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特攻队》:把烂摊子打包带走,同时上一道开胃小菜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173更新:2025-09-07 00:08:22

《雷霆特攻队》作为漫威影业的新作,其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通过相对温和的结局为过去两年创作方向上的混乱局面画上句点;另一方面,为即将展开的新复仇者联盟系列铺垫叙事基础。该片于4月30日提前北美三日在中国上映,虽非漫威电影宇宙的一线主旋律作品,但其承前启后的定位具有特殊价值。影片既是MCU第五阶段的收官之作,也是凯文·费奇重新执掌漫威影业后首部亮相的项目,这种双重属性使其在故事走向与现实层面都承担着关键作用。

在迪士尼高层更迭的背景下,艾格与费奇两位掌门人显然都希望通过该片扭转第四阶段开启多元宇宙后出现的创作疲态。影片试图构建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叙事桥梁,为第六阶段的《复仇者联盟5:毁灭之日》和《复仇者联盟6》预留发展空间。然而,从角色配置来看,该片聚集的更多是漫威体系中的二线反英雄人物,以及在原作中常被用作战术工具的哨兵——这些角色在IP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上难以与美国队长、死侍、金刚狼、蜘蛛侠等核心英雄相提并论。

从创作定位而言,《雷霆特攻队》更接近DC旗下《自杀小队》式的边缘人物合集,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高成本商业大片。尽管漫威试图通过此类作品探索新的叙事可能,但受限于角色塑造的深度和市场期待的落差,影片注定难以实现全面的"复兴"目标。这种局限性既源于多元化宇宙叙事的挑战,也体现了当前漫威在内容创新上的现实困境。

理解了《雷霆特攻队》的背景定位后,其制作层面的特色与不足便更加一目了然。在凯文·费奇的统筹安排中,该片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方面,以克制的收尾方式为过去两年略显低迷的漫威电影收束局面;另一方面,作为新复仇者联盟系列的前奏,需为未来三年的漫威宇宙铺垫基调。影片在人物塑造上回归漫威的经典风格,但仅达到及格线以上的水准。要完成这一使命,《雷霆特攻队》显然不能沦为《雷神4》《蚁人2》《惊奇队长2》《美国队长4》等作品般的口碑灾难,而应通过创作理念的探索与复归,为后续发展寻找立足点。实际效果显示,该片整体表现尚可。其有限的优势并非源于视觉奇观的堆砌,而是成功唤醒了漫威过往擅长的幽默元素与人物深度刻画。这种特质正是美队、雷神、钢铁侠、黑寡妇、绿巨人等初代英雄角色深入人心的核心价值。作为汇聚边缘反英雄的群像作品,影片在人物塑造的平衡上面临挑战。《雷霆特攻队》基本实现了有条不紊的叙事结构,将重心置于"二代黑寡妇"叶莲娜与"哨兵"鲍勃的个人故事线上,罕见地将抑郁心理与存在虚无感作为核心议题,深度构建了这两位角色之间的情感联结。

《雷霆特攻队》中叶莲娜与鲍勃构成鲜明对比,其角色关系可视为娜塔莎与绿巨人的映照。作为雷霆小队唯一未接受超能力改造的成员,叶莲娜与娜塔莎同为特工出身,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战斗力特质——前者因缺乏超自然能力而成为团队中相对弱势的存在。而鲍勃作为哨兵计划幸存者,其战斗力被设定为漫威宇宙的巅峰,电影中直言'超越所有复仇者加起来',但其精神层面的脆弱性亦远超绿巨人的控制范畴。值得关注的是,叶莲娜在《黑寡妇》中的角色弧光较为单薄,但在《雷霆特攻队》中承担起核心叙事功能。影片着重刻画其'失落与孤独'的内心世界,通过姐姐娜塔莎的死亡事件引发其心理危机,甚至萌生自杀念头。导演巧妙地构建了叶莲娜独特的毒舌吐槽人设,使其与美国密探的互动成为影片幽默元素的重要载体。更令人动容的是,通过与鲍勃的深度交流,叶莲娜的孤独感得到具象化呈现,两人之间超越常规的羁绊关系在叙事中展现出独特的感染力,这种角色塑造为漫威电影宇宙后续发展埋下重要伏笔。

