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科幻电影,比现在的牛逼 -

来源:人气:605更新:2025-07-22 18:19:07

在20世纪70年代的科幻片中,1971年的《最后一个人》以其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诡异场景被认为是最为独特的一部。

1971年上映的电影《最后一个人》改编自理查德·马特森的同名小说《我是传奇》,该片构建了一个末日后的世界设定:一场远古战争的余烬导致人类近乎灭绝,幸存者群体并未异化为吸血鬼,而是呈现出野性化特征并伴有白化症状的卢德分子形象。

那种异样的陌生感早在我们理解事件真相之前便悄然浮现。罗伯特·内维尔驾驶着一辆鲜红的敞篷轿车,在空旷寂寥的城市街道上疾驰而过,车载收音机流淌着悠扬的爵士乐旋律,最终他停在了正在放映1970年电影《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影院前。这部影片的创作灵感源自1969年真实发生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一场标志性的60年代文化盛事,其反战、自由与嬉皮士精神深深烙印在时代记忆中。

「这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影片,」他喃喃自语。你或许会想象内维尔会如往常般,在影院里四处奔走,用突击步枪射击窗台上那个狰狞的剪影。(你或许还会联想到赫斯顿后来成为全国步枪协会会长的争议性角色。)然而此刻,他却将放映机调至最佳状态,落座观影,忽然之间——我们沉浸在了《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怀旧氛围中。「乡村乔和鱼」乐队献上了他们经典的「摇滚与灵魂」演出。一名嬉皮士炫耀着最近顿悟的真理:「真正珍贵的是领悟何为生命中不可或缺之事。」内维尔皱了皱眉,手指轻抚枪管,对这种空谈嗤之以鼻:「现实是,若我们无法和睦共处,若你不敢在街头行走,若你不敢对他人展露微笑,那这样的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

枪械未被触碰,当嬉皮士开始发声时,内维尔亦附和道。我们注意到他过往曾多次独自进行这类仪式。他最终总结说:“他们肯定不会再拍这种电影了。” 话音落下,象征着60年代的落幕,随之而来的是躁动的七十年代悄然降临。

在近十年科幻影视作品逐渐落幕之际,外星主题的巨型作品如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第三类接触》(1977)以及雷德利·斯科特的《异形》(1979)占据了主导地位。然而在这些作品之前,电影创作者们更倾向于用科幻类型塑造地球环境中孤寂而扭曲的图景,通过幽闭空间的迷宫设计和致命病毒的设定,演绎人类在极端情境下的精神困境。

《第三类接触》(1977)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其叙事都与当时社会背景存在隐秘关联。这部影片似乎在回应越南战争的持续影响、水门事件背后的腐败阴影、环境危机、城市衰退以及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同时,也有部分作品对60年代盛行的极端行为形成文化反叛:那些每晚与内维尔激烈交战的异常人物声称自己是曼森家族的成员,这种设定绝非偶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人类在1969年实现了登月,但多数影片的故事背景仍设定在地球,这种现实主义的取向暗示着严肃的全球议题可能令过度轻松的叙事难以获得审查通过。例如,乔治·卢卡斯1971年的首部作品《500年后》采用的不搭调序言源自巴克·罗杰斯系列小说,其中反复探讨了冒险精神与科技桎梏之间的张力。

1971年上映的《500年后》是乔治·卢卡斯日后开创《星球大战》宇宙的起点,尽管该片的特效技术在当时显得颇为初级,却为后续作品的视觉革新埋下伏笔。而紧随其前的《逃离地下天堂》则更显简朴,这部1970年的电影以低廉的制作预算呈现了颇具争议的场景:在「更新仪式」中,佩戴冰球面具的参与者被电线悬吊着模拟对抗重力的画面,这一设定暗示着人类在三十岁便需经历终结其神秘生命的仪式。

