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影繁荣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增长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248更新:2025-09-15 22:22:16

2024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顺利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会议上提交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主要目标任务已全面达成,并系统阐述了2024年的发展预期目标及重点工作安排。

在政府政策扶持、企业效率提升、市场秩序规范及观众积极参与的多方协同作用下,中国电影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这一繁荣的电影市场不仅带动了票房收入的增长,更通过影视衍生品开发与影视文旅消费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更为广泛的经济价值链条。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小溪指出,电影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投资、消费、出口这三大经济增长引擎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正逐步成为衡量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

作为文化产业中极具吸引力的投资领域,电影业在近期春节档的表现引发广泛关注。数据显示,参与制作现象级影片的影视公司股价均出现显著上涨趋势。

在消费领域,电影院作为重要文化载体,吸引了大量影迷观影,推动了票房收入的持续增长。除观影支出外,观众在影院周边的餐饮、零售等消费行为也显著提升了服务业与商业市场的活跃度。同时,电影产业链延伸至宣传推广环节,催生了丰富的衍生商品和周边产品,不仅拓展了文化消费场景,更成为拉动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引擎,为整体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国产影视作品加速走向国际市场,电视剧与电影的海外输出规模持续扩大,屡获佳绩。以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为例,该片近期在法国市场引发热潮,黄金场次出现供不应求现象;另一部作品《热辣滚烫》则获得索尼影业全球发行权,成为这家好莱坞巨头九年来的首部全球发行的中国影片。

电影作为兼具文化价值与市场属性的特殊产品,其产业运作始终以经济效益为重要目标。2023年中国电影全年票房突破549.15亿元,2024年春节档单档票房达80.16亿元,持续刷新行业纪录;同时,电影衍生品、IP联名等多元化商业模式则进一步凸显其经济价值,以《流浪地球2》官方授权模型周边为例,该产品通过众筹模式实现开发,最终筹得资金1.2亿元,展现了文化产品与商业价值的深度融合。

随着优质影视作品的热播和热映,相关取景地也因热度而受到游客青睐。例如《繁花》的热播带动了观众前往上海黄河路打卡的热潮,成为影视IP赋能文旅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者张小溪指出,电影带来的经济效益已形成从票房收入到衍生品开发,再到取景地旅游的完整链条,展现出持续产生经济效益的长尾效应。

电影作为具有显著意识形态特征的文化载体,其产业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更应首先关注社会效益的实现。相较于普通商品,电影凭借强大的社会渗透力,能够在伦理道德、文化生态、教育传播等多个层面产生深远影响。例如,《孤注一掷》通过真实案例还原,有效提升了公众对跨境电信诈骗的认知与防范意识;而《长安三万里》则以生动的艺术呈现,成功激发了年轻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热情,彰显了电影在塑造社会价值观、传承文化基因方面的独特功能。这种社会效益往往具有超越经济收益的持久性与广泛性,能够为社会进步提供持续的文化动能。

不可否认的是,电影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呈现出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关联又深度融合,其转化关系受特定条件制约。因此,当代电影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社会价值为核心导向,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同发展,最终达成'既要有口碑又要有市场'的双重目标。

研究员张小溪分析指出,近年来电影产业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电影产业的战略性支持态度。通过构建多维度政策支持框架,这些举措有效促进了电影行业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推动电影产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通过设立专项影视资金加大对电影产业的扶持力度,有助于催生更多高质量的影视作品。数据显示,当前国产电影票房排名前十的影片中,有九部曾获得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的资助,该基金累计支持的影片已吸引逾十亿人次走进影院观看。

新冠肺炎疫情后,国家针对电影行业实施的税收优惠政策有效减轻了其经济负担;同时,通过融资、信贷、担保及利息补贴等多元化支持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电影制作成本压力。

中国电影产业与经济增长呈现协同发展态势,研究专家张小溪从经济视角出发,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提出发展建议。其核心观点包括:首要任务是优化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对接机制,其次需要构建灵活调整的政策策略体系,最终目标则是培育规范化的电影投资生态链。通过这三大举措,旨在推动中国电影实现转型升级,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强国建设提供文化支撑与产业动能。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