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气:555更新:2025-07-21 18:03:20
日本导演早川千绘虽出生于1976年,但其艺术成就的爆发被视为国际影坛的迟来之花。2022年,其首次执导的长片《岁月自珍》便获得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的入围资格,并摘得金摄像机奖特别提名。而2025年其新作《雷诺阿》更进一步,成功晋级戛纳主竞赛单元,使早川千绘成为近年来最受戛纳青睐的新锐导演代表。
影片《雷诺阿》的创作灵感源于导演早川千绘的个人童年经历与情感体验。1987年夏天,11岁的主角冲田富士(由铃木唯饰演)与导演同龄,其家庭背景折射出成长困境:母亲忙于工作,父亲身患癌症住院治疗,使富士陷入无人照料的孤立状态。面对父亲即将到来的离世与成人世界的荒诞逻辑,影片以儿童视角展开,通过女孩疏离乃至冷漠的观察方式,呈现了童年时代的私密记忆。在死亡阴影下,她用奇幻想象抵御孤独与压抑,展现出静默中的抗争力量与独特的审美气质。影片标题取自印象派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的油画《安特卫普的伊雷娜·卡恩肖像》(Portrait of Irène Cahen of Antwerp),这幅画作早年曾令早川着迷,其复制品被父亲赠予女儿,最终出现在故事的医院场景中。在采访中,身形纤弱的早川千绘常以低垂的视线和轻柔的语调回应问题,这种克制的表达方式反而凸显出她内心坚定的思考与明确的价值立场。
您是否更倾向于探索“现在”以外的时间维度?我的首部影片描绘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未来场景——当人类寿命超过75岁,便需接受主动安乐死。而此番创作则回溯至1980年代,源于童年记忆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这种对时间线的选择并非刻意回避现实,而是源于特定主题的叙事需求。《岁月自珍》虽呈现反乌托邦设定,实则映射当代社会问题,而《雷诺阿》的年代设定则更契合故事的情感基调与文化语境。
谈及电影对日本社会的映照,我对《雷诺阿》的创作初衷进行了重新梳理。首部作品聚焦老龄化议题,而这次选择探讨孤独——一种深深植根于日本社会的文化现象。但需要说明的是,我的创作并非以社会批判为目的。从《岁月自珍》的社会寓言到《雷诺阿》的情感内核,我始终试图通过个体经历折射更广泛的人类共情。影片虽涉及作为子女、母亲及照护者的身份体验,但并未直接指向现实社会问题,而是以虚构情节承载真实情感。
关于自传色彩的探讨,我想澄清:《雷诺阿》虽源于童年记忆,却非自传作品。其情节架构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创作,但情感内核确实植根于我的个人经历。这种创作方式让我能够跳出直接叙述的框架,用更具普遍性的视角呈现特定时代的情感图谱,同时也保留了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深刻洞察。
在创作剧本之初,我尚未意识到这层意义。然而,进入拍摄阶段后,那些过往的记忆如潮水般涌现。对我而言,整个创作过程如同一场自我救赎的旅程,它不仅给予了我某种精神慰藉,更让我在情感的沉淀中宽恕了过往。这部电影与《岁月自珍》都试图捕捉悲伤的本质,或许是一种提前降临的哀伤体验。两部作品在主题上形成微妙的呼应,死亡始终如影随形——有时清晰可见,有时若隐若现,这正是电影试图传达的生命真实。
童年时期,父亲与癌症抗争的十年,恰逢我从十岁到二十岁的成长阶段,这是最为敏感的岁月。在与另一位同住者的共同生活中,那种与死亡相伴的氛围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中。影片中那个假期结束的场景,当富士听到英语老师讲述父亲离世时,教师所展现的悲痛甚至超越了孩童的本能反应。这个场景充满矛盾的情感张力,既有温暖的诗意,又暗含命运的讽刺,甚至透着一丝黑色幽默。
关于这场戏的构思,最初英语老师仅是富士每周进行十分钟英语交流的普通角色。然而,当她能够真正理解富士的情感波动并为之落泪时,这种短暂的相遇便具有了特殊意义。对于那些通过他人寻找存在感的个体来说,这种偶然的共鸣可能成为照亮心灵的微光。即便只是瞬间的触碰,也可能成为治愈的契机。这是我试图定格在镜头中的那个微妙时刻。
影片名称“雷诺阿”是创作者从一开始便确立的,其灵感源自法国印象派画家的风格,与故事本身并无直接关联。然而,当作品在戛纳放映后,许多观众反馈认为影片与印象派画作存在深层共鸣。印象派通过点彩手法构建画面,最终呈现为一幅完整的画作;而本片则由多个看似独立的片段构成,表面缺乏联系,却在结尾汇聚为统一的艺术表达。这种结构上的相似性让创作者感到惊喜。
