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晓峰复盘《追风者》:见历史,见当代,见自己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132更新:2025-09-14 18:54:28

随着剧情进入收尾阶段,《追风者》在爱奇艺平台的热度值已突破万点大关,成为2024年该平台首部达成这一成就的剧集。自开播以来,该剧便展现出"高开稳走"的态势,弹幕总互动量更是突破4亿次大关。在央视的实时收视率数据中,峰值曾达到2.5%。此外,云合、骨朵、猫眼、灯塔、德塔文等多个权威数据榜单也显示,该剧连续多日稳居榜首。

启蒙影业在《假日暖洋洋》系列贺岁剧之后,再次将目光投向谍战题材,推出新作《追风者》。作为一家成立时间不长的新兴影视公司,其凭借多部成功作品已逐渐在市场中崭露头角。目前,该公司正在筹备的《北上》与《微暗之火》两部重点项目,均计划于今年与观众见面。随着《追风者》的播出结束,《影视独舌》随即对总导演姚晓峰进行了专访。

《追风者》总导演姚晓峰以细腻的叙事手法重塑了这部现代金融谍战剧。六年前接过剧本时,其原始设定仍属传统传奇题材的谍战故事。在深入研读剧本后,姚晓峰萌生新思路:若能从金融视角切入,是否能让这段历史焕发独特光彩?为此,他与编剧对剧本进行了系统性重构,使作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相较于早期谍战剧的宏大叙事,《追风者》创新性地聚焦于革命经费的筹措难题——唯有解决温饱问题,革命者才能持续战斗。剧中通过钨砂贸易展现的苏区经济图景尤为引人注目,1932年中华钨矿公司的成立及其背后毛泽民的领导,成为剧情的重要支点。在创作过程中,姚晓峰最初设想双雄对决的主线,但随着主创团队的深入打磨,逐渐转向对小人物命运的刻画。最终剪辑阶段,他采用魏若来的人物独白作为开篇与收尾,构建出完整的叙事闭环,完整呈现了一个普通人在动荡时代中挣扎求存、历经抉择最终实现理想的成长轨迹。

据姚晓峰透露,《追风者》聚焦于一场关于信仰的探索之旅,深入探讨个体是否应当拥有信仰、信仰的本质形态以及如何作出信仰选择等核心命题。剧中主人公魏若来(王一博饰)的信仰蜕变历程尤为引人注目。他从最初笃信金融救国,逐步转向对三民主义产生兴趣,最终因对国民党高层的失望而坚定革命信念,这一转变过程既充满挣扎又极具说服力。

作为一部金融谍战题材作品,《追风者》巧妙地将观众熟悉的现代交易场景与民国时期的金融生态进行对比。尽管当代交易大厅的运作模式众人皆知,但那个时代金融市场的真实样貌却鲜有人知。剧集以通商银行股票案为切入点,迅速确立了其金融谍战的基调。证券交易所内人声鼎沸,股价上涨时众人欢呼雀跃,暴跌时则有人倾家荡产,甚至铤而走险登上天台。这种现象与当代股民的生存状态何其相似?

姚晓峰表示,剧中操盘手的设定颇具现实感,他坦言现实中认识许多此类人物,并分享自己炒股的经历与心得,坦言对金融领域并不陌生。

为呈现上世纪30年代上海滩的金融风云,《追风者》创作者姚晓峰深入考据历史事件。他刻意避开晦涩的金融理论讲解,转而采用沉浸式场景还原手法,通过搭建实体证券交易所、悬挂历史股票交易牌等细节,配合精确的开盘收盘时间设定,让观众直观感受那个时代的金融生态。

剧中对国民党高层权力博弈的刻画尤为吸睛。以沈图南(王阳 饰)为代表的进步势力与"大姐"这一象征利益集团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值得注意的是,姚晓峰在创作初期研读了《宋子文传》,由此深刻理解了宋子文与孔祥熙之间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以及"民国四大家族"难以调和的利益矛盾。

在影像呈现上,剧组采取了极具象征意味的设计:不论是宋子文还是"大姐",在剧中均未以完整形象示人。"大姐"仅通过剪影形式出现一次,这一创新手法源于摄影团队的即兴发挥;而宋子文则以电话中的声音片段呈现,这种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历史人物的神秘感。这种处理手法与《北平无战事》中"建丰同志"的塑造异曲同工。

