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京沈腾黄渤,一起走入死局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998更新:2025-09-18 12:13:40

历时两个月的暑期档票房争夺战已落下帷幕。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今年暑期档单日票房连续72天突破十亿元大关,累计总场次达3462万场,观影人次突破5.04亿,总票房收入206.19亿元,三项数据均刷新了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历史纪录。期间,各类热搜话题层出不穷,从"大唐顶流李白"的文学演绎,到"封神质子团"的奇幻视觉,再到"商务殷语"的商战剧情,每部爆款作品都在票房上实现超越。观众在追剧过程中也展现出强烈的情感共鸣:前日为朱一龙的海边戏份热议"渣男"人设,昨日因王传君在诈骗题材影片中的表演震惊于其戏剧性转变,今日则跟随王宝强的励志故事,感叹山区孩子走出大山的艰辛历程,更令人心酸的是他最终将金扫帚奖归还给电影行业。

然而对于部分演员来说,'热闹都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或许更贴切,以吴京、沈腾、黄渤为代表的业界标杆便属此类。这三位常年占据票房排行榜前三的影坛常青树,其主演作品累计票房已突破800亿大关。

然而,他们今年夏天的新作却集体陷入低迷。究竟是作品质量欠佳?还是演技出现明显下滑?抑或已然失去了观众的观影热情?作为一位资深影迷,我必须直言不讳地指出,这些疑问背后或许隐藏着更深层的危机——当曾经的票房保证接连遭遇口碑滑坡,我们不得不思考:究竟是创作乏力,还是市场认知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小视表示,关于《日不落酒店》的争议已持续两年,仍值得深入探讨。该影片中,沈腾的排名仅位于男女主角之后,而片方在宣传时使用了“特别出演”的表述。

按观众普遍认知,沈腾在该片中饰演的角色本应处于男二或男三的位置,但实际表现却显得尤为边缘。其角色塑造仅停留在功能性层面,更像是为剧情填充的背景板,甚至被戏称为“纸片人”级的客串演出。影片最终票房仅达2000万,豆瓣评分更跌至3.1分,市场反响与口碑数据都反映出观众对演员表现的失望。

该导演曾通过公开声明致歉,明确表示这部电影并非开心麻花影视公司出品,亦与该公司无任何关联,仅使用了其签约演员主演,而沈腾的参与属于"亲情客串"性质。若非要探讨此类影片对中国电影的潜在影响,或许可以指出它推动了"含腾量"这一网络用语的流行,以及"诈骗电影"这一讽刺性称呼的广泛传播。

近年来,观众在购票前逐渐养成了查看心仪演员角色地位与戏份分配的习惯。以《独行月球》和《满江红》为例,"含腾量"这一网络热词已成为衡量影片演员阵容的重要指标,不少观众会特别关注沈腾在作品中的戏份占比。这种现象甚至蔓延至主流媒体,在报道影片时也频繁出现"含腾量100%"等表述,反映出观众对演员个人表现力与角色分量的关注已形成新的观影视角。

令人意外的是,时间推移两年,开心麻花似乎并未从过往经验中汲取教训,反而在创作上显得更为激进。其新作《超能一家人》上映首日便突破2亿票房,然而整体表现却呈现断崖式下滑,最终总票房定格在3亿关口,市场反应与首周数据形成鲜明对比。

令人意外的是,尽管该片票房表现尚可,但其3.6分的豆瓣评分却暴露了严重的口碑危机——近80%的观众给出了1星或2星的差评。更值得关注的是,这部由沈腾主演的喜剧作品在奇幻片类别中仅优于1%的同类影片,在喜剧片领域则未超过0%的平均水平。

还有比这更扎心的喜剧梗吗?答案当然是有的——沈腾的“领衔主演”头衔实则是个大大的玩笑。别看他海报上气场两米八,一边与艾伦对视上演“表情包大战”,一边用俯视镜头塑造“反派大佬”人设,实则在戏份榜单上连前五都挤不进去,屈居第六或第七的位置。这波“挂名主演”的操作,堪称娱乐圈最魔幻的反差之一。

