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867更新:2025-09-07 13:58:47
刚过去的三天清明档期成为近年来最低迷的案例,国产新片普遍表现欠佳,其中票房刚破8000万的《向阳・花》更是遭遇市场冷遇。虽然豆瓣6.6的评分维持基本稳定,但这一成绩已刷新冯小刚执导作品的口碑纪录。昔日作为中国电影市场化早期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他多次创下票房新高,甚至曾展现出"独孤求败"般的自信。然而自2018年税务风波后,冯小刚的创作轨迹开始出现明显下滑,其监制和执导的多部影视作品都未能引发市场关注。尽管在《非诚勿扰3》中尝试融入当下社会议题,但最终呈现的效果却令人失望,显示出这位曾深谙观众审美趣味的导演,如今已逐渐与市场偏好脱节。
相较于张艺谋的灵活转型和陈凯歌近年对主旋律题材的专注,冯小刚的转型之路则充满荆棘。从喜剧起步的冯小刚并未局限于单一类型,其职业生涯涵盖多种影片风格,屡获成功。然而,他在商业片领域所塑造的鲜明印记却难以消弭,仿佛超越了其他所有创作维度。《向阳·花》的创作则呈现出迥异于往常的风格,除结尾处重提《天下无贼》并暗含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外,整部影片几乎不再显露出冯小刚个人的鲜明印记,转而展现出一名克制严谨的观察者姿态。近年来,冯小刚频繁登热搜的动因多与影视作品无关,诸如移民传闻、公司股份转手阿里、洛杉矶豪宅遭山火损毁等消息层出不穷。尽管真实性存疑,但每则传闻总能激起舆论场的负面反应。在公众认知中,'冯小刚'一词常与负面标签挂钩,既源于其过往的言论风波,也受制于其导演生涯与税务争议的余韵。经历诸多波折的导演亟需一次突破,以重塑行业形象。
2019年,《只有芸知道》上映四天时票房才刚突破十亿大关,团队随即发布了庆祝海报。冯小刚在微博上回忆起自己执导的首部破亿影片《天下无贼》,并感慨道:“一路票房高歌猛进,势不可挡。时至今日,行业格局已悄然变化,新生代导演异军突起......然而即便达到三十亿票房,仍觉不够资格庆功。望着团队制作的这幅十亿里程碑海报,不禁感叹,英雄暮年。”
在纪录片《2000年冯小刚的一天》中,冯小刚坦言:"像我、像张艺谋这样的人,都是自己砍杀出来的,没什么人能帮得了我们,别人也指望不上。"他早年经历坎坷,父母离异后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转业后以美工身份踏入影视行业,与郑晓龙的深厚友情和王朔的文学合作成为其事业转折的关键节点。郑晓龙作为多年挚友为其提供人脉支持,而王朔则为"冯氏喜剧"注入了独特的话语体系与创作基因。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王朔以对抗姿态挑战权威的创作方式,冯小刚更倾向于展现市井百姓的生存智慧,其作品中的人物虽常以机智诙谐的对话著称,却始终在主流叙事框架内游走。这种创作特点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隐晦批判与权威的解构,但最终仍以"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温情结局收场。其影视作品始终聚焦城市普通人群体的生活图景,通过捕捉生活琐事与时代变迁,巧妙映射出当时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中国内地电影市场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主要由好莱坞大片和香港电影占据主导地位。1997年上映的《甲方乙方》以突破3000万元人民币的票房成绩,成为1998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其成功标志着内地贺岁档概念的正式确立。此后,1999年的《没完没了》《大腕》、2000年的《手机》以及2002年的《天下无贼》等作品持续领跑年度票房前三,冯小刚导演也因此与华谊兄弟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
