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队》李乃文成功“封神”,谋略输给林永健,策略赢过肖铁林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94更新:2025-09-14 02:25:40

直到第26集,当鲁长山亲眼目睹延安派来与抗联接头的同志被乱枪射杀时,我才彻底醒悟《归队》竟是一部用前半程剧情刻意误导我的抗战剧。这部剧始终未能真正塑造出具有核心地位的女主角,即便有卫生员兰花儿这样的角色存在,其悲壮牺牲的戏份也难以支撑所谓女主角的光环定位。

随着观看深入,越发感受到《归队》是一部纯粹聚焦抗日战争中男性群像的电视剧。尽管部分年轻女性角色如兰花儿、大阔枝、小红枣等有所出现,但其作用更多是作为剧情发展的引子或人物关系的铺垫。全剧核心叙事始终围绕胡军、李乃文、林永健三位演员饰演的主要角色展开,呈现出鲜明的男性主导叙事特征。

若以故事角色影响力为维度进行剖析,在剧集发展至第26集的关键节点上,由李乃文饰演的复杂立场的反派角色汤德远,以及林永健诠释的鲜明对立的反派角色肖铁林,其分量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正派人物老山东鲁长山。这种角色地位的悬殊并非源于他们是否具备牺牲精神或道德操守,而是源于其思维模式与行为逻辑在当代语境中呈现出高度的现实性与说服力,那些看似合理的推诿之词反而更贴近世俗判断标准。

当观众目睹老山东、高云虎、万福庆与田小贵四人联手在酒店逼宫汤德远的情节时,是否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压抑氛围?这种压抑不仅源于场景本身的紧张感,更来自于四人看似矛盾的行为逻辑——他们一方面试图理解汤德远的抉择,另一方面却以近乎揭人短处的方式不断刺激他,推动其重返战场与外甜甜展开殊死较量。

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维度审视这段情节,四位弹劾汤德远的决策者在立场上并无谬误。然而当深入思考其中蕴含的‘既贬且立’的矛盾性时,便对鲁山东的处事逻辑产生了一些存疑。若其对汤德远的初判即持坚定立场,甚至以‘叛徒’或‘背离革命’等定性标签进行批判,这种态度在个人认知层面或许能够被接纳。但实际发展轨迹却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状态,使得这种双重标准的处理方式显得尤为耐人寻味。

作为重返故土的"谍战工作者",或许是因为三位山东籍特工在西伯利亚的安稳生活中逐渐丧失了警觉,又或是长期食用面包牛奶的生活条件消磨了他们的意志。尽管剧中多次展现他们缜密的行事风格,但在处理汤德远这一特殊人物时却出现了重大疏漏——为何这位曾经历过抗联岁月的战士竟能在敌方势力的严密监控下游刃有余?更令人费解的是,汤德远声称可为高云虎办理证件时的从容,是否意味着他已获得敌人的绝对信任?

当鲁长山深信自己的隐匿行动无懈可击之际,万福庆却如长辈般闯入酒馆,直面对汤德远发出质问。若你是汤德远,面对昔日并肩作战的兄弟如今毫无顾忌地在酒楼喧哗,心境或许会陷入复杂交织的漩涡。那些曾共历生死的战友,此刻却仿佛忘记了战争年代的紧张与戒备。或许,这一切都源于他们未能在酒楼的争执中保持克制,以致那位深植于小红枣心间的延安来客,最终沦为伪军枪下的冤魂,甚至被斩首示众。

或许《归队》更适于呈现战场的壮烈与残酷,而即便是被冠以谍战神剧之名的作品,在诠释谍战情节时仍展现出更高的艺术水准。在剧集发展至第26集的关键节点,相较于老山东等角色,我更愿将目光投注于汤德远与肖铁林这对人物关系的剖析。尽管他们已彻底舍弃民族身份的羁绊,但其言行举止中所蕴含的生存智慧与道德困境,恰恰折射出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复杂图景。

作为伪军的身份无可争议,肖铁林在地方作恶多端的事实也毋庸置疑,其行为更被视作推波助澜的帮凶。然而,他却成功守护了故乡村落及村民的安危,数次将汤德远从生死边缘救回。即便其动机复杂、手段卑劣,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所言某些话语虽未必出自善意,却在特定情境下展现出令人警惕的现实意义。

若汤德远真如万福庆所见那般不堪,若他终究沦为背信弃义的叛徒,那么街头那些步履蹒跚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又该如何自处?松林镇的普通百姓,那些未曾握过锄头铁锹与鬼子殊死搏斗的平凡生命,是否就该被历史的洪流所湮没?难道只因他曾是持枪作战的战士,曾是抗联阵营中地位显赫的二班长,便要将他如今拒绝再次拿起武器的选择视为背叛?

在森田悄然以汤德远为核心展开布局之际,随着部分同志因特定原因接连为老山东等人牺牲,不知那些从西伯利亚乘飞机返回的抗联战士们,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低调,再低调’这一生存法则?难道仅仅因为汤德远未在第一时间将高云虎送交警方,仅仅因为汤德远称老山东为排长,仅仅因为汤德远将濒临 starvation 的田小贵扶入屋内,仅仅因为汤德远身处肖铁林近侧且最易被老山东等人策反,这些因素就足以改变他们的判断?

从谋略层面分析,肖铁林堪称典型的汉奸角色,其在与兄弟汤德远的交锋中展现出的思维艺术性、战略前瞻性,以及对整体局势的把控与心理博弈能力,已触及“道”的境界。相较而言,汤德远虽未具备肖铁林那般精妙绝伦的权谋手段,但其行事风格更显务实高效,所有决策均建立在自身历练的经验基础之上,从而形成了与传统山东派别截然不同的现实主义价值观与人生轨迹。

这类解读文章的初衷并非判定人物的对错,也不在于论证谁更具说服力。相反地,若暂且忽略肖铁林作为汉奸的标签,聚焦于汤德远角色的演变轨迹,当其完成从正向邪的转变节点时,即便在结局未至之际仍未选择回归正途,这种选择在个体视角下仍可获得理解与支持。

老山东及东北抗联战士的英勇牺牲与无私奉献,值得后人深切缅怀与铭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们那样的人,这些革命先辈之所以被历史铭记,不仅源于其崇高的革命精神和牺牲精神,更因为他们作为东北黑土地上的少数精英群体,在思想觉悟、革命意志等方面远超常人。他们的事迹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特殊群体的集体写照,展现了超越时代的英雄气概。

革命绝非一场轻松的宴会,它是一项需要以生命为代价、付出巨大牺牲的事业。革命的意义不仅在于改朝换代或驱逐外来侵略者,更在于其背后承载的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这种信念唯有像老山东、万福庆、高云虎等少数人般执着的人才能坚守到底。因此,当汤德远选择依附于肖铁林以寻求短暂安稳,当他在与昔日战友决裂的抉择中动摇时,这种选择是否真如外界所言那般错误?他是否应当承受如此沉重的道德谴责?

关于《归队》的解读暂告一段落,敬请期待下一期的深度解析。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