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医生》首播,故事性差,每个桥段给的“动力势能”不足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270更新:2025-09-06 17:57:39

5月9日晚,《我家的医生》在芒果TV平台正式开播。从剧情设计来看,该剧试图通过贴近现实的生活场景营造浓郁的烟火气息,让观众感受到医疗故事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然而作为一部以叙事为核心的影视作品,其当前最突出的短板在于情节构建乏力,多个关键情节段落缺乏足够的推进力和感染力。这种叙事薄弱的问题,本质上源于编剧团队在故事架构上的不足。

《我家的医生》通过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人文关怀,成功营造出温暖治愈的观感。剧中对烟火气的呈现主要体现在街边餐馆的日常场景中,厨师们在灶台前忙碌的细节被反复刻画,这种生活化的镜头语言确实增强了作品的现实质感。然而这种烟火气仍局限于场景层面,未能深入故事内核。温暖感的塑造同样依赖于社区医生对病人的细致关怀,例如将年迈患者视为需要特别看护的孩童般对待,这类温情片段虽令人动容,却缺乏系统性的叙事支撑。值得注意的是,当剧中角色的言行脱离真实生活逻辑时,这种刻意营造的温暖感就会失去根基,最终沦为缺乏说服力的空中楼阁。

《我家的医生》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故事性的构建。聚焦剧本层面分析,该作品存在冗余情节过多、核心叙事不足的问题。业内常用"注水"一词形容此类现象,即需对剧本进行大幅删减以提升叙事效率。从首集内容观察,作为故事性作品而言,仅存在两个具有效果的情节支点:其一为老病人因思念母亲而产生异常行为;其二为兄弟重逢后持续出现的冲突性事件。第二集延续了这一矛盾主线,仍停留在对首集情节的扩展层面。在剧本创作理论中,一个完整的大情节架构需要多个子情节支撑,而常规电视剧单集应包含三至五个大情节才能构成完整的叙事单元。当前剧本显然未能达到这一标准,导致观众难以获得充分的剧情信息和观看体验。

从硬性指标角度来看,《我家的医生》与社区医生查血的设定如出一辙。该剧在剧情密度上存在明显短板,一个小时的篇幅仅容纳两个主要情节,相比之下,其他作品在40分钟内便可呈现三至五个核心情节,导致叙事节奏明显拖沓。这种失衡现象直接源于编剧对现实题材缺乏深入调研,导致创作方向出现偏差。社区医生这类贴近生活的题材,本就要求创作者必须扎根现实,通过细致观察捕捉真实矛盾。然而《我家的医生》却刻意制造虚构冲突,例如强行设定社区医院有编制却招不到医生的矛盾,这种脱离实际的创作方式显然违背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原则。

若将该剧置于二十年前,彼时医学毕业生数量尚少,社区医院招聘相对容易,此类设定或许能让观众接受。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现下医学专业毕业生层出不穷,社区医生编制竞争激烈,编剧显然未深入调研。

而今若宣称拥有编制却难以招聘医生,实属对观众的敷衍。目前,每年数千名医学专业毕业生涌入市场,社区医生编制岗位的竞争已白热化,编剧与导演显然缺乏实地调研。

因此,当剧情发展至第二集,众人挽留弟弟的情节便显得苍白无力,缺乏真实感。《我家的医生》当前呈现的剧情中,难觅社区医院实际面临的困境。

该剧的创作视角更似对社区医生困境的自我倾诉,实为编剧与导演的主观表达。然而,这些看似深刻的‘抱怨’,其解决方案却未触及现实问题,转而寄望于泛泛而谈的奉献精神。

当观众试图探讨具体工作难题时,剧中却语焉不详,缺乏深入剖析。

《我家的医生》在创作细节上呈现出明显的拖沓感,究其根源在于各情节片段缺乏必要的“动力势能”。编剧若能深入思考每场戏应传递的核心价值,而非简单地重复“我要感动你们”的创作逻辑,或许能避免剧情陷入停滞。从物理学角度审视剧本结构,一场戏的推进力与阻力应形成清晰的力学关系——谁在驱动情节发展?哪些因素阻碍叙事进程?如何巧妙化解阻碍?这些创作要素若缺乏系统规划,就会导致大量戏码沦为缺乏张力的情感堆砌。该电视剧的观感印证了编剧对创作规律的理解存在偏差,叙事层面充斥着冗余的絮叨与失真的桥段,最终呈现出专业素养不足的创作状态。(文/马庆云)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