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折腰》就是守护长剧吗?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405更新:2025-09-06 06:45:37

积压剧的集中上线始终呈现出一种表面热闹的虚假繁荣,当前行业对这类作品的热情追捧,恰恰映射出电视剧市场优质内容供给的不足。对于长剧而言,或许已到了突破传统套路依赖、重塑自身价值定位的关键时刻。作者|魏侨、编辑|李肖 5月18日晚,古装剧《折腰》在腾讯视频站内热度值突破30000大关,跻身爆款行列,创下了2025年开播剧集的新纪录。值得注意的是,该剧仅六天前才以'空降'方式上线,作为一部被长期积压的'积压剧',其现象引发行业对内容创作与播出机制的深层思考。

《折腰》在站内热度值持续攀升,而同一天"空降"的还有历史剧《人生若如初见》。这部作品在停播一年后重新登陆爱奇艺平台,凭借扎实的叙事和演员的表演张力,该剧在口碑榜单上表现亮眼。正如剧中开篇所言"冷锅冒热气",这两部积压已久的大剧,似乎为沉寂已久的长剧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然而,这一热潮背后也折射出行业的深层焦虑。2025年第一季度,剧集市场整体表现低迷,尽管电影春节档屡创票房纪录,长剧集却未能重现昔日爆款盛况,长视频平台的新剧上线数量明显下降。与此同时,短剧市场则呈现爆发式增长,频繁涌现爆款作品,与短视频平台共同争夺用户注意力。

在积压剧“复活”传闻频传的背景下,平台正沿着“提质减量”的战略方向推进内容调整。一方面通过削减集数实现“长剧短剧化”,另一方面则以“挖坟式”节奏清理旧有库存。在此过程中,长剧市场似乎正依赖积压剧的热度与口碑来维持生存。然而,积压剧集中上线的现象,究竟是行业自我拯救的信号,还是短期应对的权宜之计?当《折腰》以“救市奇迹”的姿态引发热议时,一个核心问题逐渐显现:仅凭积压剧的“输血”效应,长剧市场是否真的能实现复苏?

为何积压剧数量如此庞大?演员负面舆情是导致剧集积压的显性因素,但不同作品受影响的程度存在差异。目前来看,宋祖儿此前税务争议带来的影响已降至最低,其参与的剧集逐渐获得播出机会。先是《无忧渡》在缺乏宣传的情况下悄然上线,在众多收视低迷的古装偶像剧中赢得口碑;随后《折腰》的播出热度持续攀升,展现出成为上半年古偶黑马的潜力。与此同时,近期更名的《光荣的制造》(原名《艰难的制造》)也同步释放了播出消息。

宋祖儿因税务问题引发的争议相对轻微,随着舆论热度逐渐消退,其有望借助过往积累的观众基础重新获得关注。而被税务部门正式通报的袁冰妍则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其未来的演艺发展似乎陷入困境。4月28日,《落花时节又逢君》在芒果TV以较低调的方式上线,该剧经历了补拍,原定女主角袁冰妍被替换为胡意旋。尽管《人生若如初见》曾因主演问题引发讨论,但当时剧集下架主要源于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改编引发的争议,这也使历史题材剧集成为内容积压的高风险领域。2017年已拍摄完成的《霍去病传奇》于今年4月突然更名为《风起大漠》并过审,相关播出计划可能迎来转机。

在审查政策放宽的背景下,积压剧凭借其独特的播出表现成为市场的重要补充,甚至被寄予“救市”的厚望。然而,当前积压剧的实际成绩仍存在幸存者偏差。以《折腰》为例,该剧作为片单中备受瞩目的重磅作品,其出圈预告片成功激发了观众与粉丝的期待效应。主演相关的风波与争议意外地转化为剧集讨论度的催化剂,在舆论场中形成话题合力。相较于同期表现平平的古装偶像剧,该剧精准把握市场空档,展现出显著的热度优势。

相较于现代都市剧,古装剧的时效性相对较弱,加之古偶剧领域长期存在的同质化问题,创新动力不足。因此,只要剧集内容具备一定亮点,便可能获得良好反响。积压时长对播出效果影响较小。《无忧渡》更因采用单元式结构的复古叙事,在众多古偶剧中独树一帜,以“反潮流”的姿态精准击中观众审美需求。

《折腰》与《人生若如初见》作为年代史诗剧,具备题材竞争力。此类作品通常叙事结构严谨、受众基础稳固,只要顺利播出便有望获得不错反响。该剧汇聚行业顶尖创作团队与实力派演员,制作成本高昂,保障了整体品质。即便内容删减影响叙事完整性,依然可感知影视的精良制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常见语境中,积压剧往往引发观众持续关注。即使遭遇演员争议或审查障碍,主创仍需不断调整剧本以期播出。然而,真正具备大IP基础与强阵容的头部剧在积压现象中所占比例并不高,市场更多呈现的是默默无闻或因不明原因被搁置的影视作品,这类作品更可能因质量欠佳或受众不足而难觅播出机会。

尽管《折腰》《人生若如初见》播出效果尚可,但此前积压剧多因内容陈旧、制作技术落后遭观众诟病,导致市场流传着“积压剧难以翻身”的说法。当前寄望于积压剧挽救市场,似乎有些操之过急。积压剧“自身难保”,但近期频现的“特赦”现象释放出行业积极信号:部分积压剧在契合主流价值观后仍具传播潜力。此类影视作品的播出并非罕见,为挽回创作价值,行业尝试多元化手段。尽管效果参差不齐,但对长期积压的高投资头部剧而言,能成功播出已是重要突破,至少可挽回部分前期投入。