然而,冯小刚在当时的行业地位始终具有特殊性,他既无法归入第五代导演的学院派阵营,也难以与第六代导演的先锋风格产生关联,而是自出道之初便坚持市场导向的创作路径。尽管其作品屡获票房佳绩,但“冯氏喜剧”所呈现出的娱乐化与小品化特征并未获得官方评价与主流影评人的青睐。正如他本人所言:“既然无法进入这座殿堂,我便选择在旁建造一座耳房。”1999年推出的《一声叹息》标志着他首次尝试突破喜剧类型,虽票房表现尚可,却未能赢得广泛口碑认可,此后他再度回归喜剧创作领域。在持续探索转型的过程中,冯小刚先后拍摄了古装题材电影《夜宴》,直至《集结号》的问世,才真正建立起除喜剧之外的导演风格体系。该片斩获大众电影百花奖、华表奖与金鸡奖三项最佳导演奖,使他正式跻身主流电影创作序列。此后,《唐山大地震》《1942》《芳华》《我不是潘金莲》等作品均延续了这一创作脉络,继续聚焦边缘群体的命运轨迹,只不过将叙事视角拓展至更具时代意义的历史背景中,深入刻画个体在时代洪流下的伤痛与挣扎。
冯小刚的喜剧与正剧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共通于一条深层线索——正如学者桂琳所指出的,其作品始终透露着创作者“拟顽主”的精神底色:“他们擅长在意识形态的漩涡中游走,或搅动、或逃避、或迎合,却始终难以确立对某种价值的坚定信念。”《唐山大地震》以家庭为叙事核心,将伤痛过往作为背景铺陈;《1942》则展现出宏大的创作野心与真诚态度,同时保持克制的叙事分寸;《我不是潘金莲》巧妙揭露官场积弊,却巧妙规避触及任何禁忌领域;《芳华》更是冯小刚对个人记忆的温情重构,在粉饰青春的叙事中,那些厚重的历史伤痕被有意隐去,唯有青春的余韵得以留存。
冯小刚因直言不讳的风格获得“小钢炮”称号,其言论常引发争议,曾被记者、观众、同行及影评人质疑。上世纪末他在上海宣传时曾表示:“香港那些常在国外参赛的导演,都是靠关系走捷径的。有些影片尚未完成,就被关系户的电影节提前定为开幕影片。”面对记者追问具体所指,他回应称并未针对特定导演,只是表达一种现象。在《集结号》发布会上,他批评中国编剧“起初创作时鲜活的语言已被消磨殆尽……中国电影百分之九十都说不人话”;2009年直言“国外发行商都是骗子”,随后又将娱乐圈比作“婊子的行业”;而在《唐山大地震》发布会上,他宣称“我什么都能拍,拍什么都有票房,这一点谁也比不过我”,并称无法被该片打动者是“混蛋”。
《非诚勿扰2》与《让子弹飞》在上映时间上存在冲突,期间新华社记者周宁连续发布两篇报道,将两部影片并置讨论,实质内容均指向批评《非诚勿扰2》的广告植入行为。冯小刚随后连续更新五条微博,反驳对方的指责,强调自己的广告植入均为剧情所需,不存在硬性插入或直接使用商家广告词的情况。其后关于“垃圾观众造就垃圾电影”的言论则引发更大关注,而与王思聪展开的舆论交锋更成为当时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这些言论多出现在影片上映期间,带有浓厚的宣传色彩,然而冯小刚惯用的"一句顶一万句"式宣传策略,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逐渐显现出局限性。即便其言论被片面解读,当代观众已不再认同这种居高臨下的宣传逻辑,反而对其产生反感,这成为其后续公众形象受损的重要原因。在2010年以前,冯小刚每部作品均取得商业成功,其稳定的回报率与高成功率在好莱坞市场也属罕见。有评论认为他是推动国产商业电影发展的重要标杆,王中军亦坦言:"若非冯小刚,可能不会有今天的华谊,我的信心和热情就不会在这块领域,或许早已沦为地产大亨,甚至可能破产。"《1942》承载着冯小刚的创作野心与情感寄托,却遭遇票房失利,而徐峥的《泰囧》以截然不同的叙事风格取得成功,标志着市场风向的悄然转变。为挽救公司资金,冯小刚仓促推出《私人订制》,借用了《甲方乙方》的外壳,虽斩获7亿票房却引发大量批评,最终导致其喜剧类型口碑透支。从《甲方乙方》"成全别人,陶冶自己"的创作理念,到《私人订制》"成全别人,恶心自己"的口号变化,折射出创作者在市场压力下的心理折射。
