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当“皇后”,真的演好女性电影了么?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248更新:2025-09-06 22:41:29

近年来,女性力量在内地娱乐圈持续增强。从影视作品题材创新到创作团队构成,女性元素日益凸显。贾玲以自导自演形式打造的两部女性主角影片均斩获票房佳绩;赵丽颖实现华丽转身,同时斩获百花奖、飞天奖与金鹰奖三大殊荣;马丽则迎来个人首部聚焦女性成长的院线电影《水饺皇后》。这一系列现象是否预示着女性题材正在成为行业新风口?

近年来女性题材影视作品持续升温,这一现象不仅体现在内容创作上,更延伸至导演和演员群体的多元化发展。从女性传记类到悬疑题材,两种类型影片逐渐崭露头角。以近期热映的《水饺皇后》为例,观众普遍认为该片具有励志元素和讨论价值,但整体制作水平尚有提升空间。

近年来,随着悬疑题材的持续升温,该领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张小斐主演的《真相》由陈思诚、韩寒联合打造,而赵丽颖参演的《向阳·花》则与冯小刚合作,讲述了一位女性出狱后的生活与救赎故事。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作品均以女性为主演阵容。

女演员们集中涌现于荧幕,张子枫携手陈正道打造悬疑片《花漾》,聚焦花滑少女谋杀案;李玉执导、姚晨主演的"全女片"《下一个台风》同样引发关注。李庚希主演悬疑片《即兴谋杀》,刘浩存与文淇则联袂出演《想飞的女孩》,这些作品均以女性犯罪为主题,展现出女性在悬疑类型片中的多元叙事可能。

近两年,女性力量在电影行业持续发力,女演员与女导演纷纷取得突破性成绩。春节档期,贾玲执导的《热辣滚烫》以34亿票房登顶年度冠军,而乌日娜执导的《末路狂花钱》则在五一档期斩获7.8亿票房。在整体票房表现相对低迷的年份,多部低成本女性题材影片也接连突破亿元票房门槛,例如《出走的决心》《乔妍的心事》《灿烂的她》等作品,展现出女性导演和演员在市场中的独特竞争力。

女演员同样备受瞩目,以赵丽颖为例,她同时斩获百花、飞天、金鹰三大奖项,成为影视行业备受关注的标杆人物。

回首几年前的FIRST电影节,海清曾公开请求导演为女性演员提供更多创作机会,而如今看来,这一诉求似乎已初见成效。

女性题材持续升温,却难见真正具备票房号召力的代表。当审视票房榜单时,明显感受到与演技层面的断裂现象。正值事业巅峰的男性演员,其票房成绩与表演水准往往相得益彰,而女性演员则呈现出显著的失衡态势。周迅、章子怡等获得过行业最高荣誉的演员,在演技讨论中常被提及,却鲜少出现在票房前列。更不必说巩俐与张曼玉等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的票房女王,如今已更多成为网络时代的传说人物。

尽管女性已成为消费市场的核心力量,但影视作品中女演员的票房影响力却相对有限。这一现象背后存在多重原因:首先,女性观众更倾向于细腻的情感表达,而主流商业片普遍强调强烈视觉冲击和紧张情节,两者在叙事风格上存在明显差异。其次,男演员往往主导着动作、悬疑等高投入商业类型片的创作,而女演员群体则更多活跃在爱情片和小成本文艺片领域,这种类型分布的不均衡直接影响着票房表现。

相较于商业片与喜剧片,爱情片在受众群体的性别特征、制作成本及市场依赖度方面展现出独特性。该类型影片通常以较小的投入制作,其成功更多取决于剧本质量与宣传发行策略,而非对明星的依赖。因此,演员试图通过爱情片创造强劲票房号召力面临较大挑战。以中国电影票房前50强榜单为例,仅有《前任3:再见前任》《少年的你》《夏洛特烦恼》三部作品上榜。值得注意的是,《夏洛特烦恼》是否应被归类为爱情片本身也存在争议。

