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推项目、拉投资,郑平安杀疯了,根本拦不住!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44更新:2025-09-04 08:05:47

在《长安的荔枝》开篇,李善德便陷入了看似无解的困境。当圣旨下达要求将岭南荔枝运往长安时,这项任务实际上已成一场关乎生死的考验。彼时长安与岭南相隔五千里之遥,而荔枝的保鲜期不过三五日。若无法在六月前将鲜果送达京城,皇帝震怒之下,负责荔枝运输的官员恐怕难逃被革职甚至处决的下场。对李善德而言,这不仅是一场物流挑战,更是财务危机——虽然采购荔枝的成本微乎其微,但沿途需筹措大量马匹、粮食、随行物资,以及雇佣骑手、安置人员等开支,每一项都如同天文数字般令人生畏。

自古以来,财富便被视为行走天下的底气,缺乏资财则寸步难行。李善德虽有荔枝使的名声,却无权无钱,既无法调动各方资源,也难以筹措启动资金。因此,转运荔枝所需的试验性投入,最终由胡商苏谅承担。然而,荔枝转运并非短期工程,前期需巨大资金投入且毫无收益,回报周期更是遥遥无期。即便苏谅家业鼎盛,长期投入亦可能难以维持。为分散风险并推动项目进展,苏谅决定在商会内部发起提案,寻求联合投资。作为胡商界的元老级人物,曾任商会会长,纵使当下事业受挫、处境窘迫,其在商界仍具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借商会例会之机,苏谅将荔枝转运计划提交为表决议题。然而,从议案研讨到最终通过,往往需要跨越重重障碍。

荔枝转运堪称一场充满风险的创业博弈,而作为岭南地方长官的何刺史,对这项事业始终保持着复杂的立场——表面给予支持,实则暗中掣肘。这种上下冲突的局面,恰似一对伴侣的婚姻遭遇家族反对,注定难以结出圆满的果实。世人汲汲营营追逐的不过是一些铜板银两,商贾逐利的天性如同鲨鱼觅食般本能。若苏谅真想推动荔枝转运项目获得资金注入,唯有以利益为饵,方能撬动各方关注。大唐繁华之下暗藏无数商机,但每个人最敏感的部位却各不相同。最懂商贾心思的,永远是同行中的佼佼者。苏谅想要游说商会会员投资荔枝,最佳突破口便是利益诱惑。阿弥塔身为商会会长,本就倚仗何刺史的权势与过往辉煌战绩,苏谅若想当面说服众会员、当众反水,绝非易事。然而苏老并非寻常之辈,他从商会的账目中察觉到异常,提出了尖锐的质疑:“胡商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实际利润是否如表面般丰厚?”

胡商商业版图的扩张带动了市场范围的持续扩大,然而营收增长的背后,经营净利润却呈现显著下滑趋势。这种对比犹如一头驴拉了更多的磨却获得更少的胡萝卜,任谁看到都会感到沮丧。

苏谅言简意赅的发言,仿佛在即兴相声,实则精准出击。更令人称奇的是,郑平安在场不仅掌控节奏,还扮演着观众代言人角色,两人的配合甚至让孙越产生了竞争压力。

郑平安表面指正问题,暗地里却在替众人发声。胡商与苏谅既是同乡,又是商业伙伴,而阿弥塔的在场更让争执变得微妙。即便有人对会长心存不满、对现状感到失望,也因顾忌情面难以直接表达不满。

郑平安巧妙地借批评表达赞赏,以质疑之姿道出了在场胡商们欲言又止的忧虑。他的铺垫使苏谅后续发言如水到渠成般自然,借范老、顾老等人的身份为引,揭示了胡商群体长期承受的盘剥现实——'天下苦何刺史盘剥久矣'。苏谅无意间曝出的真相更为刺目:何刺史享用美食,阿弥塔仅能喝汤,而众多胡商却连残羹冷炙都难以得到。随着气氛的层层递进,苏谅最终直抒胸臆,提出合作建议:'众所周知,荔枝大使正在东门试行荔枝转运方案,若诸位慷慨相助,待项目成功,可获三成以上利润。况且荔枝为贡品,沿途劫掠风险可安心无忧。'

苏谅的话语暗藏三层深意——其一,优质商机不容错过,当前荔枝转运亟需资本注入,此乃天时地利人和;其二,此项目回报率极高,足以激发商界人士的兴趣;其三,在治安混乱、盗匪横行的大唐时代,荔枝转运作为皇室专属采购,自然成为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殊生意。然而苏谅越是对李善德鼎力支持,越易引发他人对其用意的揣测。毕竟世人都为利益奔走,苏谅身为异邦商人,却主动为素昧平生的李善德谋划,这种行为令人费解。阿弥塔的侍女蓝玉便曾当众提出疑问。年过半百、阅尽沧桑的苏谅对此处变不惊,坦言自己极力推崇荔枝转运,实则是为商会同仁描绘未来图景。为直观展现项目前景,他与郑平安即兴表演了一段对话:苏谅问,若新鲜荔枝送达长安,杨贵妃会作何感想?郑平安答,贵妃若尝到新鲜荔枝,定会称赞美味、追问还有没有。苏谅点头称是,指出既然贵妃仍想品尝,运输便不能止步。郑平安进一步补充,每年都要持续运送,高州荔枝理应成为常贡之物。

在这段对口相声中,苏谅通过构建情景与模拟对话,向众人展示了荔枝运输的广阔前景。他强调,运输荔枝并非一次性交易,而是可持续的长期订单。投资的本质在于对未来收益的预期,而苏谅精于描绘蓝图,借助郑平安之口,将原本短暂的转运生意转化为稳定持久的产业项目。他甚至暗示皇家专供、高州原产的荔枝订单已规划至十年后,令在场的胡商心生向往,蠢蠢欲动。苏谅深知趁热打铁的重要性,随即进一步渲染前景。他提出,若荔枝成功运抵长安,荔枝使李善德可在皇帝面前为胡商美言,未来荔枝转运、马匹调配、驿站管理等产业链环节,皆将成为胡商的领地。

经过一番游说,现场局势已然出现分化——有人跃跃欲试,有人则急不可待地准备行动。唯有阿弥塔敏锐察觉到其中的关键所在——若荔枝无法抵达长安,苏谅纵然承诺再多,终究也是空中楼阁。面对质疑,苏谅解释道李善德正在推进试验,运荔枝一事即将破局。此刻会场内议论纷纷,低声交谈不断。面对真金白银的投资,众人皆陷入两难之境。最终拍板的是郑平安,他表明:此番运荔枝任务由右相委派,若能获得诸位支持,必将提升成功率。我在此担任见证,若事成,定不负大家报效朝廷的赤诚之心。

苏谅深知,郑平安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政治影响力。在大唐盛世,商贾之路往往与权力密不可分,所谓商业天才,实则是政治资源的延伸。彼时长安、岭南一带,官商勾结早已成为常态,而胡商们对荔枝转运工程的觊觎,终究因何刺史的铁面无私而望而却步。郑平安的现身,恰似右相亲自为这场博弈定调,不仅让胡商们重拾信心,更以一句简洁有力的表态,为整个局势划定了清晰的边界。

然而,令人扼腕的是,李善德的试验终究未能取得成功,而郑平安亦非右相的亲信之人。更为严峻的是,这一年恰逢天宝十三载,次年便爆发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安史之乱。苏谅所提及的长期订单,注定无法兑现。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