受限于题材的“涉韩剧”“耽改剧”等类型逐渐转向海外平台播出。例如,两年前仅上线8集便停播的《光·渊》,于今年5月在日本WOWOW电视台首播;同样,全集仅播放两小时即被下架的《致命游戏》,也采取了类似的海外发行策略。而限韩令前拍摄的中韩合拍剧《锦衣夜行》则在完成9年后最终选择在韩国播出。近年来,剧集行业长期面临题材泛滥与审查趋严的双重困境,从穿越剧、宫斗剧到耽改剧的发展轨迹均印证了这一现象。政策的收紧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行业对爆款元素的过度依赖,这也为创作者带来压力,要求其回归内容本质,而非沉迷于“题材神话”的追捧。

当剧集遭遇主演负面事件时,其播出面临严峻挑战。AI换脸技术曾被视为解决之道,但现实效果尚未达到理想境界。以《青簪行》为例,该剧因吴某凡入狱事件暂停拍摄,期间不断传出换脸补拍的消息,最新进展显示林更新将出演男主角,杨紫亦参与了相关补拍工作。类似情况亦出现在《夜旅人》中,该剧原定邓伦主演,却在3月传出将由付辛博接替的消息。然而从实际播出效果来看,AI换脸技术仍存在明显缺陷,被替换角色常出现表情异常等问题,引发观众广泛批评。

影视作品若出现主演丑闻,全面替换面临现实难题。补拍仍是最终解决方案,但对已投入大量制作成本、甚至因搁置导致热度消退的剧集而言,追加补拍费用意味着巨大风险。唐德影视出品的《巴清传》便堪称典型案例,该剧先后遭遇内容审查、男主角高云翔负面事件,历经换头补拍后,女主角范冰冰又因税务问题陷入困境,形成连锁反应。

近期,一部原定于5月20日播出的电视剧《赴山海》因主演之一新加坡籍艺人李凯馨卷入辱华争议而紧急撤档。目前该剧官方微博已删除与该演员相关的信息,但尚未有官方回应。是否需要投入上千万成本进行AI换脸修复,仍是个未知数。

影视剧作为具有时效性的文化产品,其创作深受制作技术迭代、审美变迁和社会舆情的影响。能够跨越周期的精品屈指可数,大量积压剧即便通过审查,也因审美过时难以避免“无效播出”的命运。依赖积压剧“回血”,实则是押注低概率事件,这种扎堆释出的现象本质上是场“虚假繁荣”。当《折腰》的热度逐渐消退,行业对积压剧的热衷恰恰暴露了当下剧集市场优质内容的匮乏。

社交媒体上甚至出现“守护《折腰》就是守护长剧”的呼声,反映出长视频平台正面临“内容荒”问题。内容库存告急与开机率暴跌形成恶性循环,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在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的论坛上指出,剧集产量已从2014年的429部锐减至2024年的115部。而2025年第一季度长剧开机数量的骤降,更印证了长剧产能持续萎缩的趋势。

尽管视频平台早些年提出“减量提质”倡议,从当前数据看产量确实减少,但质量提升成效仍存疑。影视剧作为娱乐产品可替代性较强,优质内容供给不足未必能激发需求增长,在多元化娱乐形式冲击下,观众注意力可能转向其他领域。

今年短剧持续走红,迅速占领市场,进一步压缩了长剧的生存空间。随着短视频的普及与短剧的兴起,不仅是长剧在争夺观众的闲暇时光,更深层次地重塑了人们持续数十年的观看模式。观众对内容充实、层层递进的长剧逐渐失去耐性,迫使长剧制作进入同质化竞争。目前视频平台已推出最高4倍速的播放功能,甚至让画面节奏与镜头完整性都成为次要考量,观众是否能清晰理解台词都难以保证。《娱理》曾采访六位知名导演,询问是否接受观众以倍速观看作品,导演们普遍表示理解,但多数人坦言对当前行业现状充满无奈。为提升播放完成率并控制制作成本,平台推动剧集长度大幅缩短,催生出大量10集规模的精品短剧。表面看这是市场倒逼创作质量提升的积极信号,但“长剧短剧化”并非万能解药,越来越多的剧集为迎合快节奏需求,削减支线叙事与人物成长线,导致作品呈现出明显的逻辑偏差。

当前长剧制作规模持续缩减,内容创作陷入质量下滑与趋同化加剧的双重困境,观众对长剧的信任度亦随之降低。这种紧缩趋势正不断强化内容趋同,形成"越保守越平庸,越平庸越保守"的恶性循环。要突破这一困局,创作革新始终是核心突破口。积压剧的释放并非单纯为填补播出空档,也不应寄托于寻找救市奇迹,而是在政策调整带来的新空间中探索创作可能性。过往为规避审查风险,创作者常选择题材安全系数高的内容,导致同质化作品泛滥。在内容匮乏时期,这类作品尚可满足观众基础娱乐需求。然而当市场已孕育出多元优质内容,长剧若继续抛弃自身优势转向短剧内卷,恐怕难以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转型窗口正在加速开启,长剧或许已面临必须突破路径依赖、重塑独特价值体系的关键转折点。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