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悬疑剧,15集《正当防卫》比36集《以法之名》逻辑严谨太多 -

来源:人气:156更新:2025-07-22 18:29:13

在《以法之名》之后陷入影视资源匮乏的时期,《正当防卫》恰逢其时开播。怀揣着几分对比的心态开启这部剧,没想到开场便被紧凑的剧情深深吸引,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连续追完15集《正当防卫》后,我不得不承认,作为同类型悬疑剧,其表现确实优于《以法之名》。

在节奏对比方面,《正当防卫》以15集紧凑的叙事节奏与缜密的剧情逻辑赢得认可,开篇即通过检察官段鸿山(张鲁一饰)雨夜自首的震撼场景抛出核心悬念。全剧围绕家暴反杀案、检察官绑架案、校园防卫案三条主线展开,环环相扣的叙事结构让观众始终保持紧张感,即便涉及长达14年的时空跨度,亦通过精巧的编排避免了情节混乱。

《以法之名》前20集以紧凑的悬念设置吸引观众,但后半段剧情出现混乱与逻辑漏洞。随着专案组的介入,原本引人入胜的破案节奏明显放缓,剧中核心人物郑雅萍与洪亮的专业素养未能充分展现,案件推进更多依赖反派之间的内斗。万海之死、王华山潜逃等关键情节被仓促处理,导致观众对主线剧情感到失望。前期诸多谜团如郑雅萍监控画面未解之谜、乔振兴等角色命运悬而未决,最终却因剧情收尾仓促而引发强烈不满,被戏称为"烂尾级别"。

悬疑剧的创作核心逻辑遵循"以简驭繁"的黄金法则,《正当防卫》凭借15集的精炼叙事完整呈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而《以法之名》却在36集的篇幅中未能驾驭悬疑题材的精髓。在演技层面,白敬亭饰演的李沐风实现了从清俊学霸到冷峻复仇者的完美蜕变,其通过细腻眼神和微表情传递出四载冤狱带来的精神创伤令人印象深刻。剧中听证会场景中,面对段鸿山质问"凭什么你是正当防卫,我不是?"时的爆发力直击观众内心,引发全网热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法之名》在群像塑造上出现明显失衡。

《以法之名》的剧集质量存在明显短板,主要角色如洪亮、郑雅萍在关键剧情中过度依赖偶然因素推动案件进展,秦锋的武力表现亦缺乏连贯性。反派角色禹天成、陈胜龙的结局处理显得仓促且不够深入,而兰景茗的处置方式仅以"留党察看"轻描淡写带过。相较之下,同类型剧集《正当防卫》则通过演员精湛的表演赋予作品更深层的艺术价值,反观《以法之名》却未能充分发挥张译、李光洁等实力派演员的演技优势。

三、深度剖析:法律与人性的冲突与司法腐败的反思《正当防卫》:聚焦"正当防卫"的司法困境,通过李沐风、江婷、段鸿山三起典型案例,揭示法律在界定自卫行为与故意杀人罪之间的模糊地带。段鸿山在案件结案时对李沐风的评价"你的案件震慑了校园暴力",引发对司法制度成本与社会价值的深层思考。

《以法之名》剧情野心庞大却缺乏足够深度,试图深入剖析司法腐败问题,但结局却呈现出“清白者蒙冤、恶徒得逞”的讽刺性画面,令观众感到压抑与不满。万海案本有机会深入探讨“程序正义”的核心议题,却沦为“靠录音证据定罪”的荒诞闹剧,暴露了司法体系中程序漏洞的严重性。

《正当防卫》采用个案反思叙事,而《以法之名》则陷入“黑暗现实”的情绪宣泄困境。在观众反馈层面,前者开播即登上热度榜单第二位,被冠以“迷雾剧场2025年度最佳”称号,后者则因叙事乏力引发口碑与热度的双重下滑,白敬亭的演技虽获认可,但整体作品评价呈现两极分化。

《以法之名》在播出大结局后,豆瓣评分遭遇断崖式下跌,观众在豆瓣平台上集体发声,纷纷用“烂尾”“挖的坑没埋上”“逻辑不闭合”“侮辱智商”等词汇表达不满。面对观众的质疑,导演试图将问题归咎于“用错演员”的选角失误,却引发更多批评,观众则毫不留情地回怼“不会拍别拍”,将矛头直指制作团队的叙事能力与专业素养。

五、悬疑剧的未来走向:短剧形式与冗长剧集的博弈。《正当防卫》的市场成功印证了短剧对悬疑题材的适配性:其紧凑的叙事结构有效维持了剧情的悬念张力。在演员选择方面,白敬亭与张鲁一的精湛演技彰显了"好角色无关番位"的行业共识。相较于《以法之名》的极端人物塑造,《正当防卫》通过法律层面的思辨探讨传递了更具现实价值的深度思考。

《以法之名》的失利揭示了电视剧创作中的关键问题:剧集数量并不等同于艺术质量,36集的"扫黑题材"最终沦为拖沓的叙事流水账。现实主义题材更应传递希望而非压抑,观众渴望在黑暗中看到光明与正义,而非沉溺于无边的绝望氛围。

悬疑剧的成功最终归结于对观众智力的尊重。《正当防卫》以15集的篇幅证明:故事的价值不在于篇幅长短,而在于能否深入揭示真相;演员的演技不取决于戏份多少,而在于是否能够深入角色内心;悬疑的精髓也不只是情节反转,而在于能否引发深刻思考。

《以法之名》的36集设定,却成为国产剧"注水烂尾"现象的鲜明对照。或许对于悬疑剧而言,真正的考验从来不是集数的多少,而是创作者是否倾注了足够的诚意。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