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久久爱》导演牛超:我只讲自己相信的故事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833更新:2025-09-15 19:06:40

在与导演牛超的对话中,搜狐娱乐最后抛出的问题是:“您是否认同自己当前处于理想化的创作者状态?”牛超沉思片刻后,微微点头回应。近两年,凭借《江照黎明》和《要久久爱》的成功,85后导演牛超在业内获得了广泛认可。特别是近期收官的《要久久爱》,剧中对友情与爱情的细腻刻画引发观众强烈共鸣,画面构图也展现出成熟的处理技巧。然而,这位以现实题材见长的导演本人却显得低调内敛,与搜狐娱乐交流时态度温和甚至略显内向。他身着黑色T恤,短发利落,带着几分书卷气,但低沉缓慢的声线与时常蹙起的眉头,透露出丰富的情感世界。面对自我剖析类问题,他往往以简短迟疑的回应作答,似乎并不热衷于被关注;但谈及创作理念、角色塑造及剧本解读时,却能滔滔不绝地阐述数分钟。他坦言对商业考量并无太多兴趣,也不太在意观众反馈,在牛超身上,展现出一种难得的创作者纯粹性。对于从业十年的导演而言,这种纯粹或许正是一种内心的幸福。关于《要久久爱》及更早的《江照黎明》,他如何塑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戏剧人物?又如何通过故事细节打动观众?作为新生代导演,他如何看待当前影视行业的发展趋势?

我觉得她其实有一个很内化的变化,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复杂的角色,我天然对比较复杂的角色感兴趣。搜狐娱乐:杨紫刻画的黄瀛子这个人物,有没有特别打动您的东西?跟她沟通这个角色,您有没有提什么要求?牛超:人经过青春期之后会有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你可能会对很多99%的东西感到失望;然后多年之后,怎么重新回到自己的18岁,从那些当时的朋友也好、情感关系里也好,找到能量,让时间留在自己身上的伤疤一点点愈合,再朝前走。这个是我们一开始找到的一个主题,怎么落地呢?黄瀛子是承担着一个主线的角色,而这些被她聚齐的人,和她是一个互相治愈和疗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人和人之间很微妙的感情感触,是很重要的。那个东西一定是我要的,一些很真挚、很真诚的表达,而不是表演。所以杨紫在演戏的时候,我觉得她不是在表演,包括她所有的哭戏,我们其实都没有预设说这场戏一定要哭,哪怕剧本里比如说外婆去世这些桥段,会写得很明确,但是我们都没有把“哭”当成一个目标,就是我们觉得如果你能感受到了,那这个东西就是真诚的。我们也都在寻求一种比较真实的表达,而不是去演一个什么东西。我觉得这个是我寄予杨紫的希望,他几乎是超过我预期的完成的。搜狐娱乐:拍到大概什么时候,会觉得杨紫给到了您想要的那个东西?刚开机还是之后?牛超:我甚至觉得是在开机之前的试拍。我记得是拍黄瀛子在她的主场景里,在老家的房子喝了瓶汽水,然后做了几道题,我现在还留着那个视频,从那天我就觉得杨紫已经是我心里面想的黄瀛子了。搜狐娱乐:范丞丞呢,您是什么时候觉得他演出了想要的感觉。牛超:我其实一直不太担心他演高中时期,就是比较欢脱中二、比较可爱,因为那个是比较像他自己的。到第一次我拍到他成年的部分,就是他三十岁的时候,造型也不一样、语速也不一样,就在蒋翼家里做一些游戏的东西。他是00年的“小朋友”,演一个三十岁的人,我觉得他给出了一些内在的东西,是给了我一些惊喜的,这是我认识之外的范丞丞。

