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新导演浪潮来了 他们能挑起大梁吗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503更新:2025-09-15 19:00:37

在第28届香港国际影视展“瑜亮相聚:两代电影人对港产片的前瞻与探索”论坛上,导演郑保瑞曾表示:“很多人说港片快死了,但电影比我们的命还长。如果这条路走不通,就去找新的路。”此次活动汇聚了《但愿人长久》监制关锦鹏、导演祝紫嫣,以及《第八个嫌疑人》监制郑保瑞、导演李子俊等两代电影人,通过深度对话探讨港产片的未来方向。香港电影的复兴寄望于新生代导演的崛起,近年来多位才华横溢的新锐导演持续发力,推动行业焕发新活力。李子俊凭借《第八个嫌疑人》斩获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最佳导演及年度推荐电影荣誉,并角逐金像奖最佳新晋导演等三项大奖;祝紫嫣执导的首部长片《但愿人长久》同样获得金像奖最佳新晋导演等四项提名。与此同时,关锦鹏和郑保瑞亦在影视展上披露新项目进展:关锦鹏的《八个女人一台戏》计划于今年5月登陆内地上映,其下一部作品将聚焦失智症题材,讲述关于遗忘与爱情的深刻命题;郑保瑞则正全力推进动作电影《九龙城寨之围城》的制作。在两代电影人的思想碰撞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应对市场变化,成为观察香港电影新生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关键视角。

薪火相传,从新导演到监制的转型之路中,关锦鹏曾提到:"我们这些从副导演起步的,有个外号叫红裤仔,这种跟随师父成长的传承精神是香港电影人的共同特质。" 在执导个人首部电影之前,关锦鹏已深耕影视行业多年,从无线电视台的助理场记、助理编导,到参与拍摄并成长为助理导演,亲身经历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兴起。他能够创作出《胭脂扣》《阮玲玉》等享誉国际的作品,与上一代新浪潮导演的悉心培育密不可分。这些前辈虽未直接教授电影拍摄技巧,但通过展现专业态度、现场指导演员、与摄影师协作的方式,为他提供了持续的学习机会。

郑保瑞的职业路径颇具传奇色彩。19岁踏入影视行业,从场务工作做起,随后跟随林岭东、叶伟信两位资深导演担任副导演职务。在2000年初香港电影行业遭遇严峻寒冬的时期,这位年轻才俊终于获得导演机会,但初期的作品并未取得预期成功。完成《恐怖热线》后,他坦言自身仍存在诸多不足,随即抓住银河映像招募副导演的契机,参与创作了《呖咕呖咕新年财》。郑保瑞曾感慨:"站在现场观察导演如何诠释剧本,才真正领悟到导演的魔法般掌控力——相同故事框架下,导演能赋予作品截然不同的生命力。"如今,这位经验丰富的电影人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监制,亲自指导新一代导演。李子俊透露,在创作《第八个嫌疑人》时遇到创作瓶颈总会向郑保瑞请教,"他擅长把握宏观方向,我们编剧团队则据此进行具体创作尝试。"在郑保瑞看来,电影核心仍掌握在导演手中,监制的角色更多是提供建设性意见:"我会时刻提醒导演保持创作初心,尤其在剪辑阶段,坚持保留最理想的版本,确保导演的创作完整性。"

关锦鹏担任监制工作,并在教学岗位上耕耘五年,始终致力于扶持新一代电影创作者。他主张监制应以引导为主,更多关注导演未曾察觉的细节,而非直接干预创作过程。在《但愿人长久》的拍摄筹备阶段,关锦鹏养成了提前研读剧本并绘制分镜头的习惯,但他强调不会将自己的分镜头方案强加于导演。

祝紫嫣回忆称,初次相识时并未料到关锦鹏早已审阅过她的剧本,并持续在业内为其背书。后来,她邀请了张叔平协助完成剪辑工作。在拍摄过程中,尤其是对于重场戏的处理,关锦鹏始终亲临现场指导。他指出,由于对部分工作人员不够熟悉,新人导演常会遭遇不公正对待,而他的现身则有效凝聚了团队的专注力与专业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拍摄第四天,关锦鹏特意邀请了一位与他合作多年的资深制片人到场陪同。此举让原本对祝紫嫣身份并不知情的部分团队成员迅速转变态度,展现出应有的尊重与支持。祝紫嫣坦言,电影创作是一场身心俱疲的旅程,而关锦鹏一句‘拍得不错’的肯定,往往成为她坚持拍摄的重要精神支柱。

除关锦鹏与郑保瑞外,尔冬升亦在2023年成功监制了《年少日记》与《白日之下》两部由新锐导演执导的影片。香港特区政府推动的“薪火相传计划”以师徒传承理念为核心,通过资深导演担任监制为新导演提供创作支持,每部影片的资助金额约为900万港元。首轮计划的参与导演包括王家卫、陈可辛、陈嘉上、林超贤、张艾嘉等。这种代际传承机制使香港电影得以持续发展,正如关锦鹏所言,昔日80年代电影新浪潮时期,邵氏、嘉禾、德宝、新艺城等电影公司凭借丰富资源鼎力支持新导演,彼时的投资环境远优于今日,亦是香港电影百花齐放的黄金时代。而今新导演需依赖政府补助,往往需经历多轮遴选才能获得资金拍摄首部作品。香港电影发展局主导的“首部剧情电影计划”与“电影制作融资计划”成为新生代导演的重要扶持平台,第六届“首部剧情电影计划”获奖影片《但愿人长久》即获得500万港元资助,在此预算框架下完成制作。