导演在影片中巧妙布局沈腾的戏份,将他的表演分散安排在开篇与中段,直至片尾仍保留其身影,这种设计营造出“含腾量”十足的视觉效果。尽管剧本本身存在明显短板,但沈腾凭借独特的个人魅力与标志性喜剧风格,为作品注入了部分喜剧活力。然而,这种看似精明的安排最终被片中台词无情戳破——“你以为你很聪明”的讽刺意味扑面而来,暗示导演的策略或许并未真正挽救作品的本质。

虚幻表象终归是虚幻,再精致的包装也难掩其脆弱本质。这部影片作为基于俄罗斯原版影片的改编,却连最基本的本土化改造都未完成,导致背景设定缺乏深度,剧情逻辑存在明显漏洞。更令人遗憾的是,艾伦试图以正剧演员的姿态演绎角色,在扭曲的家庭关系中强行注入理性与克制,这种反差不仅未能激发笑点,反而让原本稀薄的喜剧元素愈发薄弱。而夸张的人物设定在缺乏支撑的情节中更显突兀,最终引发观众强烈不满,纷纷感叹"这样的观影体验竟让人怀疑自己是否吃错了药"。

“含腾量”之所以成为观众购票的重要参考,源于沈腾过往的喜剧作品中所传递的纯粹欢乐,以及其在影视与综艺领域的广泛影响力。然而,部分制作与宣传方却将这种影响力异化为商业工具,借助其个人关系网络将其包装成流量密码。事实上,观众心中始终具备筛选机制,任何过度消费艺人IP的行为终将反噬。尽管沈腾本人可能未直接参与决策,但此类操作不仅削弱了出品方的专业形象,更可能稀释观众对其艺术价值的认同。当“狼来了”的故事被反复讲述,最终承受代价的将是整个行业生态。期待沈腾在探索新创作方向前,能更谨慎地维护自身与作品的良性关系。

相较于沈腾在暑期档的表现,吴京显然更为亮眼。自2017年《战狼2》引爆全国票房后,他主演的十部作品中,九部都取得了票房成功。无论是《流浪地球》系列,还是《长津湖》与《水门桥》,均突破40亿票房大关。即便是质量相对一般的《攀登者》,也成功斩获11亿票房成绩。

经典作品奠定了他票房冠军的地位,更将"硬汉"形象深植于观众记忆中。数十年来,他始终以这一形象活跃在影坛,然而初入影圈时,他面容俊朗,唇红齿白,与今日的硬汉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虽出身体校,自六岁起习武,历经十余载严苛训练,斩获枪术、拳术、刀术及对练项目的全国武术冠军头衔。在训练与比拼过程中屡次受伤,曾因意外导致重伤,甚至一度发展为下肢瘫痪。每当伤势痊愈,便重新踏上训练征程,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永不言弃的武者精神。凭借扎实的功底,他在短短数年间便奠定了"功夫小子"的江湖地位,展现出承接李连杰遗风的潜力。

他始终怀揣着缔造专属动作时代的梦想。由于国内资本对武侠题材兴趣淡薄,他选择前往香港这片动作电影重镇,从跑龙套到出演《杀破狼》等作品的配角,逐步夯实功力。与甄子丹在片中对决的巷战戏码,堪称影史经典,其动作设计之精妙至今无人能及。

然而,彼时的港片早已步入衰落期,更兼大批香港导演北上寻求发展机会,使得本土电影市场愈发萎缩。在这样的背景下,吴京面临重重困境,不仅难以获得投资支持,就连曾经风光无限的武侠电影类型也逐渐被时代遗忘。面对资金短缺的困境,他选择另辟蹊径,毅然决然地回到内地发展。在遭遇《狼牙》票房失利后,吴京并未气馁,而是选择深入部队生活,与士兵同吃同住,亲身参与跳伞、潜水、射击、格斗等高强度训练,甚至掌握了坦克和直升机的操作技能。

