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菲、李现,这一对果然不行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884更新:2025-09-16 20:12:05

临近年末,疲惫感特别重,有时觉得自己人还在办公室坐着,精神早就出逃到九霄云外。特别是这三年旅游频次断崖式下滑,在终于告别了非必要不出行后,我的近期愿望第一是回家过年,第二就是年后攒假,找个远离城市喧嚣和工作烦扰的地方,安心躺平当几天废人——

这正是资深社畜许红豆毅然决然结束十年北漂生涯的深层动因。在彻底告别那座钢筋森林之前,她曾是社会运转体系中恪尽职守的普通齿轮,却也是都市丛林里令人瞩目的白领典范。作为五星级酒店前厅经理,她既能从容应对挑剔的VIP客户诉求,又能细致入微地指导新进员工,以女战士般的存在感在酒店每个角落穿梭,成为职场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由于工作太繁忙,许红豆分给感情的时间有限,不小心把同城恋谈成了异地恋。后来更是仅用了5秒钟和一个字,男友彻底沦落为前男友。

豆瓣网友热议:有谁会因为距离遥远而与刘亦菲遗憾分开?在剧中,许红豆与闺蜜陈南星的偶遇成为她生活中极为珍贵的温暖片段。

大学时期形影不离的两人,毕业后双双留京发展。虽然如今身处同领域,却因工作繁忙难觅一面,每次相聚都如同赶场般匆忙,甚至将共同体检视为一种特殊的团建方式。南星曾多次向红豆提议合并年假前往云南短途旅行,可惜红豆年年应允却始终未能履约。

作为一名异乡人,她渴望在这座城市扎根立足。为了争取职位晋升,只能主动放弃年假,选择留下加班。生活的重压让喘息的时刻变得稀缺,常常连吃饭也顾不上用心准备,只能草草应付一顿。直到南星无意间提醒,她才发现冰箱里存放已久的辣椒酱早已过期。

不知道啥时候,奋斗的意义早在过程中丧失了原味。一次许红豆在酒店看师傅修钟,一枚小小的齿轮从精密的体系中崩了下来,维修师傅说像这种用太久的零件早就磨损严重,行话叫“打齿了”。

许红豆仿佛在镜中窥见自己的倒影,内心早已被疲惫与精神的透支填满,却仍强撑着在表象上维持活力四射的姿态。她像被无形的齿轮裹挟着,机械地重复着惯性循环,周而复始地奔波劳碌。这种高压状态下持续运转的模式暗藏危机,仿佛随时可能突破临界点戛然而止……连日来因焦虑情绪透支的许红豆终于昏厥倒地。苏醒后她凝视着泛黄的辞职信,原本的休假申请被毫不犹豫地改写成辞呈——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唯有先确保生存,才能谈及真正的生活。

许红豆的逃亡地点位于云南的云苗村。

云苗村虽然地理位置上归属于大理,但相比于大理古城、洱海、双廊等一众热门景区,只能算半开发,不仅游客少,风土人情也朴实、原生态,天蓝、水清、草地绿,随手一拍就是屏保。这里的风吹得很轻、云动得很慢,过往像上了发条一样的打工人,终于可以心安理得地浪费一整天。

许红豆暂居的有风小院内,除了她之外还住着多位性格迥异的租客:擅长唱歌与甜点制作的娜娜、性格内向的网络作家大麦、性格外向的驻唱歌手胡有鱼,以及以冥想为日常的"不动产"马爷……

这些萍水相逢的住客们,大多平和友善,让性情随和的许红豆如鱼得水。当然,松弛悠闲的生活中也有杂音,比如“矮脚马王子”谢之遥的出现。

许红豆与谢之遥的初次相遇便令人印象深刻:彼时她的手机被谢之遥的弟弟不慎损坏,她刚开口交代情况,谢之遥便立即对弟弟施以惩戒。第二次碰面同样未能改观,两人对话未及深入,谢之遥的粗暴举动已让许红豆心生反感。

另一次相遇发生在回村途中,两人闲聊时许红豆追问谢之遥的谋生手段。谢之遥故意调侃自己拥有"800个心眼子",以游手好闲的啃老族自居,惹得许红豆暗自咋舌。若非顾及颜面,这位嘴贱又不正经的青年恐怕早已因言语不当和作风不羁"出局"。而"红豆遥遥冰"这个CP名,也由此成为网络上发展最快的悲情组合。通过村民的叙述,许红豆才得知这位表面吊儿郎当的青年实则是家乡多项产业的幕后操盘手——从民宿到马场,从咖啡馆到刺绣坊,甚至电商仓库都由他统筹运营。这位曾经就读于北京名校的高薪天使投资人,如今以看似不务正业的姿态,默默支撑着整个村庄的经济命脉。