《追风者》播出后,剧中对七宝街的场景还原度获得观众高度评价。这座街区经历过拆除重建,但其历史风貌仍被还原得惟妙惟肖。编剧曾表示,此前的版本虽然可用,但始终无法还原当年的真实感。他强调将谍战剧以现实主义手法呈现,剧中融入大量历史背景,因此特别注重场景的逼真程度。魏若来从江西吉安辗转来到上海奋斗,与当下的大学生涌向北上广深的现象如出一辙。他选择居住在七宝街,而如今众多应届生则蜗居于城中村,这种生存状态的相似性令人深思。

为便于拍摄,剧组最初为魏若来的房间设计了较为宽敞的布局。姚晓峰却坚持认为,魏若来作为经济拮据的角色,更应居住在逼仄的阁楼空间,这种受限的环境能强化角色真实感。《追风者》中对历史细节的考究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魏若来赴中央银行面试的日期设定为1930年12月19日(星期五,农历十月三十),这一安排被剧组视为对历史背景的还原。令姚晓峰意外的是,部分观众对此展开考证,既认可剧组的严谨态度,也指出其中存在的误差。

姚晓峰始终强调,唯有深入细节,演员才能真正'入戏'。其指导演员的功力在《追风者》播出后获得广泛认可,有观众认为王一博展现了职业生涯中最具感染力的表演。鲜为人知的是,姚晓峰初入导演行业时曾遭遇演员质疑,有人当众质问'你懂表演吗?'。这段经历促使他思考演员与导演的思维差异,通过不断揣摩演员的视角,如今他已能自信地指导演员呈现最佳状态。

姚晓峰在执导《追风者》时坚持两大核心原则,其一是顺其自然拍摄,其二是注重氛围感的营造。这两个原则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目标:通过强化沉浸体验,帮助演员更深度地进入角色。只有实现角色与演员的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完成戏剧表演的突破。2022年下半年,当张书维将剧本递交给王一博团队时,双方在短短数日便达成合作共识。姚晓峰曾用"蚌"这一意象来形容王一博的特质——外壳如同坚硬的贝壳般防护,内里却蕴含着细腻柔软的情感。随着王一博确认主演身份,姚晓峰在剧本创作中根据其气质特点对魏若来的人物形象进行了重新打磨,特别强调角色在保持沉静外表的同时,需通过简练语言传递精准的内心诉求。

王一博展现出极佳的沉浸力,能够迅速融入角色氛围。他对演员提出要求,希望演绎真实的心理感受,而自己也凭借不懈努力迅速进入状态。从七宝街到银行,再到苏区,经历了一定的心理建设过程,角色便自然在演员身上生长出来。当信念感建立后,无论何种拍摄方式都能精准呈现人物特质。

演员张天阳与姚晓峰继《追风者》后,即将在新剧《北上》中实现第三次合作。姚晓峰透露,林樵松这一角色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反派人物。该角色虽出身卑微、毕业于黄埔军校,却怀有精英意识,因与上级关系微妙遭军队排挤,被迫辗转上海寻求发展空间。其性格特征表现为屡经挫折仍执着进取,始终未能获得应有的认可与地位,最终抱憾赴江西寻求军事建树。这种贯穿始终的悲剧命运,使林樵松的形象呈现出深刻的复杂性。

虞世清是电视剧《追风者》中唯一以沪语进行台词演绎的角色。在角色创作初期,编剧姚晓峰与演员陆剑民曾约定以普通话与上海话混杂的方式呈现人物语言。然而在后期剪辑阶段,姚晓峰认为这种语言混搭略显违和,遂邀请陆剑民重新录制全部对白,采用纯粹沪语表达。这一改编意外获得良好反响,也赢得观众广泛认可。虞世清作为上海本土势力的象征,能够掌控上海滩的方方面面,其人物原型融合了虞洽卿与杜月笙的双重特质。在互联网时代,网友形成CP文化已成为常态。部分观众倾向于支持官方设定的配对,而更多人则会突破常规,创造出如"魏若来与林黛玉"这样充满想象力的非官方组合。《追风者》中也暗藏多个让观众津津乐道的CP关系,包括魏若来与沈近真(李沁饰)的革命情谊、魏若来与沈图南的师徒羁绊、沈图南与苏辞书(高露饰)的互帮互助,以及魏若来与牛春苗(兰西雅饰)的纯真情愫。

