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489更新:2025-09-14 10:39:31
5月9日晚,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更新了第6集与第7集的剧情。这两集主要围绕女主角及其母亲的恋情展开,剧情发展已明显呈现出“写实不足,情感至上”的倾向。
青年男主角这条由编剧导演自创的叙事线,我在该剧首篇剧评中已明确指出是典型败笔,本质是将改编异化为随意发挥。有友人透露,原著作者李娟曾在直播中表示该剧与自己毫无关联,尽管我未能观看该直播,但若此事属实,则更显编剧对原作的背离。值得注意的是,剧中方设女主母亲与他人发展恋情的情节,已超越单纯狗血范畴,实则是对创作伦理的严重挑战。这种过度消费戏剧冲突的做法,暴露出主创团队在艺术操守上的缺失。
《我的阿勒泰》剧情中揭示,女主母亲已年近五十。与她建立恋爱关系的高晓亮却是一位年轻小伙子。剧情后续展现,高晓亮携中老年女主卖木耳所得款项销声匿迹。这一情节设计引发深层思考:它试图探讨中老年女性仍保有浪漫主义爱情观的可能性,既包容姐弟恋,甚至接受与自己女儿同龄的男性作为伴侣。这种独特的爱情表达方式在原著中并不存在,而是改编编剧滕丛丛的创作延伸。值得追问的是,这种对传统婚恋观念的突破,是否在原著作者李娟的叙事框架内有所体现?
这种以浪漫主义为名的改编,实质上是对李娟《我的阿勒泰》文学价值的严重曲解。在原著中,母亲形象呈现为一位彻底融入牧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者,她以务实的态度面对生存困境,凭借对牧场生活的深刻理解维系着家庭与族群的纽带。相较于滕丛丛作品中将这一角色异化为情感主导的"恋爱脑",李娟笔下的"母亲"始终保持着对生活本质的清醒认知,其形象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电视剧在过度渲染小资情调与恋爱叙事的同时,不仅削弱了原著的写实深度,更在原著质量本就不足的情况下进一步恶化,导致整个作品失去了应有的文学严肃性。若创作者仅意图将《我的阿勒泰》改编成以牧场为背景的恋爱故事,那么选择该作品作为改编对象本身就存在争议。
在改编后的剧情中,竟出现了令人震惊的情节设置。中年女性角色在情感冲动的驱使下,向身边的年轻伴侣诉说着对牧民语言的隔阂,以及自我认同的迷失。此类改编不仅违背了原著的叙事框架,更深层次地背离了其文化内核,这种偏离令人不寒而栗。编剧滕丛丛等创作者,是否能够阐明该情节的深层寓意?《我的阿勒泰》作为一部具有重要社会价值的原著散文集,此前已探讨过其文化意义。该作品以汉语为载体,以文学手法呈现了阿勒泰地区独特的文化生态,这种表达方式本身即是对中华文化的再建构,使阿勒泰更加稳固地融入国家文化体系。在原著中,"我"与"母亲"早已与牧民融为一体,我们共享着同一个民族身份——中国人。
在滕丛丛执导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中,"我"、"我的母亲"以及"我母亲的小男友"等角色被刻意塑造为与当地牧民无关联的外来者。这种设定导致剧中人物始终难以融入牧场生活,甚至让扎根阿勒泰数十载的母亲也开始质疑自身身份。值得注意的是,母亲早已在阿勒泰生活多年,却因叙事视角的偏差产生身份困惑,这显然折射出编剧在创作伦理上的缺失。正如前篇剧评所指出的,该剧以外来者旅游视角讲述阿勒泰故事,极易造成叙事者与当地文化之间的对立关系,弱化了"我的"这种真切的情感联结。而今看来,这种担忧具有现实意义——那些在新疆扎根多年的群体,无论原籍何处,最终都会认同自己是新疆人、中国人。因此,角色产生身份危机的根源在于编剧视角的偏差,而非角色自身的问题。
散文集《我的阿勒泰》中提及的虫草采集行为对草原生态的侵蚀,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深刻思考。这种叙事并未简单地将破坏者归类为特定地域的人群,而是以更具包容性的视角呈现了不同角色的复杂性。然而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在改编过程中偏离了这一核心叙事,将高晓亮等人物设定为破坏草原的象征性反面角色,导致故事呈现出二元对立的倾向。这种改编方式削弱了原作中关于人性与地域关系的辩证探讨,也未能展现散文集所具有的社会学价值。创作者应当对这种叙事偏差作出合理解释,避免过度简化复杂的社会现实。
Copyright © 2008-2024
合作站点:优酷视频、 爱奇艺、 芒果tv、 小小影视免费 百度视频、 腾讯视频、 1905电影网、 搜狐视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PPTV、 CCTV、 哔哩哔哩、 北京卫视、 安徽卫视、 小小影视在线播放观看免费 江苏卫视、 浙江卫视、 重庆卫视直播、 小小影视在线视频, 小小影视官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小小的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小小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 小小影视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