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不欠成龙的电影票了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241更新:2025-09-14 09:22:15

在69岁生日当天,成龙主演的电影《龙马精神》正式上映。该片以“龙虎武师”为致敬对象,回顾香港电影黄金年代的幕后群像,成龙作为这一群体的代表性人物,通过银幕角色实现对自身演艺生涯的致敬。截至目前,影片在豆瓣平台获得6.5分的评价,引发部分观众的争议。这种分歧似乎印证了电影中成龙对刘浩存饰演的女儿说出的那句台词——“你们小孩子不懂”。而上映五日票房尚未突破十亿大关的现实,也呼应着影片中刘浩存对成龙的回应:“你们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图片图片

吴京在电影《龙马精神》中饰演的老罗曾是一名替身演员,这一角色设定旨在为默默奉献的幕后英雄争取关注。然而,当我们将视角转向现实,便会发现这与成龙的真实经历存在显著差异。作为功夫影坛的传奇人物,成龙的演艺生涯是凭借扎实的武术功底与实战经验铸就的。正如王宝强在《一个人的武林》中所言:“谁能想到,戏子的功夫不是演出来的”,成龙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场打戏,都是真功夫的结晶,而非依靠替身完成。

图片

成龙七岁便加入元家班,历经十年艰苦训练,磨砺出扎实的武术功底。在跑组等待机会的岁月里,他一边练功一边担任替身"挨打",甚至转型为动作片的武术指导。直到22岁凭借《新精武门》(1976年)获得主演机会,这位功夫小子却意识到自己难以复制李小龙的传奇。他选择摒弃偶像式的表演方式,主动褪去英雄光环,立志成为"会喊痛的普通人"。这一转变在两年后的《蛇形刁手》中初见成效,成龙将喜剧元素注入武术动作,开创了独特的功夫喜剧风格。该片斩获两百多万港币票房,成为1978年票房黑马。同年《醉拳》更以六百多万票房掀起热潮,正式开启功夫喜剧浪潮,奠定了成龙作为武打明星的地位。

成龙的"大哥"称号实则是用生命铸就的。影迷们至今仍津津乐道的成龙经典镜头中,《红番区》带着石膏完成30米高楼跃下,《A计划》无防护措施直面钟楼跃地,《警察故事》中握着带电灯管纵身落地的场景,无不彰显其"从不拒绝挑战"的硬汉精神。唐季礼曾坦言,《龙兄虎弟》拍摄时的意外事故是他职业生涯的"顶级灾难",多亏当时全球排名第二的脑科专家恰逢其时的现场救治才化险为夷。

1995年《红番区》进军好莱坞,以3000余万美元票房刷新北美外语片纪录,让成龙成为首位打入国际市场的华人动作片明星。1998年的《尖峰时刻》更令其跻身"国际动作巨星"行列,登上当年《时代周刊》封面。但"真实"的追求亦随岁月褪色,现年近70的成龙已难以维持昔日的硬核状态。如今《龙马精神》中的高难度戏码明显减少,有影评指出即便是基础动作,成龙也开始依赖替身。这一变化恰印证了他从"拼命三郎"到"演技派"的转型轨迹。

图片

影片中穿插了成龙职业生涯中诸多高难度动作镜头的混剪,即便多年后重看仍令人震撼。与片中成龙的巅峰表现相对比,难免让人感叹"英雄迟暮"的唏嘘。影片的尾声,成龙在最后一个无替身、无特效的高危动作前停下,坦言"这个动作我做不了了",并说"没想到我会说这样的话"。这番台词更映射现实——成龙已逐渐老去,需要与昔日的拼命三郎精神和解,也需要与曾经辉煌的年代告别。

图片

昔日的功夫片如今已难以被当代观众理解,需有人以身作则引领他们。在与某方和解之前,成龙于《龙马精神》中仍流露出挣扎之态。或许并非观众难以接受,而是时代已不再需要这样的作品。他深知这一点,在影片宣传期的视频采访中哽咽坦言:“市场不需要,你再好的功夫也无用。”成龙坦言若有机会重返旧日时光,那些纯粹的动作英雄便能重展锋芒。然而现实是,他怀念的那片让众多武打明星熠熠生辉的天地,或许注定只能留在记忆里。昔日功夫片的繁荣曾点燃全民热情,电视荧幕上曾连续播放“学武术,来XX文武学校”的广告。在那个年代,习武被视作通往璀璨未来的路径,孩子们仰望影视作品萌生武学梦想,无数家长则寄予培养新一代功夫巨星的厚望。

