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护法》后,他携《大雨》回归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916更新:2025-09-16 14:26:20

2017年,动画电影《大护法》上映,彼时的电影市场在《大圣归来》和《大鱼海棠》两部作品的影响下,动画电影已然“上桌”,“国漫崛起”成为最强口号。在动画主打“老少皆宜”的当时,《大护法》更是成为第一部在提出“成人向动画”的作品,并豪言计划打造三部曲。最终,电影也收获了极高的口碑认可,只是时隔6年之久,《大护法2》迟迟难产。导演不思凡说,“环境让我觉得时间还没到。”但他毫不避讳电影《大护法》的观众反馈,给他带来重新思考的机会,“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作品。”这个过程中,他重新调整看世界的眼光,甚至调整创作的思路。于是,他这一次,带来了新作《大雨》。

正如他在接受1905电影网专访时所言:"这部作品看似偶然,实则水到渠成。"那么,这部动画电影《大雨》又将呈现出怎样的叙事风貌与艺术表达呢?

电影《大雨》最核心探讨的议题是亲子关系。除了主角大谷子与馒头之间的互动,导演不思凡还构建了三组具有代表性的亲子关系——穆影之与老船长、柳子彦与柳大欢,以及柳大欢与已故母亲的羁绊。这些角色组合通过高度凝练的叙事方式,呈现出典型的代际纽带,展现出中国式家庭关系中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张力。

相较于其他三对常见的感情模式,大谷子与馒头的情感联结更具精心设计的元素。当大 Valley 在困境中救起尚在襁褓的馒头时,两人共同完成了彼此生命中的重生时刻。此后的故事发展里,他们在面对挑战时形成双向救赎的关系,这种情感被描述为"被包装得更为精致的理想化关系"。在不思凡看来,这对组合体现了世间最纯粹的爱意,"这或许是我更想传达的核心情感"。

相反,在穆影之和老船长这对父子身上,会有父权的掌控。父亲为孩子设计好每一步,以“为你好”的名义,去干预孩子的行径。这对人物关系身上有着一定的痛苦,“这其实也是我在现实中看到的一些真实案例。”

当这两组人物关系统筹对比时,恰如当代多数家庭的现实投影。尽管穆影之的戏份相对有限,但其悲悯的底色赋予角色更鲜活的生命力,"相较于馒头角色的纯粹性,这个人物背负着诸多无法抗衡的命运重量。"这种宿命般的困境,正是不思凡从自身经历及职业道路中观察到的现实,"许多年轻人都曾在迷茫中质疑,是否该坚守对理想的执着。"

多数人的成长经历难以达到穆影之那样的极致,《大雨》正是将这种体验进行了更具戏剧性的呈现。不思凡坦言自己乐于见证观众多元的解读视角,认为不同生活背景的人必然会在作品中投射出迥异的理解与思考。

导演不思凡的创作根植于南方水乡的成长记忆。童年时期目睹的河流污染场景,成为他艺术道路上的重要印记。直到某个雨季的倾盆大雨,浑浊的河水被彻底冲刷洁净,这种自然净化的意象深深触动了不思凡,使他联想到老舍在《骆驼祥子》中的经典台词:“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 正是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为《大雨》的创作提供了核心灵感。

《大雨》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由灾难构成的体系中,其中特权阶层对当地生态资源展开掠夺,残害夜翎鸟并灭绝夜翎人族群。该作品通过夜翎部落这一意象,隐喻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当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达到临界点,新的黑暗势力便会随之滋生,导致生态平衡彻底瓦解,进而引发象征性灾难的蛟怪现身,制造连锁反应的生存困境。导演不思凡在结局处理上采用极具冲击力的叙事手法,旨在通过极端化的视觉呈现传达"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哲学思考,展现自然法则对人类贪婪行为的终极审判。

尽管初期许多观众在观看故事板时都期待着一场激烈对决,但不思凡始终未曾动摇自己的创作初衷。他坦言,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自己会不断向身边好友请教,倾听多元视角,力求让《大雨》臻于完美。即便面对外界期待,他依然坚持核心创作理念,同时以开放态度吸纳建议,不断调整和完善作品。

2017年《大护法》上映后,引发了广泛赞誉,被视为中国动画电影中难得的佳作之一。然而与此同时,网络上却出现了不少负面评价,许多观众表示"看不懂"。这一反馈似乎超出了导演大思凡的预想。影片中,主角大护法以冷静而理性的视角剖析人性,其叙事方式在展现深层主题时显得格外克制。导演曾透露,或许需要采用更具童话色彩的叙事方式,通过更贴近现实的视角来呈现故事,才能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2018年前后,不思凡在创作新作时确立了核心叙事理念,强调故事必须以主线为纲,确保观众能顺畅跟随剧情发展。他提到:"对于具备敏锐观察力的观众而言,作品中暗藏的叙事层次和背景细节会引发更深共鸣,甚至揭示更多隐含内容。"同时,他希望通过儿童清澈的视角来审视社会现象,"以纯真的目光折射现实世界的虚伪与复杂,从而呈现更本质的表达。"这一创作思路最终促使《大雨》的故事框架逐渐形成。

创作者期待观众能深入理解故事内涵,并在其中找到与自身共鸣的情感体验。《大雨》的核心理念与《大护法》存在一致性,但其表达方式逐渐转向更具个人视角的创作方向。在作品构建过程中,不思凡尝试引入广为人知的经典角色,通过在戏班场景中植入《西游记》师徒四人的形象,形成富有层次的叙事呼应。

对于导演不思凡来说,《大雨》始终承载着独特的创作意义,"这是一次对我的语言系统进行角度调整的尝试,也促使我从更多语境去理解他人。"同时,该片亦是他个人创作过程中的一次技术探索。不思凡及其团队始终坚持二维动画的创作路径,仅在片中融入了一段三维辅助内容。起初团队自信可突破这一技术壁垒,但真正投入制作后,"我们坦言自身不足,因此寻求了饺子导演的创作团队协助,共同攻克了那段长镜头的技术难关。"

许多了解不思凡创作风格的观众,在观影前接触到预告片和影片内容时,常在网络平台上抛出猜测,认为《大雨》可能与导演此前的短片《雨的孩子》或《百鸟谷》存在某种关联。然而当电影正式揭晓后,观众才逐渐意识到这些作品实际上是独立创作。不思凡表示,自己在尝试原创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形成了某种创作脉络,"虽然作品之间存在解读空间,但这些联想并非源于我的初始构思,我与观众皆是在创作过程中共同构建想象。" 他特别提到在创作《大雨》时,也曾思考过馒头是否是大护法的前身,"比如馒头被怪物咬了,是否意味着未治愈的伤痕最终引发了后续剧情的发展。"

然而,不思凡自身也尚未找到确定的答案,这些未知的可能性既是创作者与观众之间无形的纽带,也是彼此探索的起点。对于未来作品的走向,不思凡依旧充满未知,期待《大雨》上映后能够聆听到观众客观理性的反馈。他希望通过这些声音,重新审视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以及二者间微妙的关系——"这将直接指引我下一部作品的创作方向。"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