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人民的利益》幕后:在“天理国法人情”中逼近真相 -

来源:人气:515更新:2025-07-26 18:02:17

镜头聚焦于网络"开盒"受害者的真实困境,同时追踪牧民生计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艰难平衡,这两个看似迥异的场景,实则汇聚于同一命题——公益诉讼的复杂性与实践韧性。上海广播电视台真实传媒导演秦博、刘跃率领团队,历时多年深入调研232起典型案例,跨越20余个省份实地采编,将这些具有挑战性的案件转化为影像力量,成功打造首部检察公益诉讼主题大型纪录片《人民的利益》。

纪录片《人民的利益》以平实视角展现检察工作,摒弃宏大叙事,聚焦于检察官在法条与现实之间穿梭、在个案与制度之间探寻的真实故事。该片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厅与新闻办公室全程指导,最高检副检察长张雪樵担任总顾问,检察日报社联合上海广播电视台制作,爱奇艺共同出品。2025年7月15日起,每周二晚10点于东方卫视“新纪实”时段首播,看东方、爱奇艺、快手等平台同步上线。公益诉讼的复杂底色折射出这一检察职能的多样性,其发展轨迹超越了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传统领域,逐步延伸至个人信息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妇女权益保障、无障碍环境建设等关乎民生福祉的新方向。主创团队成员秦博坦言,公益诉讼的实践远比预想更具专业性与复杂性,这种深度与专业性源于团队长期深耕司法题材的经验积淀——此前制作的《人间世》《人生第一》《人生第二》等社会现实类纪录片已积累广泛口碑。团队与检察系统的合作契机,源于《人生第二次》中关于最高检第十检察厅(控告申诉厅)平反冤假错案的篇章,该案例的拍摄方式为后续公益诉讼题材创作埋下重要伏笔。

《无碍之上》分集剧照聚焦检察官以身试法的特殊实践——通过亲身体验轮椅,深入探索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的法律难题。202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即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公益诉讼法》进行初次审议,这部纪录片的诞生恰逢其时。"公益诉讼对我们是全新领域,但其'正在发生'的现实特质极具吸引力。"刘跃指出,尽管法律尚在制定中,但司法实践已持续十年,这种"法治进行时"的动态过程本身就充满张力。在检察日报社的协助下,主创团队与公益诉讼检察厅展开深度沟通,调研工作由此启动。当团队真正沉浸于公益诉讼案件的调研中,才意识到这一领域的复杂性远超预期。"起初我们对'公益'和'诉讼'都有基本认知,但将二者结合后,却陷入理解困境。"刘跃坦言团队初期的困惑,这种迷茫不仅存在于主创成员之间,也折射出公众对公益诉讼的普遍认知盲区。制作团队坚持"不作简单法治宣传"的理念,旨在展现公益诉讼的多维特性。"我们要从群众'急难愁盼'中筛选最具代表性的案例。"秦博强调,为此团队耗时近一年进行调研与拍摄,足迹遍布20余个省份,全程记录一线检察官的办案流程,深度参与232起具体案件的办理。"我们想弄清楚,公益诉讼到底在解决什么问题?"在探访过程中,团队成员秦博表示,这种探索如同"摸着石头过河",而答案则隐藏在每个案件背后的现实细节中。随着对案件的深入了解,公益诉讼的实质逐渐清晰:它并非简单的"好人告坏人",而是通过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检察官办案的意图并非做出非黑即白的判断,"刘跃向记者解释,"而是针对公共利益受损的复杂现实,寻找突破性解决方案。"然而,这种法律实践往往涉及多部门职权交叉和法规模糊地带,推进难度可想而知。

《公共之地》分集剧照 ——“雪豹案”庭审现场拍摄中的压力与试错:秦博坦言,团队面临的挑战更多源于民生议题、地方政府政策差异及社会信息不对称,而非单纯法律层面的困难。公益诉讼选案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外部压力,更在于对检察职能本质的精准把握。在拍摄长城保护案例时,团队曾陷入认知误区——刘跃回忆,首集拍摄完成后,业务部门指出案件未能有效展现公益诉讼检察官的核心作用。关键问题在于检察机关的职能边界:当发现文物损毁时,应是通过制发检察建议推动主管部门建立长效监管机制,而非直接参与修复工作。秦博强调,公益诉讼的本质是监督与督促履职,检察官不应扮演执行者的角色。这一专业认知的偏差迫使团队重新调整方向,通过深入调研寻找更具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拍摄。

