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颂文之后,轮到他了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934更新:2025-09-16 06:26:36

贾冰首次挑战非喜剧角色,便收获了观众的热烈反响。在《狂飙》中,他饰演的徐江以颠覆性演绎成为角色标杆,将黑道大佬的跋扈气质注入独特韵味。剧中"讲屁话没有用,让别人也节哀""什么档次,跟我用一样的电视"等经典台词持续引发热议,徐江的二创视频更是席卷网络。部分观众将贾冰与知名动作明星马东锡相提并论,建议其拓展戏路,专注演绎更具张力的角色。从最初追求让更多人知晓贾冰这个名字的喜剧演员,到如今被观众记住"铁头能接烟灰缸""京海大佬叫徐江"的多面实力派,这位演员的转型之路意外开启。

贾冰初入《狂飙》剧组便迎来震撼一幕:被直接带到湖边拍摄首场戏,饰演的黑道大哥徐江之子徐雷在电鱼时触电身亡。导演徐纪周在拍摄前直言:"你这一场演好了,以后怎么疯狂都对。"面对如此炸裂的角色设定,贾冰坦言自己起初难以适应——刚得知角色身份时,他甚至表示"不太想演,觉得自己挺正派的"。为了突破表演瓶颈,他被迫调动全部记忆储备,反复回溯各类痛失亲人的场景。从案发现场的嘶吼闯入,到威胁警方追查凶手,最终在远处凝视儿子遗体后瘫倒在地发出痛苦呻吟,这场戏的完成标志着徐江这个角色的诞生。值得一提的是,《狂飙》是贾冰首次正式拍摄电视剧,此前他深耕喜剧领域,专注于小品和电影客串,塑造的多为憨厚狡黠、爱胡说八道的喜剧人设。谈及电视剧表演技巧,他坦言"就是真诚",这种朴素的创作理念意外契合了剧组独特的工作氛围。

电视剧《狂飙》的导演徐纪周同时担任编剧工作,该剧剧本以时间轴为线索分为三个叙事单元,采用边拍摄边调整的创作模式,直至杀青前最后一天才完成结局部分的编写。剧中曹闯的角色由郝平演绎,他在最初拿到的剧本中仅设定为11集,角色形象勤勉正直,被描述为"人民的好公仆"。导演曾对郝平表示肯定:"你确实是个优秀的警察。"然而在接近收尾阶段,郝平才得知剧本中曹闯的真实身份——竟是黑化后的刑警内鬼。贾冰饰演的徐江亦面临相似情况,他形容剧本如同拼图般分片递进,每日拍摄都像拆盲盒般充满未知与惊喜。这种即兴创作的模式催生了许多经典场景,如张颂文设计的高启强扛着电视上楼的细节,通过肢体语言强化角色过往经历的沉重感;张译则在安欣推警戒线的桥段中加入个人创意,显著提升了戏剧冲突的张力。贾冰对这种创作氛围赞不绝口,认为现场碰撞出的灵感使表演更具生命力。

在拍摄的最后一天,导演递给他一份当天的专属剧本。他接过剧本匆匆翻阅,随即震惊不已地喊出:“我死了?!”贾冰急切地向导演追问:“谁是凶手?”导演回答:“就是黄翠翠。”贾冰一脸困惑地反问:“黄翠翠是谁?”导演无奈地解释道,虽然剧中黄翠翠的伏笔贯穿始终,是推动剧情的关键线索,但在实际拍摄过程中,贾冰对这位“神秘女人”的身份始终一无所知。

然而,剧情仍需推进,角色终究要迎来结局。导演询问贾冰饰演的角色:"你打算如何收场?"贾冰沉思片刻,瞥见眼前的餐桌,回应道:"作为一方霸主,临终时刻也需体面。我宁愿以俯卧的姿态终结生命,也不愿平躺于地。"这个在戏中肆意妄为的京海恶霸,最终在贾冰的演绎下完成了他的谢幕。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这个看似草率的结局竟引发了深远的反响,其影响力如涟漪般持续扩散。

剧集播出后,观众反响热烈。贾冰对"自我肯定"始终保持着清醒认知,曾坦言:"别人跟我说你演得特别好,你知道吗?我认为这就是在你面前不好意思夸(其实有多差)"。面对《狂飙》的热度,他主动关注网络评论并参与互动。有观众称赞"徐总,白金瀚没啦",他随即调侃:"你还有存酒咋的?"这些机智回应被网友二次创作传播,引发更大范围的讨论,让贾冰本人也感到意外。在采访中,他认真反问:"我都这么狠了,还笑吗?"