在《追风者》中,部分角色组合颇具争议性。例如林樵松与康爷(由姜彤饰演)的互动被观众戏称为"CP",导演对此表示难以理解:"这也能成为观众讨论的焦点?"而魏若来与沈图南的师徒情谊则是整部剧最深层的叙事主线,展现了不同社会阶层与年龄层男性间的思想碰撞。师父对徒弟的期许与徒弟对师父的敬仰形成鲜明对照,编剧姚晓峰认为男性情感的复杂性往往能引发强烈共鸣,只要处理得当便具有感染力。关于影视镜头的运用,该剧豆瓣评论区出现了一篇高赞长评《<追风者>镜头语言解析》,深入剖析了开场首个长达数分钟的跟拍镜头。

近日有观众注意到姚晓峰的动态,他对此感到十分欣喜。作为坚定的长镜头倡导者,他对镜头时长有着独特追求——当其他剧组三分钟即可完成长镜头时,他的作品常常需要七至八分钟,甚至在激情投入时达到十分钟的时长。在七宝街取景的长镜头拍摄极具挑战性,受限于复杂场景、多组人员协作以及顺拍方式,演员们尚未形成默契配合,因此每天只能完成一个镜头的拍摄。原定拍摄周期为十余天的七宝街场景,仅开篇部分就耗时一周,最终整个场景拍摄持续了一个月,令制片团队陷入疲惫。在《追风者》第30集中,沈图南重伤昏迷的情节中,苏辞书独自前往照料,随身携带的只有《资治通鉴》一书,诵读的是《卷四十三·汉纪三十五》中关于孔奋的记载:"天下未定,士多不修检操,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奋在职四年,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以为身处脂膏不能自润。"镜头随即切换至江西场景,展现魏若来与沈近真的互动。

知乎上有答主对这一镜头进行了深入解析,盛赞其巧妙之处:"纵横今古、兄妹殊途,一动一静、一悲一喜、一下坠一跃升、一死水波纹一春山行人,很妙。"姚晓峰解释,该设计旨在凸显沈图南身上浓郁的士大夫气质。作为经常研读《资治通鉴》的创作者,他深谙传统文化对人物塑造的影响。至于上海至江西的场景转换,是他在最终剪辑阶段灵光一闪的构思。姚晓峰热衷于在定剪阶段反复更换配乐,只为寻得最契合的风格。沈近真与牛春苗的初次相遇场景亦颇具巧思。剧本初稿中设定两人因魏若来产生争风吃醋的情节,但姚晓峰与张书维认为,这般洒脱的女子不应为情所困,遂果断将其调整为"价高者得"的设定。

总制片人张书维表示,以往的谍战剧往往将女性角色局限于特工身份,导致人物形象缺乏层次感,难以成为剧情的核心支点。他希望能在民国背景下塑造更具辨识度的女性角色。《追风者》中呈现的职场生态引发广泛共鸣,既有依靠人际关系进入职场的"关系户",也有能力出众却因环境受限的"林樵松",还有备受领导器重的得力干将。姚晓峰透露,该剧采用职场剧创作手法,着重展现职场新人渴望遇见伯乐的心理诉求。剧中"林樵松"与"黄从匀"作为魏若来的双生镜像,分别演绎了不同职场困境:前者是黄埔军校高材生却受制于康爷,后者虽忠心耿耿却不及新晋下属得宠。制作团队曾构思更多职场情节,但因节奏把控需要,最终选择进行删减处理。

姚晓峰因生活剧题材在业内积累了较高的知名度,然而鲜有人知晓他早年便深耕民国题材剧集。作为从摄影转行导演的从业者,其职业生涯首部作品便是改编自张恨水经典小说的民国情感剧《夜深沉》。随后又创作了以"乱世佳人"为背景的民国爱情剧《女人花》。通过多部作品的打磨,他沉淀了丰富的民国历史知识。面对民国剧创作遇冷的行业现状,姚晓峰选择转型现代剧领域,却坦言这种转换使大众误认为他是现代剧导演。尽管《追风者》讲述的是与当下相隔近百年的历史故事,他仍期待观众能在艺术享受之外获得深层思考。他表示,许多现实社会问题的本质,其实能在历史进程中找到对应参照,而当下的不确定性困境,与魏若来所处的动荡年代相比,虽然形式不同,但核心命题具有跨越时代的共鸣。

面对当下的选择与挑战,我们该如何思考、如何抉择?未来又将呈现怎样的图景?《追风者》并未试图给出明确答案,却试图为观众提供一份心灵的慰藉。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