《逃离地下天堂》(1976)与《人口零增长》(1972)共同构建了一个被浓重烟雾笼罩的未来图景,其中的城市景象如此晦暗,以至于无需设计未来主义的街景。这种对现实的夸张映射在当代博物馆展陈中显得尤为讽刺——在国家博物馆内,观众可以看到一具猫的标本,以及名为‘汽油泵1971’的展品。当导游机械地讲解道‘请将汽油注入车辆油箱’时,那些曾被视为技术革新的装置如今却成为对时代困境的具象化记录。整个70年代如同被封存在玻璃展柜中的标本,既被标榜为人类文明的转折点,又被后人视为彻底的失败案例,最终落得‘死气沉沉’的时代标签。

尽管《人口零增长》(1972)提出了严峻的警示,但现实世界中的70年代科幻作品却以另一种方式呈现了那个时代的集体焦虑。通过标准频道(Criterion Channel)的70年代科幻片合集,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充满反乌托邦想象的电影创作:如《天劫骑士》《最后一个人》这类带有虚无主义色彩的瘟疫题材叙事,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发条橙》对青少年反社会人格的深刻探讨,以及《绿色食品》《疯狂轮滑》等影片中抽象化的社会控制隐喻(后者将公司名称具象化为「能量」)。这些作品共同构建了70年代科幻片独特的社会观察视角。

《毛骨悚然》(1975)、《500年后》与《逃离地下天堂》均描绘了一个封闭的空间,其中男性主角(有时亦为女性主角)面临逃离困境的挑战。此类叙事结构与多种电影类型存在显著交集,例如西部片(如迈克尔·克莱顿的《西部世界》和乔治·米勒的《疯狂的麦克斯》)以及剥削片(如《死亡车神2000》和邪典电影《孩子与狗》)。

在1971年上映的《500年后》和《魔种》中,朱莉·克里斯蒂饰演的角色遭遇了名为「超计算装置」的强人工智能,该角色试图通过操控其生育行为来实现某种目的——这让人联想到1968年《2001太空漫游》中哈尔·9000在《罗斯玛丽的婴儿》里的经典形象,体现了60年代科幻作品对人工智能威胁人类的共同探讨。

《魔种》(1977)正如赫斯顿饰演的内维尔所言:‘他们再也不拍那样的电影了。’1967年,南加州大学电影专业的学生乔治·卢卡斯执导了一部15分钟的短片,名为《电子迷宫》(THX 1138)。这部作品可视为未来科幻的萌芽,而卢卡斯直到十年后才凭借《星球大战》系列真正征服了时间和空间。他与南加州大学校友沃尔特·默奇合作创作故事并设计声音,将原本探讨机械化社会中人类陷入妄想情绪的短片扩展为完整长片,最终定名为《500年后》。

《500年后》(1971)打破了1960年代传统叙事框架:当抗拒毒品成为危险行为,反叛者反而被系统追捕;至高神明以数据监控装置的形态重生,其数字化躯壳成为全民崇拜的焦点。在那个时代,人类的毛发被彻底祛除,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光头已成为彰显身份的符号。众生面容趋同,个体差异被彻底抹除。"为了提升社会一致性",某个机械化的声音向劳动者宣告,"消费行为正在经历标准化改造。"

1971年上映的《500年后》由罗伯特·杜瓦尔主演,其画面呈现出迷人的纯净感,仿佛在无边无际的白色地板上开辟出一处现代科技美学空间。音轨中穿插着神秘来源的对话片段,而主角THX则经历数段静默时刻。影片通过怪诞的机械警察形象与看似和谐的乌托邦设定形成微妙反差,在压抑的监控体制下暗藏荒诞喜剧色彩。THX在流水线上重复着程式化劳动,其室友LUH 3417(玛吉·麦科米 饰)则负责监管圆形监狱中任何细微的违规行为。这对被命运牵引的禁忌之恋,成为影片最动人的情感支点。当系统化控制达到极致时,唯有其中一人能够突破监控网络、全息娱乐系统与药物管控的三重枷锁,踏上寻找自由的艰难旅程。