在筹备《战狼》期间,吴京面对业内普遍的质疑与不看好,有人建议他放弃这一题材,转而启用当下炙手可热的流量明星以确保商业成功。然而他并未采纳这些建议,反而坚持自我投资,甚至将房产作为抵押物支撑项目开发。《战狼2》首映礼上,缺乏一线演员的阵容让现场显得格外冷清,唯一到场的知名人物是郭德纲,其现身也侧面反映了当时业内对该项目的冷淡态度。媒体当时对这场发布会的描述多以“冷清”和“寒酸”为主,但最终影片以56.94亿的票房成绩逆袭登顶华语影史票房冠军,这一纪录直至前年由吴京主演的《长津湖》才被打破。

在《战狼2》的高潮部分,反派角色将冷锋压制在地,冷嘲热讽地宣称"你们这种劣等民族永远属于弱者"。面对羞辱,冷锋以一句铿锵有力的回应击溃对方:"那并非永恒的宿命"。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对抗场景,深刻诠释了影片贯穿始终的民族尊严与个体抗争主题。

在李连杰与成龙奠定动作片基础之后,吴京成功开辟了个人的军事动作片领域。今年暑期上映的动作冒险电影《巨齿鲨2》便取得了8.38亿的内地票房成绩。虽然这一数字不算低迷,但相较于影片所拥有的"好莱坞级制作""中美联合拍摄"及"杰森·斯坦森与吴京双雄对战"等多重卖点,其市场表现仍显平平。值得关注的是,吴京的创作价值并非单纯取决于单部作品的票房规模,而更在于角色塑造的突破性。相比之下,《消失的她》中杜江饰演的警察角色与反派形成巧妙互文,当两人携手踏入昏暗房间时所露出的邪魅笑容,恰成为剧情反转的重要注脚。

他并非以精湛演技著称,但相信所有观众看到此处都会不寒而栗——我们未曾预料到,平日以‘浓眉大眼’形象示人的杜江,竟也展露了角色转变的另一面。这种演员与角色间的形象反差,往往能为剧情发展增添张力,更有利于立体塑造人物。在现有的文戏作品中,吴京已清晰展现其与张译、刘德华的差距:前者在细腻的情感表达上尚难以企及张译的层次感,也难以像刘德华那样,以‘给女儿一个完整的人生’凸显人性的多维面貌。

因此,期待吴京能够突破长期塑造的“铁血硬汉”人设,尝试融入更多细腻的情感层次与风格上的突破。这种多元化的角色诠释或能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

黄渤在今年的暑期档中成为最具话题性的身影,他主演的三部影片分别斩获25.6亿、9亿和5.7亿的票房成绩,但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其表演风格的争议。在《封神》中饰演姜子牙的他,尝试通过习惯性插科打诨为紧张的剧情增添笑点,这种突破传统神话形象的演绎方式虽具个性,却与观众对角色的期待产生了一定落差。

影片的整体基调与剧情主线存在明显割裂,其试图通过喜剧元素吸引观众的尝试反而削弱了故事的连贯性,导致主题表达显得突兀。相较之下,《热烈》中黄渤的表演则展现了细腻的情感表达,例如他轻抚徒弟发顶说出"你相信舞台,舞台就相信你"的瞬间,以及咬牙坚持道出"这辈子就磕这一件事,必须有个结果"的台词,均以真实动人的细节刻画人物内心,成为影片情感高潮的重要支撑。

《学爸》整体质量欠佳,但黄渤的表演仍保持着稳定水准。影片的短板在于演员角色形象变化显著,与其早期在《疯狂的石头》中饰演的配角黑皮形成鲜明对比。在那部作品中,黄渤饰演的黑皮因饥饿难耐夺过面包,在马路上边跑边吃的情节令人印象深刻。导演宁浩坚持保留这一戏份,原因在于「黄渤的角色展现了中国底层民众特有的生命力」。

黄渤主演的《杀生》《斗牛》《无人区》《亲爱的》等影片,被广泛视为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而这些影片的创作理念与宁浩导演的审美取向高度契合。

