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文涛徐皓峰聊《红楼梦》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262更新:2025-09-01 19:53:44

《红楼梦》中的"通灵宝玉"作为核心象征符号,承载着贾宝玉衔玉而生的宿命寓意。被公认为电影史经典之作的《公民凯恩》,其主人公最终台词"玫瑰花蕾"则成为现代电影的标志性隐喻。徐皓峰通过这两个意象的对比,突出其以拉片分析法解读《红楼梦》的独特创作视角。他巧妙融合作家与导演双重身份,在书中将曹雪芹与全球电影大师进行跨时空对话,深入剖析《红楼梦》的创作初衷及人物心理脉络。近期,由《圆桌派》总导演窦文涛主持的访谈中,徐皓峰从《红楼梦》出发,探讨了导演艺术思维、经典电影案例以及中国武术文化等多元话题。

在一次文学分享会上,导演徐皓峰指出《红楼梦》的叙事智慧与西方电影大师的创作手法存在深刻共鸣。他特别提到德国导演恩斯特·刘别谦及法国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的编剧技巧与《红楼梦》高度相似,例如《最后一班地铁》中德纳芙与德帕迪约初遇时被反复打断的对话节奏,恰与"刘姥姥初遇王熙凤"的情节设计形成跨时空呼应。更值得注意的是宝玉在黛玉面前的戏剧性转折——先是故作深情的表白姿态,瞬间转变为失控的癫狂状态,这完全复刻了刘别谦经典喜剧中的"真假反转"手法。

徐皓峰从影像思维解读经典,认为《红楼梦》中诸多情节暗含导演意识。贾政责罚宝玉的场景看似是一场严父训子,实则暗含政治隐喻,犹如导演在镜头前精心安排的表演。他特别指出"假打宝玉"的情节中,宝玉谈笑风生的异常状态与医学常识中的"重伤必发烧"形成矛盾,恰是导演通过细节设计揭示叙事虚实的关键。而"穿帮"手法的运用则更为精妙:门客未及时请贾母救场的疏漏,被巧妙转化为贾政的胡言乱语,这种由意外推动剧情的叙事策略,印证了导演需要的并非轰动性事件,而是行动中蕴含的戏剧性变数。

通过对比曹雪芹运用的草蛇灰线、回风转雪等叙事技巧,徐皓峰揭示了这位古典文学巨匠的编剧功力。他建议读者将诗词意象转化为电影镜头语言,例如"黛玉葬花"可对应长镜头的诗意调度,"宝黛共读西厢"则展现对白与动作的蒙太奇组合。这种艺术形式的共通性启发我们重新审视《红楼梦》的创作维度,发现其超越时代的叙事智慧与电影语言的深层契合。

重读《红楼梦》,处处可见深刻的人情世故。主持人窦文涛指出,在众多作家对作品经典性的讨论中,尽管他们对其他议题见解各异,但对《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却高度统一。导演徐皓峰则强调,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以贵族家庭的视角细腻描绘了权力与人性的复杂交织。曹雪芹对家族生活的精微观察,使读者得以窥见封建社会的全貌。徐皓峰认为,书中的人情世故本质上是阶层差异下的生存智慧,"在不平等中创造平等"的互动模式尤为典型。以王熙凤与刘姥娘家的交往为例,即使刘姥姥并无血统关系,贾府仍以"亲戚"身份接纳她,这种基于社会规则的包容展现了独特的处世哲学。

徐皓峰进一步剖析了《红楼梦》的叙事策略,指出曹雪芹深谙注意力吸引之道。他提到,当人物形象陷入困境时,反而是最能激发读者共鸣的时刻。例如探春初登场时以庶女身份示人,形象平庸,但当她展现治家才能时,人物魅力瞬间逆转。这种叙事节奏恰似说书人刻意制造的"闲笔",让读者在情节张力中获得喘息空间,为后续高潮积蓄情绪能量。

在艺术创作层面,徐皓峰从围棋大师藤泽秀行的"棋感"理论延伸,认为真正的艺术境界源于直觉。他指出,当创作者在构思过程中突然捕捉到灵感,这种自然迸发的思维火花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深度。就像《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建构,每个角色都与主人公形成独特的镜像关系,共同构成完整的精神宇宙。这种创造思维的展现,使贾府的权谋算计、宝玉的反叛精神、黛玉的孤傲品格、王熙凤的精明能干等元素在当代依然具有现实共鸣。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