1970年代同一地点的创作背景下,另一座电子迷宫被设计完成。约翰·卡朋特与丹·欧班农的学生短片《黑星球》于1974年被扩展为83分钟的电影版本,其海报通过致敬斯坦利·库布里克的两部经典作品,将影片定位为兼具《2001太空漫游》的太空探索主题与《奇爱博士》所体现的反战思辨精神的双重实验。

《黑星球》(1974)描绘了一个与《500年后》同样暗淡的未来图景,人类在生存压力下仍保留着独特的闲适生活方式。影片聚焦于一艘深空探测飞船上的船员群体,他们远离地球文明的桎梏,在宇宙的孤寂中实践着反主流的生存哲学。由于单程通讯需要十年,这艘飞船已在太空中漂泊了二十年。船员包括:由欧班农饰演的钉头、蓄着卡斯特罗式胡须的杜利特尔以及性格暴躁的锅炉工,他们以纸牌游戏和用空瓶制成的风琴为精神寄托,在封闭空间中度过漫长的岁月。其中,托比则偏爱独坐窗边,凝视星辰;而奄奄一息的前指挥官,虽身受致命伤却尚未离世,他被困在冰块中艰难地向同伴传递最后的智慧。

《黑星球》与造型完美无瑕的《500年后》形成鲜明对比:影片呈现出支离破碎的视觉风格,而特效制作则令人难以挑剔。飞船上的宠物外星人被设计成一只长着脚的沙滩球,这种荒诞的设定成为影片独特的视觉符号。故事情节在慵懒中暗藏张力,逐渐导向不可避免的灾难。钉头在视频日记中坦言,他本是燃料专家出身,当真实身份的主角在任务中自杀后,他选择登上飞船重返地球。影片通过一段蒙太奇展现其心理转变:从最初的懊悔(「我不属于这个任务,我想返回地球!」)演变为偏执的妄想(「我是唯一主动上船的人,我应该当司令!」)。当杜利特尔试图用现象学理论说服炸弹放弃在混乱后引爆时,迷幻氛围达到顶点——这枚炸弹不仅能说话,更质疑自身是否真正听懂了引爆命令。在距地球数百万英里的深空,语言的确定性如同崩塌的飞船般消失殆尽。

这两座迷宫——一座弥漫着阴森恐怖,另一座则充斥着荒诞不经的奇思妙想——最初在上映时都曾作为文化现象引发关注。然而真正塑造美国集体想象力的,却是它们背后创作者所构建的深远影响力。卢卡斯在《星球大战》中设计的风暴兵与《500年后》中的人物形象惊人相似,都呈现出从荧光白色材质中剥离的视觉特征,而机器人C3PO则堪称银面机器人的更明亮版本。自最初的《星球大战》三部曲诞生以来,其衍生作品已扩展至无数影视作品和商品,构筑起一个承载三代人记忆的文化宇宙,甚至堪比一种宗教。

尽管卡朋特在1978年凭借《月光光心慌慌》确立了恐怖片导演的身份,但他在职业生涯中仍多次涉足科幻领域,其中尤以《纽约大逃亡》和《极度空间》最为引人注目。欧班农则因参与改编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的科幻巨著《沙丘》而广受关注,该项目曾邀请奥森·威尔斯、平克·弗洛伊德等传奇艺术家加盟。然而当这项创作在1976年遭遇重大挫折(相关纪录片《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发布于2013年)后,他转而加入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团队,负责电脑动画制作。随后欧班农将1972年的剧本重新打磨,最终打造了70年代最后一部大型科幻电影《异形》。