深入探寻贾冰的成长轨迹,会发现他确实带着几分"幽默而不自知"的特质。尽管外表略显急躁,但这位实打实的八零后出生于1980年的沈阳。其家庭背景沾了一点边书香门第——父亲暂称老贾,从事体育教育工作;母亲周大姐则是语文教师。在校园中,周大姐因教学能力备受推崇,谈及教育事业时从容不迫、侃侃而谈,展现出令人敬仰的专业素养。然而一旦话题转向子女,这位平日里不骄不躁、不怒自威的教育者便瞬间沉默,只因对儿子的演艺事业始终保持着微妙的羞涩与无奈。

贾冰自小便以调皮捣蛋著称,其闯祸的频率堪称惊人。相较于其他孩童闯祸多半是自讨苦吃,这位小顽童却总能将祸端接连不断,仿佛把"祸害"二字刻进了基因。周大姐身为教育工作者,面对别人家的孩子尚能游刃有余地运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法门,可轮到自家儿子时,却不得不祭出"晓之以棒,动之以棒"的祖传秘方。俗话说棒头出孝子,却未料到周大姐的"棒"教育竟孵出了个活脱脱的"笑子"。

这位小鬼头对生活有着独特的见解,对学习却始终保持着"绝缘体"的状态。每当父母前往学校开会时,他便在家上演一出"家庭美食家"的戏码——发面、烙饼一套操作行云流水,宛如专业厨师。待父母兴高采烈地品尝完成果,他却突然嬉皮笑脸地补上一句:"嘿嘿,我忘记洗手啦!"这句看似无害的玩笑话,往往就是打开"挨揍模式"的密钥。

贾冰在初中三年里漫不经心地混过了学业,最终仅凭微弱的分数获得了毕业资格。中考当天,他面对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试卷时彻底失去了方向,最终三门功课加起来仅得120分——其中语文意外考出115分,而数学与英语则几乎空白。这场考试不仅让他的成绩陷入谷底,更令人生前路顿时陷入黑暗。某日,他如往常般因调皮捣蛋招致周大姐的怒火,正被训斥得措手不及时,这位平日里雷厉风行的母亲却突然哽咽起来。她第一次在贾冰面前表现出无力感,颤抖着声音说:"妈真不知道怎么办了。"面对母亲罕见的情绪波动,贾冰惊慌失措地望着她湿润的眼睛,脱口而出:"你别哭了,我当兵去!"

1997年,17岁的贾冰在家人陪同下登上驶向江苏徐州的列车,那座城市此前只在天气预报中出现过。他剃了个光头,穿着崭新的军装,刻意避开母亲的眼神,与身旁的同龄人谈笑风生。周大姐站在站台戴口罩、穿高跟鞋,却像旁观者般沉默。当列车即将启动时,贾冰故作镇定地说:"你快回去吧。"周大姐则倔强回应:"我就没打算来,他们都来了,我顺道送你一下。"他催促道:"那你赶紧走吧,还站在那儿干啥?"她摆摆手:"我又没说要送你。"但火车驶离的瞬间,贾冰突然失声痛哭,趴在车窗上嘶喊着"妈"。他看见母亲追着列车狂奔,身影渐渐缩成一个点,身后传来撕心裂肺的呼喊:"听话!"这场离别,让贾冰从沈阳哭到了天津。

缓缓驶入江苏境内,贾冰被分配至炮兵团。面对严苛的训练安排,他初时满心期待,却未曾料到还未触及武器便已陷入高强度体能训练。清晨五公里越野跑、深夜五公里负重行军,紧接着是100个俯卧撑与100个仰卧起坐的循环训练。更令人叫苦的是反复进行的"冲山头"科目——攀爬至山巅再疾驰而下,这般折腾持续数日,贾冰终于迎来了战术训练阶段。

当新兵们捧着步枪走向训练场时,最初的欣喜被现实浇灭。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众人仅限于观察靶标,却从未真正扣动扳机。在重复枯燥的瞄准练习中,贾冰逐渐意识到,自己或许并不适合这份训练。那些在山路上流汗的日夜,似乎都在暗示着某种命运的安排。

贾冰在小品中巧妙融入军旅情怀,恰逢文工团前来慰问新兵,现场还征集两个文艺节目进行联欢。他眼前一亮主动报名,声称擅长演唱并准备献上经典曲目《小白杨》。然而当轮到他时,发现前面已有人用专业美声演绎了同一首歌,这位选手苦练多年才达到水准。贾冰听后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当即前往干事办公室申请调整汇报时间。干事瞥见他东北口音后笑问:"你是东北人啊?"贾冰略带自信地回应:"对,东北人天生幽默,我给您演个小品。"得知舞台正缺语言类节目,干事立刻让他抓紧排练。当晚熄灯后,贾冰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明,仅用两小时就完成了小品剧本《招演员》的创作。为排练他主动找到副班长,请求对方协助演出,副班长欣然应允。