《守望长城》分集拍摄过程中,"试错"成为贯穿始终的重要命题。据主创秦博披露,团队曾希望聚焦某地农民生计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但基层检察官坦言相关案件涉及多方利益纠葛,实际推进存在极大难度,最终只能搁置。这些经历让摄制组深刻认识到,公益诉讼所面对的往往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而突破困境更需要智慧与韧劲。

在深入挖掘真实案件时,团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外嫁女"土地权益案为例,导演王晓凡在拍摄手记中详细记录了这一过程。内蒙古通辽市某村因建设高压电线铁塔需征地,导致户籍仍在村里的"外稼女"群体获得的补偿款远低于本村男性村民。这种补偿差距源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已明确保障男女平等权益,但现实执行中仍面临重重阻力。为如实记录案件进展,摄制组全程跟随主办检察官周志军进行跟踪拍摄。王晓凡在记录中写道:"我们的摄影机始终紧贴着现场,无论遇到什么阻碍都如实记录,若最终无法解决,又该如何?"这种拍摄压力同样波及检察官群体,他们坦言在案件推进过程中,担心舆论影响社会稳定性。

该案件历时近一年的跟踪拍摄,过程充满波折。初期镇政府仅承诺在2025年5月1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实施后补发补偿款,令外嫁女群体忧心"夜长梦多"。直至2025年5月26日,在检察机关持续监督推动下,补偿款最终全额发放至明杰等外嫁女账户。王晓凡在手记中感慨道:"当抽象的公平正义转化为具体可见的补偿款项,才真正诠释了法治的力量。"

纪录片《失去的土地》通过两集内容展现了中国法治发展的不同维度。秦博认为"外嫁女"这一集具有特殊意义,他指出主流媒体长期缺乏系统性的权威解答,难以提供明确的参考范例。在他看来,纪录片的使命正是记录中国法治"寸进"的轨迹,这种渐进式进步正是法治建设的常态。当聚焦到"开盒"犯罪案例时,内容转向数字时代的新课题。分集导演姜涛最初对公益诉讼概念感到陌生,随着拍摄深入逐渐领悟其深层价值——公益诉讼不仅是打击犯罪的工具,更是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的重要机制。该案件揭示了个人信息被恶意曝光的严重问题,受害者往往面临高昂的维权成本。公益诉讼检察官在此扮演关键角色,作为维权群体的代表,通过法律途径锁定侵权者并推动司法公正。

《潘多拉魔盒》分集剧照展现了"开盒"案件中检察官的深刻使命感。他们办理的每起案件都超越单纯法律程序,致力于为受害群体争取正义。主办检察官黄挺始终秉持"办一个案,要影响一片人"的理念,这种办案初心被影视镜头精准呈现。在涉及年轻犯罪者的案件中,黄挺并未简单将其归类为"罪犯",反而以"长辈"和"大哥哥"的身份展开深度交流。刘跃表示,检察官们对案件背后动机充满探究:"真正实施'开盒'行为的人,他们内心究竟怀着怎样的想法?"导演组通过这种沟通方式,揭示出许多加害者对自身行为缺乏感知,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使他们难以意识到犯罪的严重性。

《潘多拉魔盒》分集剧照中呈现的"开盒案"模拟法庭场景,通过姜涛精心设计的"空镜头"手法打破情感疏离——画面捕捉河边垂钓的老人、嬉闹的孩童、悠闲漫步的市民,配合山间风声、鸟鸣与海浪等自然音效,构建出与数字世界形成对比的真实质感。在手记中,姜涛阐释创作初衷:"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瞬间都具有触觉与质感,不应被虚拟世界的'无感'状态所主导。"这种深入探讨社会根源的视角,使作品突破了单纯惩恶的范畴。姜涛强调:"惩治犯罪只是起点,核心在于教育与保护青少年,避免类似悲剧重演。"他指出法律不仅是冰冷的文字,更应承载人文温度。

纪录片《人民的利益》正在热播,导演组与后期团队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审片工作。当观众感叹"公益诉讼离我们如此贴近"时,秦博表示这正是纪录片最触动人心的瞬间。刘跃则强调:"比起追求完美结局,我们更珍视现实中的每一步前行。"镜头中,检察官们仍在一线办案,检察公益诉讼法也在不断完善,这种充满生机的"进行时"状态,恰恰彰显了司法实践的力量。这部作品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展现了正义的结果,更通过真实细腻的记录,呈现了正义如何穿越现实困境、由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可见的实践过程。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