该计划扶持的新生代导演包括《一念无明》的黄进、《点五步》的陈志发、《手卷烟》的陈健朗、《金都》的黄绮琳、《年少日记》的卓亦谦以及《灯火阑珊》的曾宪宁,其首部作品均在影坛引发广泛关注。而"电影制作融资计划"则专注于为中小制作预算的影片提供政府资助,获奖项目可获得相当于投资预算一半的扶持资金,与"首部剧情电影计划"仅限政府融资不同,该计划允许结合商业融资渠道。例如,吴炜伦执导的首部电影《毒舌律师》即受益于这一资助计划。

谈及徐克、许鞍华、谭家明等80年代香港电影新浪潮导演与当代新锐导演的差异,关锦鹏指出,当年的创作者虽追求艺术表达,但仍会运用类型片框架来呈现故事,既需满足制片方的商业预期,也需兼顾观众的审美需求。而如今的年轻导演则更倾向于以个人视角出发,执着于记录内心触动的叙事。正如祝紫嫣所述,一些新晋导演在首部作品获得成功后,往往陷入创作瓶颈,如备受期待的黄进导演在《一念无明》之后长达八年未推出新作。关锦鹏曾提醒此类创作者:「拍第一部时就要思考第二部,因为首部作品是敲门砖,让业界认可你的导演能力;而第二部才是检验你真正实力的试金石。」

图源:1905电影网祝紫嫣已投身于第二部作品《日光之下风平浪静》的剧本创作,该片已获得某电影公司的投资支持。她坦言第一部电影因政府资助而拥有较高自主权,但无法持续依赖此类资源,因此第二部选择与投资方合作。"在商业与工业体系中坚守个人表达是必经之路,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让创作持续下去。关导的《胭脂扣》就是文艺片与商业成功的结合体。"祝紫嫣自编自导自演的半自传电影《但愿人长久》引发关注,许多香港新生代导演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往往选择拍摄风格偏文艺、类型化较弱的作品。尽管如此,这些影片并非无法取得商业成功,如《年少日记》在香港本土院线斩获2624万港元票房,《白日之下》则以2143万港元票房位列2023年港产片票房第三名。然而如何持续获得投资,推动更多作品诞生,仍是他们面临的核心挑战。谈及市场动向,祝紫嫣表示自己并不清楚当前流行趋势,"唯一确定的是剧本必须先打动自己,这样才有勇气呈现给外界。"

拓展创作视野,走向更广阔的影视领域,对于香港本土新导演而言,一条可行路径是依托电影工业的多元岗位积累经验、沉淀数年,逐步实现从基层到导演的蜕变。45岁的李子俊深耕影视行业逾二十载,早年师从尔冬升,后成为郑保瑞团队中的重要成员。谈及成长经历,李子俊表示在郑保瑞指导下深刻领悟了电影制作精髓,"上午拍摄结束后,导演在中午时分要求重拍,整个下午反复打磨同一场景,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与现场的感染力令我受益匪浅"。

在前辈导演指导下成长的新一代导演,如今已迈入中年,却仍肩负港产经典类型片传承与创新的重任。从近年的《明日战记》(吴炫辉)、《爆裂点》(唐唯瀚)、《断网》(黄庆勋)到本届香港国际影视展亮相的《破·地域》(陈茂贤)、《拼命三郎》(陈大利)、《卧底的退隐生活》(高子彬)、《冒名顶替》(李光耀),这些由资深幕后转任导演后打造的类型新作,正以多元视角探索警匪犯罪动作等传统题材的当代演绎。

李子俊亦顺应港片北上合作的趋势,其新作《第八个嫌疑人》由香港制作团队负责,讲述发生在广东与云南的跨国故事。导演郑保瑞对此表示支持,认为香港电影人不仅应创作本土内容,更可拓展拍摄地域,关键在于尊重当地文化和现实,避免强加香港本土元素。据悉,李子俊即将拍摄的《尾随》将选址马来西亚,这也是古天乐旗下天下一电影制作在该国设立分公司后的首部作品。与此同时,祝紫嫣的第二部影片计划在内地取景,她强调希望打破地域局限,让香港新锐导演的创作能触及更广阔受众,而非局限于小众圈层。

当前香港新生代导演的作品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力和认知度仍显不足,资深导演关锦鹏呼吁政府与电影界前辈通过多元化途径,积极推广具有高水准的本土影片。他强调,唯有让更多观众了解新锐导演的创作成果,才能激发年轻创作者的热情与信心。香港电影产业亟需新鲜血液接续传统,随着新一代导演群体的崛起,他们正逐步成为推动港片复兴的重要力量。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