贾冰事后用“山崩地裂”来形容那场演出的震撼效果,他兴奋地表示:“这是我这辈子演出最火爆的一次。”两千余名战士在台下齐声跺脚欢呼,这位刚入伍的炮兵团新兵凭借出色表现真正意义上“一炮而红”。次日,文工团演出队的陆队长找到贾冰,握着他的手问道:“你是哪个艺术院校毕业的?”面对少校首长的询问,新兵贾冰因紧张而面色苍白,直接回答:“什么叫艺校?我只上过胡台初中。”陆队长听后忍俊不禁,邀请他加入文工团,贾冰脱口而出:“文工团还训练吗?”“不训练,排练。”“那我加入!!!”

贾冰那源自本性的幽默天赋,早在他军旅生涯的初期便被昔日战友反复提及。回忆起新兵连时期的一次集体游泳活动,当时他与战友们一同前往游泳池。刚到池边,贾冰便迫不及待地脱下衣服,率先跃入水中。然而令人忍俊不禁的是,他在水下竟迟迟未浮出水面。战友们笑得前仰后合,调侃道:"这水性不错啊!"又过半分钟,湖面依旧没有贾冰的身影,岸上的战友们这才惊慌起来,急忙组织营救。当他们将贾冰从水中打捞上来后,立即展开急救,而贾冰则在众人面前胡乱吐着水。事后,他幽默地总结道:"这水真甜。"

2003年,年仅23岁的贾冰首次参与全军文艺汇演,凭借出色表现连续参演三项节目,分别斩获一等奖、二等奖及三等奖。同年,他更以优异成绩获得全军战士文艺奖。此后,凭借持续的优异表现,贾冰累计获得四次三等功与一次二等功,所有荣誉皆源于真实业绩。他将部队颁发的奖章与喜报悉数寄回家中,父母在看到喜报上的公章时曾产生疑虑,猜测"这章应该好买吧"。直到多年后夫妇二人亲临其工作单位核实,才确信这位昔日的普通士兵已取得非凡成就,此事成为后话。

2005年,25岁的贾冰完成八年军旅生涯,迎来转干机遇。上级安排体能测试作为考核环节,但贾冰因体能不达标未能通过,最终提干机会被其女友获得。这一结果令贾冰深感自尊受损,与女友决裂。当时他内心立下誓言:"我必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定要证明自己。"这项决定成为其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贾冰(位于左侧)在舞台上回想起那段经历

2005年,贾冰收到一封来自浙江曲艺杂技总团的邀请函,便前往新天地发展。彼时他身披"全军战士文艺奖获得者"的荣誉,却在首次登台表演时遭遇滑铁卢——站在舞台上足足12分钟,竟未能抖出一个笑点。后来他坦言:"那一年半,我像老黄牛一样埋头苦干。"为证明自己,他夜以继日地创作剧本,深入研究当地的滑稽戏艺术,同时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与同事、领导关系和睦,甚至主动协助舞美团队完成装台卸台工作。经过一年半的刻苦努力,贾冰最终以全票当选浙江曲艺杂技总团团长,获得正科级干部职务。此时的他年仅28岁,不仅重新赢得了女友的芳心,更觉得自己已具备与她并肩前行的资格。

贾冰在与当时的女友、后来的妻子建立感情关系后,继续深耕剧本创作和小品表演领域。他幽默地将每年的述职报告形容为一项重大工程,内容涵盖小品、快板、诗朗诵、串联词创作以及综艺晚会的指导工作,并自信地表示:“确实,优秀员工每年都是我。”2010年,30岁的贾冰凭借扎实的技艺荣获曲艺界最高奖项“中国曲艺牡丹奖”的全国大赛新人奖。此后,他的职业轨迹持续上升,33岁正式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演员,35岁则升任杂技总团副团长,不久后更进一步担任团长,并获得副处级干部的行政职务。

贾冰在浙江曲艺杂技总团任职期间从演员转型为管理者,这段经历充满着喜悦与苦涩的交织。喜悦源于地位的提升与工作的轻松,却也伴随着无法继续登台演出的失落,即便参与演出,也再难获得应有的报酬。他无法割舍对舞台的眷恋,仍私下参与演出,却引发了一些议论,质疑他是否真的不收取报酬,最终迫使贾冰不得不放弃舞台生涯。

