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第16集,我想说:《朝雪录》真的“香一口,臭一口” -

来源:人气:5更新:2025-07-24 12:51:13

刚刚看完《朝雪录》第16集,我对剧情的评价可以用"半褒半贬"来形容。剧中男女主的情感线发展显得尤为刻意,角色设定仿佛被KPI所驱使,缺乏自然的情感流动。无论是互动场景还是剧情转折,都透露出明显的套路痕迹,让观众在感动与违和之间反复横跳。

截至目前,我仍未完全厘清剧中男女主人设的层次。他们看似宏大的宣言与行动轨迹,仿佛被设定为某种冰冷的KPI指标——每当出现正义时刻的宣言,总带着完成任务般的机械感。在十三具遗骸从地下掩埋处挖掘而出的场景中,燕迟曾发誓要让凶手承受十倍痛苦,而秦菀却主张以法理为根基,为受害女子谋求真正的公道。这种对正义的双重诠释,恰似一场关于手段与目的的暗流涌动。

燕迟始终坚信,即便追诉正义,也难以让逝去的女子重获新生,她认为所求的公道对那些受害女子而言终究是遥不可及的慰藉。而秦菀则坚持主张,'洗冤泽物当与起死回生同一功用矣',认为正义的实现应能赋予受害者实质性的救赎。然而当秦安最终承认罪行时,两人立场却出人意料地发生逆转,从秦菀先前劝说燕迟的立场,转为燕迟对秦菀的劝导,形成一种微妙的观念置换。

燕迟劝说秦菀挽救秦安的生命,同时坚持让他活着接受应有的审判,而在这关键时刻,燕迟更是紧紧拉住秦菀,阻拦她因接触秦安而沾染污秽。为何角色立场会频繁摇摆?是否能够更坚定地坚守自身信念?

第15集的情节确实充满甜蜜氛围,情话与吻戏被大量铺陈,然而这种过度渲染的温柔中,却透露出令人不适的油腻感。即便是最动人的感情戏码,也似乎笼罩着某种刻意为之的说教意味。

《朝雪录》第15、16集的男女主情感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加速趋势,燕迟的告白方式直接而热烈,情感表达近乎突破常规。然而在古装偶像剧中,这种直白的情话与频繁的亲昵情节是否过于前卫?相较于现代偶像剧的坦率,传统古偶更倾向于含蓄隽永的互动方式,过度依赖肢体语言可能会削弱剧情的张力与古典韵味。

除了过于频繁的吻戏场景外,同样缺乏新意的还有那些程式化的打断亲密情节。坦白说,当燕迟与秦菀在冰窖中首次相拥时被白枫强行打断,我甚至能笑着调侃这出戏剧性的插曲。

第二次,两人在房间内的亲密时刻再度被白枫打断,我仍旧能听到那句"你小子,等着被世子收拾吧你"。第三次,燕迟翻墙潜入秦菀的房间,两人情意绵绵之际正欲深入,却被打断时,我已笑不出来。一个梗可以用一次、两次,但事不过三,你能不能换一个新鲜的呢?《朝雪录》这部剧并未出现大问题,但小瑕疵频发,观剧过程几乎无法动脑思考,也难以保持探究的兴趣。例如,第一集秦菀曾跳入疑似河流的湖泊逃生,成功上岸,而到第15集却因无法自救而陷入危机。

第二点疑问在于第15集中,孙皓月离开后水面出现的漩涡与妖风。作为非密闭空间中的异象,这场突如其来的妖风来源始终未能明确,其产生的机制和意象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第三点核心问题围绕真白非珏的遭遇展开。其被囚禁的经过、角色身份的转换以及孙皓月安排他人替代的用意,均存在逻辑断层。特别是关于角色替换的动机与后续剧情关联性,需要更清晰的解释框架。

第四点关于孙皓月的最终结局,以及白非烟死亡的真相,还有妖怪传说的起源,这些悬疑情节始终萦绕在读者心头。第五点则聚焦于孙皓月劫持茶园人员的事件,围绕林家"茶酥传女不传媳"的古老规矩,张婶为何会成为林家茶酥这一身份谜题,是否暗示着换心传说与记忆传承的深层关联?

第六点疑问在于,秦湘在密室中主动搀扶秦菀、缓和关系的行为与进入庞府后的异常表现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反差可能源于人物处境的急剧转变——密室中是生死相托的危急时刻,而庞府则暗藏权谋与试探。若剧情存在删减,或许隐藏了某些关键细节:例如秦湘在密室中为保护秦菀不得不伪装顺从,或庞府内的环境与人物关系使她陷入新的困境。第七点则指向秦湘情感判断的矛盾性。刚经历被白非珏欺骗与生死逃亡,本应心灰意冷,却在面对燕离时仍保持冷静,转而对庞公子产生好感。这种心理变化可能与人物性格设定相关:秦湘或许早年因某种经历形成情感防御机制,或庞公子身上存在触动她内心的秘密。作者亦可能通过这种反差塑造角色的复杂性,暗示其情感并非单纯表象。

明明“百草园噬心案”仍留下大量悬疑线索未解,剧情却在悬疑元素尚未完全揭晓时草草收尾,这种处理方式令人费解。传统悬疑剧常采用两种叙事方式:或通过完整案情让观众推断凶手,或通过明确凶手让观众还原案情。而《朝雪录》显然另辟蹊径,既保留了让观众猜凶手的悬念,又设置了让观众猜过程的复杂性,更以层出不穷的细节谜题制造困惑。观看第16集后,我不得不感慨:这部剧如同“香一口,臭一口”,在惊艳与困惑间反复横跳。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