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四十条》导演专访:一场关于“不切实际”的胡同实验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367更新:2025-09-07 13:54:34

在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节斩获两项殊荣后,电影《东四十条》以从容不迫的姿态通过全国艺术电影放映专线走进观众视野。此次平遥影展成为影片唯一参与的国际电影节,剧组在截止日期前夜仍在进行拍摄,导演覃牧秋与詹涵淇接到友人通知称"有个电影节明早截止",彼时他们对"制作中单元"(WIP)尚不熟悉,匆忙提交了报名。历经创作期后,影片在2023年平遥影展引发热烈反响,观影现场的欢笑与落幕时的掌声为作品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从首映到正式上映又经过两年时光,对于主创詹涵淇与覃牧秋而言,这段等待期既非漫长的煎熬,也非焦虑的停滞,他们以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诠释着"佛系"的创作哲学。

《东四十条》是一部由詹涵淇与覃牧秋共同执导的梦境式电影,其创作始于一只走失的鸽子。故事聚焦两位居住在北京胡同的年轻人——东四(杨凯航 饰)与十条(钱赓 饰),因发现悬赏鸽子的告示而开启了一段跨越四季的漫游与对话。影片制作过程充满挑战,受限于低成本与开放场景,主创团队曾面临环境不可控的困境。例如,某些拍摄地点因市政改造被铁丝网阻隔,但这份“不那么困难的困难”反而成为他们创作的独特养分。

团队选择以4:3画幅呈现,既规避了杂乱背景干扰,又强化了对白的荒诞感。这种体验派的创作方式,让他们始终以轻松心态应对障碍——从自然光拍摄到荷叶保鲜技巧,从共享单车转场到灵活运用长椅等道具,皆体现出对现实的巧妙转化。影片中,饰演东四的杨凯航曾因与女友争执而情绪低落,詹涵淇则以“笑不笑没关系,该怎么演就怎么演”引导他完成表演。主创们刻意克制情绪表达,将10分的叙事浓缩为2分,使作品呈现出温和中带着诙谐、懒散里蕴含治愈的独特质感。

影片结尾萦绕着关于“梦境”的隐喻,如主角提及“昨晚做了个梦”,另一角色追问“梦里会用手机吗”。这一细节让观众产生对现实与虚幻界限的思考。然而,詹涵淇与覃牧秋在创作初期并未察觉这种隐喻,直至某次路经东四十条,才发现胡同已被拓宽为马路。这种“后知后觉”的创作体验,恰似影片本身——在人文社科领域引发共鸣的“北漂”议题,被他们转化为一场关于存在与感知的影像实验。

在鼓楼的放映活动中,主创团队返回酒馆的场景呼应着海报标语“冲向世界,回到鼓楼”。他们自认是“不切实际”的造梦者,但鼓楼始终是丈量世界的原点。面对类比《濑户内海》的讨论,詹涵淇与覃牧秋表示,更想与考里斯马基的《波西米亚生活》形成对位——同样以四季轮转构筑叙事,却承载着北京胡同特有的气息。

谈及“鼓楼人都很不切实际”的理念,詹涵淇认为这条胡同为创意提供了实践空间:“能提供不切实际的想法,同时允许这些想法被包容和支持。”覃牧秋则补充:“一堆人不切实际时,反而能发现操作的办法。”这种对“不切实际”的重新诠释,使影片成为当代城市经验的写照。当被问及目标观众时,二人坦言从未设想过,“谁看得懂谁就是我们的朋友”。

在创作理念上,他们坚持无目的表达:“表达是生命存在的意义,也许通过诗、电影或装置艺术传递。”詹涵淇强调载体的多样性,覃牧秋则以“别老干差不多的事儿”概括创作态度。这种持续不断的表达实践,构成了他们对电影艺术的独特理解与人生哲学。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