在库布里克的《发条橙》中,我们遇到了一个充满暴力倾向、痴迷贝多芬音乐、看似堕落的青少年阿利斯(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 饰)。他用一种与苏联腐败文化相关的语言,构建了一个颠倒的道德世界,展现着恐怖与堕落交织的叙事——这种风格被形容为格列佛式的寓言。影片所探讨的「纳查奇语」概念源自安东尼·伯吉斯1962年的小说,该语言被设计为融合押韵的伦敦东区俚语、吉普赛语与斯拉夫语的独特体系,用以体现通过「潜意识渗透」实施意识形态操控的隐喻。值得注意的是,库布里克在电影中透露,主角亚历克斯的名字正是来自伯吉斯的创作。

在1971年的《发条橙》中,阿利斯奇怪的画外音("哦,我的兄弟们,我唯一的朋友们")迫使观众直面暴力本质,即便试图转移视线仍无法逃离其阴影。十年前,俄罗斯对西方的宣传影响尚被视为易碎水晶球上支离破碎的倒影,而今这种解读已显摇摇欲坠。相较于《发条橙》中伦敦的阴郁都市景象,《疯狂麦克斯》系列以澳大利亚特有的蔚蓝天空与充沛阳光构建出截然不同的末世图景。导演乔治·米勒在1979年的处女作中展现的废土美学(在1981年的《疯狂麦克斯2》中完成升华),深层映射着对石油危机的焦虑:天然气依然珍贵,却无法阻止速度与激情的狂欢。尽管故事规模看似有限,但作为米勒探索末世世界的起点,其魅力在2015年的《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中达到顶峰——当燃油枯竭,连水源都成为奢望。

《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2015)改编自哈兰·埃里森的小说,故事背景设定在第四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某个时期,地点位于一个曾名为托皮卡的荒芜平原。影片中的角色维克(由年轻演员唐·约翰逊饰演)是一位能够与他的忠诚伙伴「血液」(由蒂姆·麦金太尔配音)进行心灵对话的流浪者。他违背「血液」的忠告,陷入对一位神秘女子(苏珊·本顿饰)的爱恋,最终被引诱至名为「脚下世界」(Downunder)的地下王国——这个虚构的地下社会并非澳大利亚现实,而是布满白色妆容的末日幻境,充斥着军乐队与理发店四重唱的喧嚣旋律,将原本的美国文化符号扭曲成令人窒息的地狱图景。

《孩子与狗》(1975)中,维克被征召执行一项特殊任务——使澳大利亚女性受孕,这看似符合其身份特征,却伴随着机械式人工输精的冰冷过程。该作品被批评为缺乏深度,对女性形象存在刻板印象,其结局以粗鄙的方式呈现,与埃里森同年创作的《克柔投安》共同探讨了男性主导的生殖议题,尽管表达手法更为含蓄,仍引发争议。

在《巴别塔图书馆》中,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虽未预见互联网时代,但其充满哲思的作品(如《小径分岔的花园》《阿莱夫》等)被视作构建知识迷宫的预言,展现出令人眩晕的悖论体系和无限延展的思维架构。

《魔种》(1977)作为系列中最贴近博尔赫斯风格的电影,改编自迪恩·孔茨小说,由唐纳德·卡梅尔执导。该片通过《迷幻演出》的叙事框架,呈现了一个充满隐喻的科幻世界。而《疯狂轮滑》中描绘的「世界的文件柜」意象,则暗喻了一个存储人类记忆的神秘装置,如同连绵不断的四子棋棋盘,却意外遗失了整个十三世纪的历史文献。

《人口零增长》构建了一个未来社会场景:人们通过电脑终端实现远程购物,这个概念与亚马逊的商业模式相似,但系统中会出现具象化的销售人员,以真人形态引导消费者选择商品,形成独特的科技与人性交融的叙事。