时光荏苒,黄渤的演艺道路发生了显著转变。他转型的迹象早在十年前便悄然显现,从《人在囧途》到《煎饼侠》,他不断挑战不同类型的角色;在影视领域,他与林志玲搭档演绎都市情感故事,同时以综艺嘉宾身份常驻《极限挑战》拓展影响力;更在《西游伏妖篇》中接棒周星驰出演孙悟空,展现出多维度的演员潜力。

黄渤曾多次担任金马奖主持人,即便在录制过程中被蔡永康等同台嘉宾调侃,仍能以从容姿态幽默化解,展现出卓越的情商素养。近两三年间,黄渤参与主演的作品中出现了多部评价低迷的影视项目,例如《打开生活的正确方式》(豆瓣评分4.3)、《外太空的莫扎特》(4.3分)以及《穿过寒冬拥抱你》(5.5分)。部分观众注意到其创作方向的转变,亦有声音认为他在部分作品中面临市场争议。在《学爸》路演活动中,有观众主动提问,质疑他为何选择出演《外太空的莫扎特》这类评分偏低的作品。

他给出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回答,也因此引发广泛讨论并登上微博热搜。黄渤坦言观众的提问源于对他的喜爱,同时坦言自己对观众的期待与理解。他提到:"我们只是生活在不同工作领域的人……会经历高峰与低谷,面对失误或是重要抉择。"并强调:"某些题材若不亲自尝试,就永远无法突破现状。"然而,对于演员而言,真正的价值应体现在作品中,而非高情商的言辞。后者或许能带来额外关注,但前者才是立足行业的根本。

这十年间,黄渤从最初以朴实形象扎根影坛的“黑”(黄渤标志性特质),逐渐演变为模仿徐峥风格的市井小人物刻画,最终走向大众化的喜剧路线。这种转变或许并非完全源于他个人风格的消逝,而是与他深耕多年的喜剧类型逐渐失去活力密切相关。当现实题材作品难以获得市场空间时,他只能不断寻求突破与创新。“我无法停留在原地,每向前迈出一步都可能面临全新的选择,必须继续探索前行的可能。”他如此表达对职业发展的思考。而谈及人生起伏,他则坦言:“人不可能永远顺风顺水,无论是上升还是跌宕,都是我必须经历的旅程,我都会坦然面对。”

在追求创新与突破的道路上,黄渤的挑战或许超出了常人的预期。以上所述,是我对吴京、沈腾、黄渤等中生代优秀演员的观察,然而这背后或许折射出更深层的行业困境。作为中生代演员的代表,他们已竭尽所能地拓展表演边界,却在转型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不仅是个人选择的问题,更是整个演艺生态在变革中的阵痛。

黄渤与周迅主演的电影《涉过愤怒的海》自杀青以来迟迟未定档,这一现象或许与杜琪峰在威尼斯电影节的言论存在关联。他坦言:"我觉得现在的电影是差了,全球的电影都差。"若将视野扩展至整个市场,票房失利的远不止吴京、沈腾、黄渤等主演的作品。三十年前"双周一成"曾引领香江电影风潮,而今发哥主演的《别叫我"赌神"》票房成绩仅为5000万左右,成龙执导的《龙马精神》虽稍显亮眼,但也仅收获2亿票房。

暑期档票房冠军中,朱一龙、王传君等80后演员表现亮眼,《消失的她》《孤注一掷》两部作品票房均突破30亿大关。《封神》系列不仅巩固了费翔在"纵火犯"角色中的地位,更助力多位新面孔崭露头角。其中,于适凭借姬发一角备受关注,其主演的两部《封神》电影即将上映;此沙则因饰演杨戬一角崭露头角,并将参演金庸武侠剧《郭靖传》。

艾略特在《荒原》中写道:"世界就这样结束,不是砰的一声,而是嘘的一声。"这句诗映射出电影圈的残酷现实——观众的青睐与疏远往往没有预警,只有在影片上映后才能看清结局。若将"花无百日红"视为每位演员难以避免的规律,那么作为忠实影迷,我们更期盼他们能绽放得更持久、璀璨。期待见证更多佳作的诞生,遇见更多令人难忘的角色演绎,而我们终将闻到那芬芳。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