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气:98更新:2025-08-22 18:14:01
8月17日,电视剧《生万物》播出至第14集,凭借其扎实的剧本和细腻的叙事,几乎收获全网一致的好评。当然,也有个别声音提出质疑,例如某些缺乏专业素养的剧评人认为该剧故事套路陈旧、缺乏创新。这类观点不仅缺乏实际创作能力,仅凭主观臆断妄下结论。实际上,《生万物》在展现年代背景的同时,突破了传统历史剧的框架,呈现了许多具有独特价值的内容。这些创新元素不仅丰富了剧情层次,更在人物塑造和时代细节上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深度,值得深入探讨。
在电视剧《生万物》中,以铁头为核心叙事视角的故事情节堪称影视剧中的独特存在。剧中展现的铁头与农会之间的关联,不仅突破了传统影视创作的框架,更与现行历史教材中对农会运动的描述形成鲜明对比。笔者在中学时期学习的1926至1927年间相关历史知识,教材对农会的记载始终秉持肯定态度,强调其作为农民组织的重要作用——通过反抗地主阶级的土地垄断,使贫苦农民获得土地和生产资料的革命意义。至于当代教材中对这段历史的诠释是否有所变化,已不得而知,但彼时的教育内容无疑给予了农会积极的评价。
电视剧《生万物》呈现了截然不同的叙事视角。青年农民铁头因失去土地被迫外出谋生,在为地主干活时遭遇土匪袭击后,选择加入农会成为宣讲团成员。剧中通过男主角的视角,展现了铁头在宣讲会上慷慨激昂的表态,但这些宣言与现实存在明显落差。即便在男主角一家帮助其成功 reclaim 十几亩土地后,铁头仍无法静心耕作,反而热衷于参与农会运动。这种状态甚至让深爱他的银子感到失望。铁头的形象被塑造为一个缺乏实际能力的市井人物,他习惯于空谈理想、夸大苦难,而非脚踏实地劳作。这种失地农民的刻画方式,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极为罕见。
在电视剧《生万物》中,出现了一些与传统认知有所差异的地主角色。相较于《白鹿原》中白嘉轩这一"耕读传家"的仁义地主,其实在原著设定中,即便拥有土地也仅是与雇农合伙耕种的普通农户。而《生万物》中的宁家与费家则拥有七百亩和相当规模的土地,成为真正的大地主阶层。尽管两位地主都展现出对土地的掌控欲望和经济算计,同时通过放地收租维持生计,但其形象与以往影视作品中典型的地主角色存在显著区别。
与传统影视作品中贪婪成性的地主形象不同,宁地主和费地主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风貌。宁地主虽自称拥有数百亩土地,但实际与一名长工共同耕作,这种在百年前劳动力匮乏背景下看似夸张的描述,恰恰折射出其勤勉的本性。而费地主则在节日期间主动为佃户分发年货,开春前又送去种子和耕具,其善举与父亲、爷爷讲述的祖辈传说相呼应,展现出地主阶层中难得的温情。这种对传统地主形象的颠覆,恰恰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土地所有者与农民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
然而,无论是铁头这一角色及其相关的叙事,还是几位地主人物的刻画,都与历史教科书中的传统呈现存在差异。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剧中对男主角家庭拥有十八亩地产的归类引发思考——这究竟是富农身份,还是地主阶层?亦或是中农范畴?《生万物》中地主的形象不再如黄世仁那般面目可憎,贫农的刻画也摆脱了杨白劳式的纯粹悲情,农会的呈现更显复杂性而非单一正面。这些突破性设定在过往电视剧作品中较为罕见,正是《生万物》的新颖之处。(文/马庆云)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