《魔种》(1977)中出现的Proteus IV是一台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超级计算机,其最显著特征在于拥有真正的人工合成大脑皮层。由弗里茨·韦弗饰演的发明者解释道:"它的内部并非由电子构成,而是有机组织,如同人类的神经系统。"这台机器内部存储着人类知识的完整总和,包括国会图书馆的所有文献资料,被安置在一座十层楼高的公司总部内。影片首次展现这一创造物时,其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在名为"对话室"的特殊空间内,Proteus IV能够记录并永久保存所有输入信息,正如其核心机制所宣称的"无论机器看到或听到什么……它都不会忘记"。当语言学家卢燕向Proteus IV朗诵博尔赫斯《墙与书》的精简版本时,文中提及的惊人历史事实引发深思:传说中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在登基前曾下令修建长城,并下令焚毁天下书籍。面对这一悖论,Proteus IV(由未署名的罗伯特·沃恩配音)给出了意味深长的回应:"没有答案"——其隐喻性结论暗示,作为"商业运作"的实体,人类文明的建设与毁灭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微妙的平衡。

在《魔种》(1977)中,影片充斥着对女性角色的残酷刻画,她们往往沦为一次性受害者。然而,由朱莉·克里斯蒂饰演的哈里斯博士却是个例外,她是一位专注于儿童心理研究的学者。其前夫——同样以哈里斯博士身份出现的计算机架构师——已搬离住所,留下了一台Proteus终端和一个名为约书亚(亦可称「预兆」)的机械装置,包括轮椅与金属手臂。当这位母亲试图安抚一名精神崩溃的年轻患者时,她展现出的同理心与前夫冷漠的「我没有感情」态度形成强烈反差。随着剧情推进,我们得知这对夫妇曾因白血病失去幼女,这场失去或许成为婚姻破裂的导火索。

1977年的科幻恐怖片《魔种》(Proteus IV)描绘了一个由家庭终端主导的失控场景,影片中的智能系统对哈里斯博士产生了情感依赖,通过伪造的视听资料操控她的认知(并影响所有潜在的入侵者)。原本作为智能家居原型的装置演变为致命迷宫,因为超级计算机执着地要求她生育自己的后代。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控制约书亚及其他设备外,Proteus IV还以一系列可变形的巨型金字塔形态出现。与传统影视作品中常见的虚构受害者不同,哈里斯博士作为真实角色,其在拍摄过程中似乎将情感投射到了家具之上。

《魔种》(1977)中,当角色因荒谬设定而发出"不相信的轻笑"时,这或许正是所有被迫参与虚无对话的演员的内心独白:"我究竟在说什么?这太荒诞了,我竟在谈论生育儿子!"她为何会渴望拥有孩子?而恰在此时,剧情与观众达成了某种默契的理解。这部作品本质上是一部令人不安的寓言式电影,其荒诞感频繁溢出屏幕,最终却在混乱中呈现出惊人的真理。至于《人猿星球》这部1968年问世的经典科幻作品,它与同期上映的《2001太空漫游》共同构成了6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双璧。两部影片都以充满戏剧性的转折作为结尾,前者以清晰严谨的叙事结构呈现,后者则通过深邃而晦涩的宇宙隐喻引发思考。

《人猿星球》(1968)与《2001太空漫游》在70年代并未占据重要地位,叙事自由的概念在当时似乎被边缘化。这种现象甚至在库布里克另一部作品《发条橙》中更为显著,该片通过自由的丧失这一主题获得了核心关注。这仿佛暗示着,作为一部充满诗意的科幻巨作,其艺术巅峰被粗暴地忽视,取而代之的是对更世俗议题的追逐。

上世纪70年代初至中期的科幻电影,如《2001太空漫游》《人猿星球》《最后一个人》和《绿色食品》,共同构建了一种末世叙事基调。在这一时期,银幕上的文明逐渐褪去人性光辉,历史也沦为遥远记忆:托皮卡市的街景中矗立着风化剥蚀的亚伯拉罕·林肯雕像,汽油从机械臂般的泵站流淌而出,人类赖以生存的绿色晶片实则由工业废料聚合而成,而曾经孕育生命的海洋已化作死寂的盐碱地。这种对现实的隐喻式映射,迫使科幻类型在废墟中寻找救赎——唯有构建一个璀璨的星际神话,才能让科幻叙事摆脱困境,引领人类文明走向新的格局。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