在取得初步成功后,他意外选择回归乡村,投身于自己认为更有意义的事业。回到云苗村的谢之遥褪去了都市精英的光环,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村草”,却更像一位勤勉的管家。从产业布局到邻里矛盾,村民的大小事务都找他解决。无论是否力所能及,他始终秉持着助人为本的理念,尽己所能提供支持。这种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情怀,以及沉稳乐观的处事态度,成为吸引当时情绪低落的许红豆的关键。两人相处时间不长,许红豆便悄然焕发新生,甚至学会了用谢之遥特有的俏皮话来调侃他——当谢之遥抱怨为村民事务不得不委屈自己时,许红豆反讽道:“颜值越高,责任越大。”对方则调侃她的单身状态,她则半真半假地凡尔赛:“我图人家条件好,人家图我大美女,那再过几年我还是大美女,人家条件还好吗?”

许红豆深知自身容颜的局限,却更忧虑他人可能面临的经济困境。在前往云苗村之前,她为自己设定了为期三个月的调整期,然而此刻,关于是否继续留下的纠结已悄然打破原本的计划。

或者说,在云苗村度过的这段如溪流般宁静悠然的时光,让许红豆窥见了生活原本应有的模样——无需忍受冗长的通勤奔波,只需步行或跳跃便能抵达工作场所;没有塞满冷饭的冰箱与千篇一律的盒饭,一日三餐用心筹划,把饮食升华为生活艺术;金钱的追求不再是唯一导向,取而代之的是对内心节奏的追寻与平衡;更重要的是,学会用生活的小妙招与轻松幽默的态度,去化解突如其来的困境与阴霾。

《去有风的地方》的显著特质在于其温润的叙述语调。全剧以平实的语言展开,摒弃了传统戏剧中常见的跌宕起伏与激烈情感冲突,即便是剧中最为浓墨重彩的爱情篇章,也始终保持着一种克制的节奏。截至目前已播出20集,许红豆与谢之遥的情感发展仍处在一个若即若离的微妙阶段,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反而赋予了故事独特的韵味。

豆瓣网友对于它弱冲突、慢节奏风格的评价也很两极化。有一部分观众完全get不到,觉得这部剧过于平乏和拖沓,看不下去。

有观众指出,以往国产剧市场中较少出现类似日剧或韩剧《小森林》这般温暖治愈系的作品,《有风》的出现为这一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尽管个人评价具有主观性,但数据表现却具有客观性。从网络播放和上星平台的收视数据来看,《有风》的整体表现较为低迷。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曾凭借去年爆款剧集《梦华录》获得广泛关注的刘亦菲,在参与拍摄《有风》后便备受剧方期待。自项目启动以来,宣传团队便持续以情怀作为核心策略进行推广。近期低调的刘亦菲意外频繁登上热搜榜单,从角色造型到人物设定皆被粉丝热议,甚至连#刘亦菲齐刘海#这样看似普通的标签都能引发热议,其热度之高令人咋舌。

随着《梦华录》续集未能如预期般回归,刘亦菲的外貌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观众对"神仙姐姐"双下巴及身材管理的讨论不断升温,质疑其颜值是否足以支撑剧集热度的声音层出不穷。

《有风》确实没有成为爆款,但这一定是坏事吗?真未必。作为一部题材新鲜的田园剧,《有风》的整体的制作水准尊重了观众的审美和智商,眼下的成绩虽不耀眼,还是收获了很多剧迷的认可,为这种类型剧开了一个不错的头。

许红豆作为众多都市打拼者的代表,以一种独特的精神寄托方式,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寻找心灵的栖息地。当她将目光投向大理的花田时,仿佛穿越了喧嚣的都市生活,那些绽放的花朵成为连接现实与幻想的桥梁。在繁忙的工作与生活的间隙,她的心灵始终游走在乡野之间,洱海的微风轻拂过她的面颊,如同自然赠予现代人的温柔抚慰,让疲惫的都市灵魂得以片刻舒展。

《有风》并未成为爆款剧集,也非口碑崩塌之作。作为一部小众作品,其主创团队始终秉持着慢节奏叙事和精致化创作的理念,这种坚持小众风格的定力令人敬佩。此前曾有传言称部分观众对剧中许红豆角色的塑造存在争议,甚至有呼声要求芒果台对剧本进行大幅度调整。