电影类型差异直接影响票房表现,票房成功的关键在于吸引特定群体。相较于追求视听语言与影后表演的影迷,真正推动票房增长的往往是渴望原始刺激体验的普通观众。若影片汇聚多位硬汉演员,通常会强化其暴力元素;而当谍战片的主角设定为女性时,则可能使叙事焦点从枪林弹雨的紧张对抗转向性别间的互动博弈。

在国产电影市场中,票房表现突出的影片往往呈现出女性角色符号化存在的现象。据统计,中国内地上映的票房前50影片(剔除好莱坞大片)中,国产作品主要集中在战争动作、科幻奇幻及喜剧三大类型。以战争动作片为例,这类影片对男性演员的武打戏份有显著侧重,女性角色多被简化为性别符号,其存在更多服务于叙事框架而非推动剧情发展。这种创作模式使得演员的性别特征成为主要考量因素,因此既可接纳具有专业实力的女演员如余男、张蓝心、卢靖姗,也能容纳市场号召力较弱的"流量小花",只要其符合性别符号的定位即可进入剧组。

我始终对你的成就心生羡慕。我深耕电影行业二十多年,却始终未能获得张艺谋的青睐。科幻奇幻片的核心矛盾往往体现为已知世界与未知世界的冲突与变迁,因此权谋斗争成为叙事的重点。尽管《甄嬛传》展现了女性同样具备权谋斗争的能力,但电影相较于电视剧,在有限的两小时内完成完整叙事需满足现实可信度这一隐性条件。在当前男性主导的语境下,关键时刻男性角色的英雄形象更具说服力,因此创作者更倾向强化男性角色的塑造,女性则常被视为次要叙事元素。

在喜剧领域,观众往往对气质优雅、形象端庄的女演员更具好感,这类演员能够有效激发观众兴趣;而从制作方视角出发,具备天然喜剧感的女演员相较于情感表达模糊的同行,更能助力角色形象的生动塑造。

尽管喜剧领域具有显著的票房吸引力,但女性艺人普遍倾向于避免刻意塑造喜剧人这一形象定位。

近年来,“女性”主题剧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却也暴露出某些作品将“女性风”仅视为流量密码的弊端。从《新闻女王》中许诗情的复杂形象可见,当影视创作突破传统成功叙事与幸福模式的桎梏,转而深入挖掘多元化的女性命运图谱时,才能真正触及社会对女性外貌的刻板印象与个体自我觉醒的深层命题。

《小巷人家》与《黑色月光》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女性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这种独特叙事风格深受观众喜爱,被赋予了"鸟嬛文学"的别称。

在综艺节目中,今年的脱口秀舞台成为女性力量崛起的见证。菜菜以幽默方式解构月经羞耻话题,小鹿则通过"婚礼是我一个人的项目"表达独立主张,而杨笠更直言这是其最后一次参与线上脱口秀比赛类综艺。值得注意的是,本年度两档脱口秀节目中,获得广泛传播的女性选手数量创下了历史新高。尽管Echo讲述的"二姐"故事在首轮投票中获得最低票数,但凭借微博2万次转发量,仍成功登上两个热搜榜单。更有趣的是,在线下录制环节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全女模式"演出形式。

这场热潮究竟能否持久仍存疑。以好莱坞为例,自2015年起曾掀起一股女性电影浪潮,但如今似乎已显疲态。近年来,女性题材影片逐渐走向极端,出现"黑人女主"等新尝试。例如迪士尼推出的"黑美人鱼""黑白雪公主"等作品,过度堆砌多元元素反而导致观众审美疲劳。此外,迪士尼女性传记片《泳者之心》在北美市场反响平平,而在国内却获得高度评价,引发众多女性观众热议。

在中国,‘女性’无疑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随着社会意识的不断进步,这一群体长期面临的处境正逐渐被重新审视和重视。

尽管仍存在部分作品陷入“为强而强”的竞争逻辑,甚至加剧性别对立,但面对市场环境持续低迷、资本趋于保守的现状,女性电影浪潮能够初现端倪已属不易。这更让我们对后续作品的市场表现充满期待。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