“哨兵”鲍勃很可能在漫威未来的叙事布局中扮演关键角色,为实现其宏大愿景奠定基础。该角色在漫画中的形象较为单薄,通常在重大事件中作为地球的隐藏战力登场,如在经典作品《绿巨人世界大战》中与击败了众多复仇者的绿殇展开最终对决。然而,哨兵在漫画原作中的设定常被解读为对DC超人的模仿,斯坦李曾透露其创作初衷旨在超越竞争对手DC的超人。另一方面,其“瘾君子嗑药”的起源设定存在争议,使得“虚无”这一富有潜力的概念被忽视,因此在过往的影视改编中始终未登场。《雷霆特攻队》则实现了对哨兵角色的初始构建与初步英雄化。影片赋予鲍勃更复杂的人性维度,他因童年创伤与药物依赖形成人格分裂,却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惜牺牲生命保护主角小队。这一行为既源于叶莲娜短暂相处中的关怀,也体现了其本性中的善良特质,更深层的动因则来自内心深处的“无意义感”,这正是“虚无”概念的体现之一。

《雷霆特攻队》作为漫威电影宇宙第四阶段的收尾之作,其叙事策略颇具争议。影片通过"虚无"人格的意象,既暗喻精神疾病对人性的侵蚀,又映射权力失控带来的社会崩坏。导演团队将角色内心的撕裂感转化为视觉冲击,这种将抽象心理具象化的手法成功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然而,故事在人物塑造上存在明显失衡——尽管叶莲娜和幽灵等角色获得深入刻画,但巴基、沃克等原有角色却被边缘化为功能性配角,缺乏应有的成长空间。动作场景的编排同样不尽如人意,虽然初期战斗设计精巧,哨兵在摩天大楼内的混战场面震撼十足,但后续战斗节奏拖沓,角色能力展现不足,导致整体叙事后劲乏力。

在漫威电影宇宙的转型期中,《雷霆特攻队》的困境具有代表性。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的创作迷茫,本质上源于迪士尼管理层变动带来的战略调整。当漫威影业重新回归凯文·费奇的掌舵,其面临的挑战已远超《复联4》时期的创作瓶颈。值得关注的是,这一阶段的失败不仅体现在单部影片的质量,更在于核心角色的塑造停滞。猎鹰版美国队长、惊奇队长、旺达、奇异博士、雷神等本该承担叙事重任的角色,其形象深度未能得到实质性拓展,反而在重复的叙事套路中消耗了观众的情感投入。

美国队长这一角色在黑人群体中似乎遭遇了强烈的排斥;惊奇队长在引入兰博与惊奇少女两大新角色后,其剧情出现了明显的混乱。旺达被塑造为穿越多元宇宙的疯狂形象,而奇异博士则频繁引发剧情危机。雷神更是被调侃为沦为喜剧元素的"愚者"。随着初代英雄集体淡出荧幕,复联阵容在疫情期间接连遭遇票房失利,新生代角色尚未能有效填补观众情感空缺。而黑豹演员的猝然离世与反派"康"陷入的法律纠纷,进一步加剧了漫威电影宇宙的动荡局面。这种现象印证了电影宇宙的双刃剑特性——当单英雄电影持续保持高水准时,多英雄集结的大片将焕发更强的市场生命力,形成"追剧式"的观影黏性。但若单英雄电影接连遇挫,电影宇宙反而会成为观影负担,观众因错过多部作品而产生疏离感。第四、五阶段过度铺陈的平行宇宙设定,迫使观众需通过《洛基》《旺达幻视》等衍生剧集才能理解主线剧情,这种叙事模式已形成显著的观影门槛。因此,漫威影业亟需完成两件重要任务:一方面打造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新一代英雄,另一方面为黑人美队、雷神等角色安排合理的退场之路,同时寻求剧情发展的良性空间。凯文·费奇回归后在拓展电影宇宙的策略上明显趋于保守,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仅推出《死侍与金刚狼》《美国队长4》《雷霆特攻队》三部影片,下一部则是《新神奇四侠》。从《雷霆特攻队》的剧情线索看,黑人美队逐渐被边缘化,可能面临彻底淘汰。而《死侍与金刚狼》《新神奇四侠》则被视为重启多元宇宙叙事的关键节点,唐尼回归饰演的神君杜姆(毁灭博士)更被定位为跨宇宙反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凯文·费奇正谨慎地推进《复仇者联盟5:毁灭之日》的叙事布局,试图重现《复联2》至《复联3》期间的剧情节奏。各英雄电影保持独立叙事,避免角色堆砌,同时在第五部上映前完成新一代复仇者联盟成员的立体塑造。

漫威在《终局之战》后的第六阶段面临重大考验,若能成功,或将重新回归以角色为核心的视觉叙事;若失利,则可能遭遇IP价值下滑与观众信任危机。这被视为其最关键的转折点。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