某日,评弹团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师傅轻叩贾冰办公室的门,称他为“贾团”,递上一叠表格请其审阅团内工作安排。临别时,老人压低声音请求:‘不知您能否给予指点?’贾冰望着老人佝偻的身影,内心翻涌起复杂情绪。他不禁自问:‘年纪轻轻便坐享办公室,而那些为团里奉献数载的老艺术家们,为何要在这时低声下气地求我批示?’某些抉择,往往在年复一年的挣扎中悄然埋下伏笔。

贾冰担任曲艺团团长期间,提出"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战略——既保障常规演出,又积极拓展外部市场,致力于打造曲艺团的"明星阵容"。2016年,36岁的贾冰接到《笑傲江湖》节目组的邀请电话,经过慎重考虑后选择参与。然而从舞台艺术到电视荧幕的转型并非一帆风顺,尽管在该节目中遗憾止步总决赛,但另一档喜剧综艺《笑声传奇》随即抛出橄榄枝。面对节目组的邀约,贾冰毅然决然地辞去曲艺杂技团职务,领导严肃提醒:"你作为80后,我们可能要考虑培养你。"贾冰却坚持认为:"唯有斩断后路,方能实现绝地重生。"37岁的他选择从零开始,在喜剧领域重新出发。

在《笑傲江湖》的舞台上,贾冰以标志性的夸张表情和鬼马台词惊艳亮相。他幽默地自述:"大家好,我是贾冰,专业艺名'贾冰',业余身份是表情管理大师。虽然没有拿过小金人,但我的段子能让观众笑到流鼻血。今天带着我的喜剧灵魂来闯荡江湖,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笑出腹肌!"

2017年,贾冰在《笑声传奇》的舞台上坦言,自己当下的最大心愿就是与蔡明同台演出。彼时他仍处于向蔡明学习的阶段,两人在竞技环节仅相隔三米的间距。贾冰曾感慨:"这三米的距离,我或许需要用三年甚至三十年去跨越,但无论付出多少时间,我都无怨无悔。"然而现实却在不到一年后实现。相声演员孟鹤堂曾评价贾冰是"以丹田抖包袱的表演者"——或许剧本本身并不完美,但贾冰选择凭借极具感染力的舞台表现力逗乐观众,在喜剧表演中这被称为"使相"。在《笑声传奇》的舞台上,他以全情投入的演出与蔡明打成平手,收获了对方的认可。

2018年,38岁的贾冰带着独特表演风格登上春晚舞台,与蔡明、潘长江合作。初次登台时,他在后台与人合影聊天,谈笑风生。直到主持人报幕时念出"表演者贾冰",他形容那一刻如触电般震撼:"从脚后跟瞬间发热,整个人僵住动弹不得。"在他脑海中闪过家人、战友、亿万观众,甚至远在天边的老首长,压力骤然攀升。这种紧张直接体现在生理反应上——他的嗓子瞬间哑了,仿佛有无形的手扼住咽喉。急得他说完台词后,立刻拿起幕布后的水杯猛灌几口才得以登台。多年后提及此事,他仍能清晰记得那杯水的酸涩滋味。

从2018年开启春晚之旅后,贾冰逐渐成为春晚的常客。然而随着他的走红,春晚语言类节目整体质量却出现下滑趋势。

2018年,贾冰参与了由潘长江与蔡明联袂出演的春晚小品《学车》。而在2020年的春晚舞台上,他则演绎了《风雪饺子情》中饺子馆老板的角色。在小品尾声,他捧着热气腾腾的饺子,以一句"不管在哪儿,不论干啥,只要咱们吃上一顿热乎的饺子,那就算是——过年啦"引发观众强烈共鸣。这句充满烟火气的台词让"包饺子"成为春晚喜剧的标志性符号,贾冰也因此被冠以"合家欢喜剧演员"的称号。

2020年,贾冰曾与沙溢、吴磊等人合作出演春晚小品《风雪饺子情》。进入2021年,其团队向春晚小品组提交了四个剧本,最终确定的为《开往春天的幸福》。导演娄辰坦言,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便是跨界合作的协调问题:"小品是否应由专业喜剧演员独演,还是更适合跨界艺人参与?"他补充道:"这种模式其实很有探索价值。"受疫情影响,多位演员难以集中排练,从初审到除夕夜直播,剧本历经十多次修改。春晚后接受采访时,主持人询问贾冰对节目的信心,他低眸轻声回应:"没有信心。"

