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保守时代,毕赣的“狂野”是珍稀的意识与野心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47更新:2025-09-05 23:35:59

"狂野时代"不仅呈现了1900年至2000年间每二十年的中国社会变迁,更通过丰富而深刻的叙事层次构建出极具张力的解读空间。这种创作态度在当下显得尤为珍贵——当整个创作环境呈现出明显的保守倾向时,敢于突破认知边界、直面复杂现实的"狂"与"野"精神愈发成为时代所需的艺术意识。作为贾樟柯之后最年轻的戛纳主竞赛入围者,毕赣用其独特的影像语言诠释了这种精神内核,这种突破性成就令人倍感振奋。

该片通过时间维度的纵深切割,将百年中国史转化为可感知的影像符号系统。每个时代的选取都暗含创作者对社会转型期的敏锐洞察,而信息量的呈现则突破了传统历史叙事的线性框架,形成多维度的阐释可能。这种创作方式既是对时代精神的回应,也是对艺术表达可能性的探索。

在当代影视创作中,这种敢于直面历史复杂性的勇气尤为可贵。当多数创作者选择安全稳妥的叙事路径时,"狂野时代"展现出的先锋姿态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现实主义创作的真实困境与突破可能。毕赣的成功不仅是个体突破,更是对整个创作生态的积极启示。

作者:二十二岛主,编辑:蓝二,版式:王威

在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中国导演毕赣执导的影片《狂野时代》凭借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斩获特别奖,这也是华语电影继《刺客聂隐娘》之后再度入围主竞赛单元。这一荣誉不仅彰显了中国电影与国际影坛的接轨程度,更因毕赣以最年轻中国导演身份获此殊荣,为国产艺术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创作信心。作为一部探讨梦境与现实边界的作品,《狂野时代》通过抽象的叙事框架和充满隐喻的视觉语言,构建出令人着迷的迷幻世界。影片官方仅提供简短的剧情概述:"当人类失去做梦的能力,一个沉溺于幻觉的怪物在某个女人的帮助下踏上寻找梦境的旅程……"这种留白式的介绍反而激发了观众对故事的好奇心。恰逢《路边野餐》十周年,毕赣在近三年间完成的三部作品——《地球最后的夜晚》《狂野时代》及《狂野时代》——均在影像实验上展现出持续突破。他将"六根六尘"的哲学概念融入创作,通过五感与意识的交织探索人类存在的深层命题。

“六根六尘”这一概念源自佛教,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与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外境的互动关系。在《狂野时代》中,毕赣突破传统叙事框架,通过6个互为镜像的场景、一个如电影装置般精密的“迷魂者”叙事结构,构建出跨越百年的时空迷宫。影片融合了默片、谍战片、禅意片、温情片与黑帮片等多种类型元素,尤其以凯里长镜头的运用形成独特美学风格。段落间的转换依托旁白系统完成,既保持叙事连贯性又赋予观者探索未知的期待感。易烊千玺作为贯穿全片的核心演员,以五重身份演绎不同时代的众生相,而舒淇在开篇与尾声的意象性出场,其凝视、语调与手势构成解谜的关键线索。这种让单一演员承担多重角色的创作手法,既是对表演艺术的深度探索,也是对传统电影叙事模式的颠覆性创新。

赵又廷、陈永忠、黄觉、李庚希等演员穿梭于不同片段中,与"迷魂者"角色交织出复杂的情感纠葛。其中李庚希的表演尤为出彩,她饰演的邰肇玫在第五段的长镜头中展现独特魅力,作为毕赣创作中的缪斯式存在,与易烊千玺的对手戏堪称影片的高光时刻。若从宏观视角观察,易烊千玺饰演的"迷魂者"与舒淇饰演的"大他者"构成世界的一体两面,隐喻着唯物与唯心主义的哲学对立。影片开篇引导观众以"大他者"的视角观察环境,但随着梦境层次的推进,叙事逐渐转向"迷魂者"的主观视角,形成双重观看体验。易烊千玺此次突破以往塑造的现实主义角色,在"虚"的维度进行挑战——既要通过仅能动的眼传递情感,又需在扮演骗子与小女孩的场景中展现超越年龄的成熟气质。观众通过这次表演,将突破对"俊美少年"的固有认知,见证其塑造的立体角色形象。毕赣在采访中透露,打造高度迷影向的作品源于对传统观影体验的重新唤醒,从默片到现代电影的演变轨迹隐含在叙事结构中。尽管他称这是一部"最无关"的电影,因其此前作品多源于个人情感与记忆,而《狂野时代》聚焦集体情绪,但形式上的革新与商业化的尝试,使影片呈现出更成熟的艺术格局。

“狂野时代”所呈现的不仅是1900至2000年间每二十年的中国社会变迁图景,更暗含着对时代脉搏的深层解读与艺术表达的多元可能性。其英文片名“Resurrection”则象征着对电影艺术生命的重燃与重塑,传递出创作者对电影本体的革新渴望。在当下普遍趋向保守与安全的创作环境中,《狂野时代》以“狂”与“野”的先锋姿态,彰显了青年创作者应有的探索精神。作为贾樟柯之后最年轻的戛纳主竞赛入围导演,毕赣用这部作品诠释了这一时代命题,令观众倍感振奋。“特别奖”的授予虽在长片单元率先揭晓且无实体奖杯,但其背后承载的不仅是对非主流创作的肯定,更是对艺术价值的重新定义。正如2023年伊朗影片《神圣无花果之种》曾凭借强烈的意识形态批判性获得该奖,今年《狂野时代》的获奖则凸显出评审团对突破常规的包容态度。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近年来戛纳电影节愈发强调现实题材的呈现,但《狂野时代》作为一部融合高度意识流与形式创新的作品,其获奖恰恰揭示了电影艺术多元发展的可能性。正如评审团主席朱丽叶·比诺什所强调,该片通过梦境与潜台词构建的叙事方式充满创意,视觉呈现令人震撼,其“特别奖”不仅是评委们共识的体现,更象征着对电影本质探索的持续关注。

《狂野时代》斩获“特别奖”的背后,更多体现了另一个层面的价值判断。本届评审团展现出显著的包容性,既将最高荣誉授予伊朗电影,彰显对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电影人的敬意,也未忽视形式主义探索的价值,赋予《狂野时代》独特奖项;这种兼顾社会关怀与艺术创新的评选标准,赋予了结果更强的公信力。客观而言,形式主义风格的影片虽难以摘得最高奖,但在导演奖项上仍具竞争力——如去年《壮游》导演米格尔·戈麦斯凭借其形式主义创作获得最佳导演奖,这为年轻导演毕赣指明了方向。不过年轻同样是值得肯定的优势,毕赣首次入围戛纳主竞赛便摘得殊荣,这已是一个突破性的起点。我们期待该片早日在国内上映,接受观众的进一步检验。

THE END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