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625更新:2025-09-14 00:06:34
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及阮玲玉逝世90周年,中国电影资料馆特别推出4K修复版《神女》。该影片作为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策划的专题展映单元,现已在20个主要城市进行多轮次巡回放映。
(图/《神女》)当我们今日观赏这些经过修复的老片时,实际上已置身于与原作时代完全不同的语境之中。无论是影片修复技术的革新,还是观影方式的演变,都在持续重构着我们的观看体验。"神女在命运洪流中艰难求存,于夜色笼罩的街头扮演着被唾弃的妓女,却在怀抱幼子时化身为圣洁的母亲。在双重身份的撕扯间,她演绎出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即便跨越九十年光阴,《神女》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深刻揭示与发人深省的提问,依然在当代表现得鲜活而迫切。那些陈旧而粗暴的"堕落女性"与"神圣女子"对立模式,在当代影视作品中仍屡见不鲜。正因如此,这部跨越世纪的影片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价值,它不仅是历史遗产,更是映照当代社会的明镜,值得我们反复观看与深入探讨。
在"理所当然"的社会现象中引发深层思考,中国女性银幕形象的演变轨迹折射出现实图景。2025年妇女节档电影票房以7.8亿元的成绩位列历史第二,仅逊色于2019年同期。早在2月,部分自媒体便以"3月是女性的春节档"等说法渲染女性影片集中上映的态势。然而,3月历来被视为电影市场的淡季——既受春节档长尾效应压制,又缺乏节假日支撑。尽管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但因其非法定假日,难以形成类似五一、国庆档期的集体观影热潮。在传统观念认为的"青黄不接"过渡季,中小体量影片与进口片往往形成扎堆局面,导致女性主题与档期关联度不足。从市场规律看,淡季常伴随大片缺席、小片扎堆的生态特征,"妇女节档"概念虽早有萌芽,却始终未能形成实质性的票房影响力。直至2011年李玉执导的《观音山》选择3月初上映,这部以女性视角为核心的文艺片成功突破市场预期,以7800万元票房验证了女性题材在特定节点的商业潜力。
次年,许鞍华执导的聚焦独身女性老年生活的作品《桃姐》特意选择在3月8日当天上映。凭借刘德华等明星阵容的助力,以及在各大电影节斩获多项大奖的口碑佳作,该片对女性情感与家庭伦理的深刻探讨持续引发关注,首日票房便突破1200万元,创下了妇女节档华语电影首周票房纪录。近年来,3月档期的影片数量与质量均呈现参差不齐的局面,契合女性气质氛围的作品愈发稀缺。妇女节档难成气候,某种程度上折射出观众对节庆时段上映优质女性题材影片的高要求,体现出宁缺毋滥的筛选标准。2025年妇女节档上映的《还有明天》《想飞的女孩》《初步举证》虽未突破千万票房门槛,但若置于同类文艺片坐标中比较,其成绩已属亮眼,不仅为3月带来了持续讨论热度,更为女性电影的档期策略开辟了新的想象空间。
随着女性题材的兴起与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观众群体的扩大以及女性创作者走向创作前线的诉求日益高涨,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女性电影档期的逐步成熟。贾宝玉曾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用以形容女性电影的影响力同样贴切:2025年推出的“3月女性档”在某种意义上延续了2024年《好东西》《出走的决心》《热辣滚烫》等女性题材影片的热潮。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年末,豆瓣电影发布的年度榜单便以“当她们卷起浪潮”为主题,彰显了这一趋势的持续发展。
(图/《热辣滚烫》)女性如水般柔韧,既能掀起时代浪潮,又能滋养生命百态,其力量始终奔流不息。2024年6月12日,"创造中的她"中国女性电影人峰会在上海外滩源壹号隆重举行。作为受邀嘉宾,学者戴锦华在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访谈中坦言,该标题令她产生共鸣。她指出,传统观念常将成长与女性画上等号,隐含着"女性需被成长"的预设,因此更倾向"创造中的她"。在她看来,女性群体更应获得表达自我的空间,她们既是彼此的见证者,也是共创新的源泉。