2021年,贾冰与倪妮、胡杏儿共同出演了电影《开往春天的幸福》,该片由多位实力演员联袂打造,讲述了关于亲情与成长的温暖故事。

李诞曾在节目中谈及贾冰面临的重塑困境,用一句妙语揭示了喜剧创作的深层逻辑:“远看是悲剧,近看是悲剧,打它它不走,拖它它才走,你猜是什么,喜剧。”2017年前后,随着喜剧竞演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喜剧创作也开始呈现出新的面貌:前半段逗人发笑,后半段却迫使观众落泪。这种创作手法并非近年才出现,早在1995年,蔡明与郭达合作的春晚小品《父亲》便已娴熟运用——城市里光鲜亮丽的明星女儿与乡下父亲的重逢,从虚伪伪装到真情流露的反转,让无数观众热泪盈眶。

1995年,蔡明与郭达合作演绎的小品《父亲》开启了这一类型喜剧的篇章。随后,贾玲以《你好,李焕英》成为该题材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从舞台走向银幕后获得巨大成功。在表演中,贾玲通过穿越手法重返母亲的青春岁月,协助她追求爱情、对抗顽固势力,让观众忍俊不禁。然而剧情出现转折,当贾玲目睹父母间真挚的情感互动时,竟哽咽难言,台下的观众无一例外地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小品《你好李焕英》的成功让贾冰成为接棒的演员之一。面对网友对其表演风格"过于煽情"的评价,他并未争辩,而是坦言可能因年龄增长,"从舞台下来就在后台哭,感觉就像在演自己的人生"。这段感慨源于一次真实的生活经历:某日团队为选题苦思,众人束手无策时随意点了一份外卖。不久后,一位虎头虎脑的外卖员敲门而入,他手握十几份餐食,满头大汗地笑着请求"给个好评啊哥"。贾冰被这幕场景打动,当即热情地邀请小伙子坐下,并递上一份餐食。这段温暖的互动最终成为小品创作的灵感来源,在结尾处他一边吃着洒落的外卖,一边接听母亲电话,用朴实的谎言安抚牵挂。

在小品《当外卖来敲门》中,贾冰坦言这是一部讲述平凡人生活的作品。他提到,每当在职场中遭遇棘手的挑战,总想拨通母亲的电话寻求安慰,却总要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用刻意营造的兴奋感来掩饰内心的焦虑,随后故作轻松地笑着问道:“妈,干啥呢?”贾冰强调,真正的喜剧需要深入人性的内核,将情感共鸣注入观众心中,而非单纯的技巧堆砌。他认为,若笑料未能精准传达,喜剧便会沦为生硬的“硬煽”,而如何拿捏这种分寸,正是他始终思考的创作难题。

贾冰的表演风格悄然发生转变,这种变化主要集中于地方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2023年,他在辽宁卫视春晚中饰演了一位"足疗健康师",以"捏脚师傅"的身份展开演出。小品《翁婿洗相逢》通过翁婿两代人在一间小小足疗房中的互动,用"成功的路上铿锵玫瑰,按脚的道上勇者无畏,男人的快乐就俩字儿,消费"等台词传递独特视角。相较于以往的煽情路线,贾冰此次选择以嬉笑怒骂的方式提升作品立意,网友称赞"职业不分贵贱,节目也是真好笑"。然而在当前"光明式喜剧"主导的娱乐环境中,演员们究竟还有多少敢于突破常规的创作勇气?正如那句流行语所言: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

贾冰曾坦言:“在喜剧圈里,创作是最枯燥的。”每次参加比赛,他都会在下午三点准时踏入排练场,从头开始梳理,要求12秒内必须有一个笑料迸发。为此,他常常在同一个段落上耗费整个下午。每当演出结束,他总习惯性地沉默,像块浸水的海绵般瘫坐,却仍反复琢磨着今日的笑点是否到位。对喜剧演员而言,搞笑如同职业本能,唯有面对女儿时,他才坦言“为她表演,我毫不费力”。闲暇时光,他更热衷于躲进厨房,以烹饪之名让“味蕾笑”与“胃里笑”同步绽放。在他看来,生活应当质朴纯粹,而舞台才是承载复杂与喧嚣的场所。

今年春节,贾冰再次回到家乡沈阳,前往老北市感受年味。他胡须凌乱、发丝凌乱,手中捧着热气腾腾的小吃,因进食时摘下口罩而显得格外接地气,这一幕瞬间引发了路人的热情围观。

路人的手机镜头突然对准了他,他毫无戒备,反而笑得比平时更加肆意,转眼就投入到工作状态中。他整个人趴在坚果店的柜台上,目光久久停留在电视播放的商家广告上,随后猛地开口:"什么档次,比我家的电视还要好?"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