2013年12月29日上午,冯小刚在微博上连续发帖,连续7条动态集中批评影评人群体,直言他们缺乏深度、过于肤浅,质疑其专业性。他特别提到豆瓣影评人,认为他们"装懂电影",甚至愤怒质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蒙太奇特么?"这场持续3小时的网络声讨引发广泛讨论。而在2018年,冯小刚与崔永元的公开交锋再次引爆舆论场,双方争议发酵后,崔永元通过曝光影视行业存在的阴阳合同问题,揭开了税务风波的序幕,直接冲击了行业生态。事件导致华谊兄弟股价一周内暴跌50亿元市值,公司自此失去行业领先地位,逐渐淡出头部民营影视企业行列。
冯小刚因《手机2》未能如期上映,导致此前的业绩对赌约定失效,不得不自行承担0.68亿元的业绩赔偿责任。2019年他再度挑战自拍电影《只有芸知道》,仅以微弱优势达成当年的票房目标。然而,早在税务风波爆发前,冯小刚的创作路径已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喜剧类型随着时代变迁不断演化,其叙事结构和表现形式更新加速,在王朔创作高峰期过去及京圈文化影响力的衰退背景下,"冯氏喜剧"所依赖的创作根基逐渐瓦解,难以吸引新一代观众;另一方面,他始终倾注心血的青春怀旧与时代伤痕主题,对当下观众而言已显陌生,其正剧尝试自《我不是潘金莲》起便遭遇瓶颈,难以持续。
冯小刚的性别意识长期引发争议,尽管姜文与张艺谋的影片中女性形象常被赋予神圣或客体化的色彩,这种表达方式仍较之2017年《芳华》中过度呈现女性身体更易被观众接受。曾经掌控贺岁档市场的冯小刚,已多年未在该领域现身,与他共同开创事业的合作伙伴也逐渐分道扬镳。在时代变迁的浪潮中,这位年过六旬的导演或许早已感到眼应不暇,正如其本人所言:“我常看到00后女儿的兴趣点和讨论话题,不禁感慨,这代人兴奋的事物,我其实并不完全理解。”不过,冯小刚仍在积极尝试适应新环境。2020年爱奇艺悦享会上公布的网剧名单中出现了他的身影,尽管如此,这位知名导演拍网剧仍被视为“自降身价”。冯小刚对此表现得颇为坦然:“若非疫情,我或许不会涉足电视剧领域。”他略带调侃地表示,因影院暂停营业,他“失业”在家,连带公司同仁也无工作,虽不愿裁员,但“不得不谋生计”。然而,《北辙南辕》与《回响》两部作品播出后反响平平,仅获得角色空缺等负面评价。
近期上映的《向阳・花》口碑逐渐好转,冯小刚在女性题材的刻画上展现出更成熟的视角,突破了以往刻板化的叙事模式。而已完成拍摄的《抓特务》作为经典剧集《无悔追踪》的改编作品,其跨越数十年的故事线显然承载着冯小刚更宏大的叙事野心。
冯小刚是否已被当代观众所疏离?这一问题看似陈旧却也存在争议。观众的审美取向与市场风向确实处于不断演变之中,但真正优秀的作品始终遵循着不变的评判准则。某些影片即便在问世之初遭遇冷遇,终将在未来的文化语境中获得应有的认可。例如《1942》与《我不是潘金莲》等作品,虽曾面临票房困境,却在互联网时代被重新发掘,其引发的社会思考与艺术价值依旧具有现实意义。影视行业普遍认为创作具有跨越时代的经典之作是导演的终极追求,然而在当前电影的产业属性与盈利模式下,实现这一目标的创作养分愈发稀缺。若要开创未来,当下的创作态度尤为关键。冯小刚对此保持着清醒的认知,始终关注着现实创作的动态。
Copyright © 2008-2024
合作站点:优酷视频、 爱奇艺、 芒果tv、 小小影视免费 百度视频、 腾讯视频、 1905电影网、 搜狐视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PPTV、 CCTV、 哔哩哔哩、 北京卫视、 安徽卫视、 小小影视在线播放观看免费 江苏卫视、 浙江卫视、 重庆卫视直播、 小小影视在线视频, 小小影视官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小小的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小小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 小小影视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