在女性电影峰会上,戴锦华教授以《天水围的日与夜》为例,阐述了电影作为20世纪最具公共属性的媒介形式。她反驳了"女性主题与公共性存在矛盾"的常见质疑,认为这种观点本身就不合逻辑——女性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议题理应成为公共性讨论的核心。她进一步指出,当某一作品被贴上"女性议题"标签时,社会往往不自觉地将其归为特殊命题而非普遍关注。从电影诞生以来,男性始终主导着产业格局、生产流程、叙事逻辑乃至视听语言的基本原则,这种系统性支配形成了"男凝"的文化现象。在由男性设定规则的创作体系中,女性要获得表达空间并建立自身立场充满重重挑战。因此,戴锦华强调推动女性深度参与电影制作是基础,唯有通过女性视角的介入,才能实现创作领域的实质性变革。21世纪以来,中国女性电影人持续拓展创作边界,尤其是李玉、尹丽川、杨荔钠、文晏等新生代导演,其作品深入探讨女性生存境遇与心理图景,对身体意识的自我审视以及母女关系的细腻刻画,标志着女性电影人正在走向性别认知的自觉阶段。
(图/《出走的决心》)贾玲、杨明明、滕丛丛、白雪、邵艺辉等80后与90后女导演群体,正以敏锐视角回应中国社会性别意识觉醒的现象。她们通过影像深入探讨现实中的性别议题,揭示传统两性观念的结构性不平等,同时对女性自身进行深度审视与反思。这些作品呈现出更鲜明的性别意识特征,聚焦两性矛盾与冲突,展现出强烈的批判精神。法国作家埃莱娜·西苏在《美杜莎的笑声》中提出:"女性创作必然具备颠覆性:只要写出来,就要如火山喷发般撼动陈旧的天幕,持续不断地推进变革。"神话中能够将男性石化的女妖美杜莎,既是女性力量的象征,也代表着创造力的觉醒。西苏借用这一意象,强调女性需要构建属于自己的表达体系与创作语言。
[法]埃莱娜·西苏 著,米兰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我是大写的肉身,广阔而唱着歌,在此基础上,没人知道究竟是哪个'我',反正总归是人,但首先是活生生的,因我总在变化。"女性在创作中重建主体性,其存在的本质与男性并无本质差异,同样处于持续流动的动态之中。这种主体性不是被割裂的"特殊性",而是嵌入人类普遍命题中的有力宣言。通过影像媒介,让世界见证女性多元的生命形态。黄蜀芹导演的《人·鬼·情》作为中国女性电影的经典之作,始终萦绕在人们关于该类型的讨论中。影片讲述花旦母亲与人私奔后,父亲禁止女儿秋芸学戏的家族纠葛。天赋异禀的秋芸本为"天生唱戏的好料子",为获得父亲允许,她主动承诺只演男角。省剧团的张老师慧眼识珠,将其招入剧团。然而这段师生情谊因张老师的婚姻状况陷入困境,最终导致秋芸离团。多年后功成名就的她仍困于情感创伤,最终在故乡舞台上重演《钟馗嫁妹》,以花旦的身份完成自我救赎。
(图/《人·鬼·情》)这部被誉为“中国首部且唯一一部女性电影”的作品,以真实女性的命运叙事为核心,灵感源自女艺术家裴艳玲的人生经历,她亦在片中饰演钟馗角色。导演黄蜀芹曾提及,影片上映后引发广泛关注,但令人意外的是“国内所有影评均未从女性意识或女性电影的视角展开讨论”。“我试图通过女性视角展现完整的人性图景。这一创作初衷源于与一位西方研究生成的对话,他质疑西方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多为扭曲与虚构。我由此开始反思:中国导演镜头下的女性究竟呈现何种样态?”
在一次座谈会上,黄蜀芹将自己电影中的女性视角比作在设有南北向窗户的房间中开启一扇东向的窗户,这种独特的视角或许能映照出迥异的风景。她坦言:"在这个时代才开始关注女性题材,它居然成了流行趋势,这确实挺有意思。"而《春潮》上映后,杨荔钠面对媒体从多角度探讨其作品与女性题材的关联时回应称,女性应始终聚焦于自身生命的状态,而非在某种强烈的外部社会运动下才宣称自己拍摄的是女性电影。"我们始终以女性身份参与性别平衡的创作,这并非偶然。"当有人指出她是女性导演时,她补充道:"我早已是,只是你们现在才意识到这一点。"
本文原载于《新周刊》总第690期专题《让电影飞》。原标题《女性电影,不只是“一半”》引发对电影定义的深层思考:当试图为"女性电影"划定边界时,这种分类本身或许就暗含局限。从银幕到现实,女性创作者与角色始终在突破既定框架——她们既是电影叙事的主体,也是推动媒介变革的先锋。正如学者戴锦华所言:"所谓女性电影,不是对女性群体的简单凝视,而是通过镜头揭示女性的多元面貌。当女人讲述女人的故事,本质上是在展现一个充满差异性的世界。"2025年,经典影片《神女》迎来重映,这部由阮玲玉主演的作品不仅映射了早期女性影像的探索,更在张曼玉的演绎中获得新生。近日,张曼玉开通小红书账号,以个人视角分享女性影人的日常生活:"最新颖的、有趣的、值得学习的、令人会心一笑的、历史悠久的、简约的、深刻的、健康的、美味的……所有这些碎片都在诉说着电影的无限可能。"
Copyright © 2008-2024
合作站点:优酷视频、 爱奇艺、 芒果tv、 小小影视免费 百度视频、 腾讯视频、 1905电影网、 搜狐视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PPTV、 CCTV、 哔哩哔哩、 北京卫视、 安徽卫视、 小小影视在线播放观看免费 江苏卫视、 浙江卫视、 重庆卫视直播、 小小影视在线视频, 小小影视官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小小的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小小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 小小影视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