图片

如今,将儿童送入武术学校已逐渐被公众视为一种颇具争议的选择。此类机构常被质疑缺乏系统性的训练方法,其管理方式多被诟病为粗暴无序,与“文武学校”相关的负面舆情也屡见不鲜,甚至有网友戏称:“现在的武术学校,李连杰都不敢上。”随着动作电影逐渐淡出主流市场,该类型更多作为叙事元素与喜剧、爱情、家庭等题材融合,如《龙马精神》所示。内容供给的缩减导致年轻观众难以在影视作品中感受到武术与动作的魅力,进而逐渐失去对该类型的兴趣——观众需求的转变深刻影响着电影产业的创作方向,使得动作片数量锐减,而“武师”这一职业称谓也悄然褪色。

与其它类型不同,动作片对演员的依赖性极高。毒眸(ID:Domoredumou)曾指出,‘李小龙电影’、‘成龙电影’等标签曾是区分不同类型影片的重要标志,这些功夫明星的身份与影片创作密不可分。然而,随着演员年龄增长,新生代功夫明星的匮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在电影工业化进程中,特效技术与安全措施的普及使演员无需以生命为代价完成高难度动作。成龙在第五届成龙国际动作电影周闭幕式上坦言,计算机图形技术(CG)已取代许多动作演员的工作:“以前的动作一定是由真人来完成,现在很多都用电脑,几乎什么都可以做到。”CG人物不仅能呈现媲美真实动作的视觉效果,甚至在某些场景中超越了人类的极限。

曾经,功夫明星需历经严苛训练与无数次实战打磨才能崭露头角,而如今的行业生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年轻演员往往在成名后才通过后期培训掌握动作技巧,这种逆向培养模式使得像成龙这样兼具艺术造诣与实战能力的全能型打星难以再现。2016年,成龙凭借其毕生贡献斩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这一荣誉既是对其职业巅峰的肯定,也暗含着对动作明星时代落幕的注解——好莱坞已然意识到,成龙无法在打星这条路上再创造新的传奇。

图片图片

终于无需再为成龙的电影票买单了。《龙马精神》似乎是一部以情怀为核心驱动的作品,其动作戏码缺乏亮点,观众对动作戏的反馈也未能达到预期的爽感;然而,影片并非纯粹的动作片,父女情感线的刻画显得仓促,争执与和解过程更像机械式剧情推进;更令人失望的是,其传递的价值观略显陈旧,刘浩存试图协助父亲解决法律纠纷,最终仍需依赖男性角色(郭麒麟饰)的介入,角色功能单一,除情绪宣泄与反复强调成龙"已至暮年"外,未能展现更多层次的叙事意义。

图片

有网友对成龙及其新作《龙马精神》表达了批评意见,指出媒体曾频繁使用“我们欠成龙一张电影票”“欠周星驰一张电影票”等营销话术,但真正的情况是观众从未欠他们任何东西,这些艺术家早已从中国电影行业和观众中获得了丰厚回报。评论认为,若真心热爱电影并尊重观众,就不应轻率对待晚年作品,而应避免借助情怀博取同情。近年来成龙主演的电影口碑持续低迷,《急先锋》豆瓣评分4.4、《神探蒲松龄》3.8,均属明确的失败之作,正在逐渐消磨观众对“成龙”这一符号的情感认同。如今以一部动作元素薄弱的《龙马精神》作为职业回顾,被视作缺乏必要性的举动。

图片

作为华语影坛的传奇人物,成龙凭借其独特的功夫喜剧风格和跨越数十年的艺术生命力,始终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B站平台上积累了大量以成龙经典作品为核心的混剪视频,年轻观众对成龙的推崇热度不减。自2016年起持续推行的"成龙电影A计划",始终致力于为新生代创作者提供专业支持,这一公益项目至今仍在持续运作。在公开场合提及"成龙大哥"时,人们往往带着由衷的敬重与感激。一个成功完成职业生涯全周期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上也应保持清醒,避免因年龄增长而产出令观众失望的作品。艺术家通过作品向经典致敬本无可厚非,但前提是必须保证创作质量。值得欣慰的是,《龙马精神》上映后,观众对成龙的情怀依然鲜活。影片结束时,一位父亲指着银幕对身旁的孩子说道:"你记得片中重现了许多成龙年轻时标志性的表演动作吗?这些经典片段他早已耳�聰祥。"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