搜狐娱乐:双线叙事其实也是演员创作的一个难点,有没有跟他们沟通过要注意什么?牛超:其实我不太会给演员特别规定,比如要求他们长大后语速放慢或者用特定状态去表演,我觉得这样可能会限制他们的发挥。但我会更多地通过细节设计来引导,比如让角色小时候戴牙套,长大后摘掉,这样演员在表演时自然会呈现出说话节奏的变化。我的重点在于让演员清楚自己为什么走到现在这一刻,以及从童年到成年的转变逻辑,剩下的就交给演员自己去诠释。

搜狐娱乐:再谈一下您之前的作品,比如《江照黎明》,这部剧也是好评很多,这两部剧都属于现实质感突出的类型,这是您选作品的一个方向吗?牛超:我会选择那些能让我自己产生共鸣的人物和故事,太悬浮的剧情我反而难以驾驭,所以可能这种自然的现实感就成了我的创作倾向。

搜狐娱乐:《江照黎明》最近有一个点挺火的,饰演王诚的白客被认为很有“人夫感”,当时拍戏时有没有特意提炼这部分特质?牛超:其实没有刻意去设计,更多是让演员在理解角色的基础上自然呈现。只要他们能把握住人物的核心特质,细节上的表现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牛超提到,白客的表演中有一种令女性观众感到安心的特质,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王诚在剧集前期展现出的危险与悬疑感,会让观众产生他是否可能是反派的猜测。因此,他们选择白客而非寻找典型危险气质的演员,正是由于他传递出的安全感。这种反差本身也能成为悬疑氛围的一部分。

针对《江照黎明》与《要久久爱》题材差异较大的问题,牛超表示自己并未刻意追求风格上的差异化。他提到每次接戏时,都会将角色视为全新的生命体,从而自然地找到适合的演绎方式。在创作过程中,他更注重人物情感的真实流露,无论是悬疑剧还是青春怀旧题材,核心始终是人物本身及情感表达。在他看来,只要人物情感具备可信度和连贯性,故事的逻辑自然也会成立。

搜狐娱乐:从您最初执导豆瓣评分7.3的短片《我在记忆里等你》,到担任《致青春》的副导演,再到近期两部剧作的创作,十余年来您的职业轨迹发生了哪些转变?牛超:其实我觉得自己本质上没有太大变化。我没有刻意塑造某种独特的风格,也没有追求特定的技巧表达,只是根据故事本身的发展来呈现。因此,认识我的人会发现,无论是拍短片还是现在,我的创作方式始终如一。

搜狐娱乐:这种一致性似乎也是一种难得的纯粹。牛超:或许可以看作是某种遗憾吧。搜狐娱乐:您最近在尝试编剧工作,比如带有科幻元素的《玩家》。作为编剧,您更倾向于创作怎样的故事?希望借助作品传达哪些思想?牛超:实际上我参与的几部作品都有编剧方面的尝试,但核心仍在于如何将文字转化为影像语言。例如《玩家》有原著小说基础,我更倾向于忠实于原有文本的内核,同时在视觉呈现上寻找适合的表达方式。这种对文本的敬畏之心,或许就是我持续创作的原动力。

搜狐娱乐提问:如果未来完全由自己创作一个故事,您会如何构思?牛超回应:目前已有部分创作成果,但尚未达到可以公开呈现的阶段,这是一部融合悬疑与爱情元素的作品。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这一题材时,牛超表示:其实并无刻意原因,他认为每个人最终成为现在的模样,背后都有复杂且难以言喻的过程,因此这个故事更像是一种源自个人成长体验的自然流露。

搜狐娱乐进一步询问其对未来作品的规划,牛超则表示:并无具体预期,他更倾向于根据剧本本身是否吸引自己来决定是否参与创作。

当被问及是否会对自己参与拍摄的作品进行复盘时,牛超坦言:从不进行此类反思。尽管可能存在遗憾,但他认为只要在当时条件下尽力而为,便已足够。

若谈及是否处于理想的创作者状态,牛超谦逊地表示:他确实感到幸运。作为一个性格随性的人,只要遇到喜爱的题材便会投入拍摄,并持续创作,同时也能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