在审视所谓打造爆款的套路化逻辑后,我联想到《回家的诱惑》《我的前半生》和《三十而已》等作品中常见的“凤凰男 情感背叛 强势婆媳”混搭组合。若依此逻辑进行改造,强行植入类似林有有的角色,虽能制造话题性,但真正决定一部剧成败的,从来不是对流行元素的简单堆砌。爆款之所以流行,固然源于精准把握受众的共情点与娱乐需求,但套路本身也需要创新内核。当同质化内容反复复制时,观众的审美疲劳终将导致口碑崩塌。值得欣慰的是,《有风》并未盲目追逐流量密码,即便在宣发阶段略显急躁,其创作定位与制作态度始终保持着清醒认知。相较于都市剧与古装剧的庞大受众基数,田园剧的受众群体虽相对小众,但只要创作者以诚挚的态度呈现独特叙事,保证作品完成度,便能精准触达特定观众的情感需求,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美学价值。

《有风》未能获得广泛关注,显然与刘亦菲或李现的个人影响力无关。在娱乐圈中,很难找到比这两位演员更契合的角色人选,他们的演技与形象均与剧作高度匹配。

在慢节奏剧集中,演员的气质与角色契合度往往决定作品成败。那些急于追求名气的表演者往往难以驾驭这种需要沉淀的题材。而真正能够驾驭慢戏的演员,如天仙般的存在或现实中的男友角色,皆展现出自由松弛的气场,他们虽拥有一定知名度,却并不过分在意流量带来的压力。

日前,在直播中李现在谈及参与新作《有风》的创作经历时,坦言自己当时正经历着职业生涯的低谷。在刚完成娄烨导演的电影《三个字》后,他坦言内心感到空虚乏力,但正是这种状态下,让他对《有风》的故事产生了强烈共鸣。在拍摄过程中,他坦言自己确实被角色所治愈,虽然剧组氛围轻松愉快,大家嘻嘻哈哈完成拍摄,但他认为这种默契配合带来的创作满足感弥足珍贵。

听完这段话我突然意识到,相较于部分粉丝执着于讨论李现与刘亦菲的热度变化,或许在拍摄过程中已悄然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影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许红豆初抵云苗村时,谢之遥基于她随身携带的行李箱与日记本,敏锐地推测出她可能面临失恋或失业的困境。

但其实压垮许红豆北漂信念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闺蜜陈南星的生病和猝然离世。这个动机被一些网友嫌弃太平淡不充分,却是第一集就抓住了我的原因。

那一刻,记忆如同被骤然拽回一年前的寒冬,相似的情节曾在我生命中反复重演——与多年相伴的女友一同前往体检,第一次直面医生口中清晰而冰冷的"癌症"诊断,寒意从脚底悄然攀上脊背。我凝视着她仍带着青春光泽的面容,难以置信这样的噩耗竟真实降临。随后,我艰难地通知她在异乡的父母,那通电话里交织着泪水与叹息。当她与家人启程接受治疗后,我的第一反应仍是逃避:先是南下广东寻求慰藉,最终回到故乡。看似日常的生活轨迹下,内心却如被撕裂般支离破碎。渐渐地,我意识到或许正是自十八岁起远离故土的漂泊,让朝夕相处的挚友成为我在异乡的家人。她们给予的陪伴往往比血缘更深厚,也构筑起彼此支撑的信念——当一个人倒下,另一个便难以独自承受。因此我深切体会许红豆那句箴言:"我们心里珍视的东西,都是有重量的,要习惯带着这个重量,好好生活。"

女友的病同样改变了我当时的选择,如果说过去还梦想仗剑走天涯,后来就只想找一份有医保的工作,平庸而健康地度过一生。要感谢我的女友虽经历了打击和折磨,始终在顽强地战斗。在去年某个时刻,得知她身体状况有所好转的消息,我也开始慢慢调整自己的状态,重新去构建内心的秩序。

多数人的人生从不如影视剧般跌宕起伏,奇迹往往只是偶然的微光,即便怀抱期待,变好的轨迹也总伴随着漫长的跋涉。因此,我尤为共鸣《有风》中那些细腻的情感刻画,却不愿南星的病痛沦为所有人的命运注脚,也不期待许红豆的逃离能引发每个人的共鸣。某些情节无论是否理解,都值得被温柔以待——因为追剧的意义或许并不在于寻找标准答案,而在于直面生活的褶皱,以及在角色与观众之间建立那份跨越屏幕的情感呼应。当更多人将《有风》视为风景片与慢综艺品鉴,恰说明世间仍有无数人栖息在温暖的现实中。愿我们始终保有扬帆的勇气,静候属于自己的风来时。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