在音乐设计上,创作者刻意避免将其作为叙事推进的工具。配乐仅在富士完全沉浸于想象力的瞬间显现——当她独处时,音乐成为内心世界的映照。这种克制的运用强化了影片的情感张力。
影片包含两个极具冲击力的场景:其一是录像带片段引发的幻想,其二是富士陷入恋童癖主题的情节。这两个场景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对比,与影片中其他细腻的情感描写形成张力。尤其是富士与大学生的互动,展现了她作为被忽视的少年在情感上的脆弱性。当这位倾听者出现时,少女本能地产生依附感。
在垃圾房的场景中,年幼的富士面对陌生成年男子的言语,折射出青春期少女对危险的本能感知。这种微妙的处境与她后来因男大学生的邀请进入其住所形成呼应。尽管她具备自我保护意识,却在关键时刻被对方驱逐,这种尊严的崩塌成为影片最具震撼力的时刻。这种情节设计揭示了所有年龄段女性可能经历的情感创伤。
影片开场以一场极具冲击力的暴力场景切入,这源于我内心深处长久以来的感知——即便身处和平环境,人类灵魂的阴影始终如黑洞般潜伏在身边。这种令人震惊或不安的震撼感,正是我将此类元素融入创作的核心动机。关于电影中的奇幻设定,我认为成长故事若仅停留在现实主义层面,便失去了童真与想象力的张力。孩子们天然向往超现实的叙事,这种魔幻色彩能在残酷现实中提供短暂的庇护,某种程度上具备疗愈功能。至于母亲形象的塑造,这个角色承载着复杂的矛盾感:她深陷愧疚却无力弥补,渴望行动却受困于现实,时常流露出沮丧与愤怒。但我的创作初衷并非刻画一个令人反感的母亲形象,而是通过展现她的不完美与真实,传递更贴近人性的关怀。随着年龄增长,我与11岁时的自己形成镜像——如今重新审视母亲角色,反而能以更温柔的视角,勾勒出那份跨越时空的亲情羁绊。
影片中,您为母亲安排了一位极具吸引力的情人……然而不幸的是,这位情人的妻子突然现身。富士见证了母亲陷入最尴尬的境地。这样的转折令人意外。(笑)能否探讨影片中关于代际沟通的表达?您一直对此类主题有深刻理解。在创作初期,您是如何构思将这一元素融入叙事的?确实,《岁月自珍》中年轻电话接线员与女主角老太太的相遇,象征着一种救赎。在新作里,相较于代际差异,我更关注人际关系中微妙的联结:两颗心之间的交汇,哪怕只是刹那的光芒。正因如此,楼上那位寡妇才会向富士倾诉她从未对任何人提及的秘密。富士与母亲的情人——那位英俊男子,之间存在着既矛盾又有趣的互动关系,而他们与富士的相处同样充满趣味。每当他们踏入餐馆,总会出现一个令人会心一笑的瞬间,母亲的情人与女孩的眼神交汇。这个场景被母亲察觉,使她对服务员的态度略显微妙。而情人的回应则带着轻松的笑意,于是某种隐秘的联系悄然形成。我始终对这些微小的联结感兴趣,它们往往能成为理解彼此的桥梁,或引发共鸣的契机,哪怕只是短暂的邂逅。
指导年轻演员,尤其是处理涉及性侵等敏感题材的场景时,需要格外谨慎。在拍摄过程中,我始终确保演员们只参与他们自愿接受的角色。对于铃木唯这样天生具备表演天赋的演员,常规指导往往显得多余,但针对性侵情节,我们特别邀请了亲密关系协调员与心理治疗师共同参与剧本排练,以保障演员的心理安全与情感真实。另一位年轻演员同样受到精心照料,而该片两位主角在开拍前已通过私下交流建立情感联结,这种默契使他们在表演时呈现出超越年龄的自然感。关于铃木唯的创作细节,我仅让她在理解剧本后进行一次表演,但对场景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岁月自珍》中饰演70多岁老妇人到《雷诺阿》中的11岁少女,女性角色始终是我在电影创作中的核心关注点。这种专注并非源于性别偏好,而是源于对具体人物命运的共鸣。尽管某些作品中的角色可能具有性别特征,但我的创作重心始终围绕着人物本身,而非性别身份。
《黑箱日记》作为一部聚焦性侵事件的纪录片,凭借其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在过去一年引发全球关注,但日本本土却因多重社会阻力未能上映。在巴黎观看这部作品时,我对伊藤诗织敢于将个人创伤转化为公共议题的勇气深感钦佩。日本媒体的激烈反对与公众舆论的局限性,相较于伊藤诗织所经历的系统性困境而言,确实显得微不足道。她的发声不仅挑战了日本社会长期以来对性侵议题的沉默,更揭示了权力结构对个体叙事的压制。电影无法在影院放映的现状,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日本社会在性别平等与司法公正方面仍存在的深层矛盾。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