可解读为他遭遇张敬尧压迫的伏笔,更暗含了他求职受挫的现实困境。在如此境况下,他仍选择将新得的一枚银元赠予父亲生前的学生,这不仅彰显了毛泽东的人格魅力,更体现了编剧在叙事手法上的匠心独运。

剧中巧妙地在激烈冲突与日常细节间切换,如毛泽东与张敬尧在督军府前的对峙与杨昌济先生在四合院中整理书斋的平静画面形成鲜明对照。这种叙事节奏的张弛有度,既保持了剧情的紧张感,又通过细腻的生活片段传递人物的深层情感,堪称编剧与导演的联合杰作。

《鲲鹏击浪》已播剧情中,此类张弛手法屡见不鲜。编剧通过精心设计的剧情起伏,让历史事件在戏剧冲突与人文关怀间自如流转,既展现了革命者的坚韧品格,又折射出时代洪流下个体命运的悲欢离合。

在《鲲鹏击浪》的叙事中,重大革命题材作品率先践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同时巧妙融入浪漫主义情怀。剧中通过杨开慧与毛泽东之间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细节,展现了革命者情感世界的细腻质地——当杨开慧与父母抵达北京,她将一朵荷花瓣夹入写给长沙毛泽东的信件中。这个被精心设计的瞬间,既不喧宾夺主又暗含深意:镜头前,杨开慧轻盈摘取花瓣的动作与毛泽东在信中沉吟时凝视花瓣的特写形成情感呼应。看似简单的物质载体,实则构建起跨越时空的精神联结,使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感在历史洪流中悄然交融。这种 fleeting 的浪漫叙事,恰恰为厚重的革命主题注入了人性温度,让观众在历史宏大叙事中也能感知到个体生命的诗意光芒。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