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唐朝打工人为何让我们共情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950更新:2025-09-04 07:47:04

李善德身处的仕途如同一场精心设计的权谋游戏,而当时空壁垒被打破,那些在弹幕中悄然表达共鸣的现代观众,竟与千年前的职场生态产生奇妙的呼应。

▲电视剧《长安的荔枝》海报。文| 李晓亮 这个初夏,荔枝热潮席卷线上线下。线上方面,马伯庸的经典作品《长安的荔枝》由曹盾执导的剧版于6月7日率先播出,大鹏执导的电影版则计划在7月25日与观众见面。影剧联动的模式引发广泛讨论,其市场反响尚待观察。线下则因今年荔枝产量丰收且价格亲民,观众在享受果实美味的同时,也在剧中感受到“剥着荔枝看荔枝”的闲适氛围。那么这部以荔枝为名的剧集,是否可以归类为充满正能量的“励志故事”?或许唯有剧中人物才能给出准确答案。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句诗仅能由后世苏轼吟出,对于唐代基层官吏李善德而言,如何高效完成荔枝运输任务才是他日夜思量的核心难题。熟悉马伯庸创作的人知道,他擅长通过微观视角展现宏大叙事,表面的权谋斗争只是冰山一角,真正触动人心的是市井百姓的生存图景。其作品常以古喻今,巧妙折射时代情绪,仿佛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

如果说“拉布布”是Z世代的情感栖息地,那么《长安的荔枝》《太白金星有点烦》则持续叩击着现代职场人的共鸣点。从纸面到荧幕,荔枝题材的爆火或许正是情绪经济的一种体现。值得玩味的是,这部剧的开篇章节让无数职场人士感到熟悉的“厉职”体验——剧中呈现的官场生态宛如修罗场,一个注定难以获得实质利益的棘手任务,被层层推诿,从内庭辗转至司农寺,最终落在了李善德这位理工背景的基层小吏身上。

李善德的职场困境颇具讽刺意味:他本以踏实勤勉著称,却因不擅长钻营而成为替罪羊,连救命稻草般的苗木培育成果也被视为阻碍后续采购的绊脚石。在剧中,唐朝的官场生态与镜头语言共同构建出一幅残酷的社会图景,让现代观众在弹幕中频频共鸣。格子间里的PPT战场、大厂离职博主的激烈竞争、以及“阿里离职员工万字长文”的网络爆火,均与剧中场景形成奇妙呼应。

耐人寻味的是,这部批判特权的剧作,却以另一种维度映射现实。主创团队中,那尔那茜因定向委培政策引发的舆论风波,与剧中权力运作形成微妙对照;岳云鹏饰演的角色虽讨喜,其演唱会高价票同样引发关注。尽管两者性质各异——前者涉及教育公平议题,后者属于市场行为范畴——但都折射出社会对规则与利益的复杂态度。

当然,要求每位观众都能共情哈佛演讲女孩蒋雨融那种理想主义情怀,如今看来愈发显得理想化。如此看来,《长安的荔枝》虽名曰“荔枝”,实则成为映射职场生态的“厉职”寓言。穿越千年时空,剧中展现的职场规则与官场生态竟与今日如出一辙,印证了“降与民齐”的深刻道理。无论是在朝堂还是职场,唯有敬畏民意,方能真正体悟现实的温度。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