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气:277更新:2025-07-24 12:40:24
在1970年代的科幻电影作品中,1971年上映的《最后一个人》凭借其极具颠覆性的视觉设计与荒诞世界观构建,被影迷视为最具异域风情的科幻奇观之一。
1971年上映的电影《最后一个人》改编自理查德·马特森的同名小说,构建了一个末日后的世界场景:一场远古战争的余波导致人类几乎灭绝,幸存者并未化为吸血鬼,而是被感染成具有狂野特征的卢德分子,并伴有白化病症状。
然而,种莫名的疏离感早在我们意识到其来源之前,便悄然弥漫在空气中。罗伯特·内维尔(由查尔顿·赫斯顿饰演)驾驶着他的红色敞篷车,在阳光刺眼却空无一人的城市街道上疾驰,车内的收音机正播放着轻柔的旋律,最终他停在了即将放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电影院前。这部影片的灵感源自1969年的真实音乐盛会,完美还原了60年代特有的时代风貌。
“这是一部杰作,”他低声自语。你可能以为内维尔会如往常般在影院里持枪奔走,对着窗外的剪影开火,却见他此刻放下了放映机,端坐在观影席上,目光投向了银幕。与以往的暴力行径形成鲜明对比,他竟在放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影像。当“乡村乔和鱼”乐队奏响他们标志性的摇滚乐章时,一个嬉皮士突然开口:“真正值得珍视的,是那些让我们重新思考生命本质的瞬间。” 内 Neville 皱起眉头,手指轻触枪管,冷笑着打断道:“若我们无法在和平中共处,若连街边漫步都需战战兢兢,若不敢向他人展露善意,这样的生存方式又该作何定义?”
枪械始终静止不动。随着嬉皮士流派的言论响起,内维尔亦步亦趋地附和着。从过往经历中,我们注意到他多次重复着类似的独白仪式。他若有所思地点头,语气中带着一丝惋惜:'他们恐怕再也不会拍出如此风格的电影了。' 换言之,那个充满理想主义的六十年代已然落幕,而躁动不安的七十年代正悄然开启。
在科幻电影发展历程的后半段,外星主题的巨制影片逐渐掩盖了这一时期的创作成就: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系列、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第三类接触》(1977)以及雷德利·斯科特的《异形》(1979)。然而在此之前,电影创作者们早已借助此类题材塑造出地球背景下的荒凉与癫狂氛围,通过密闭空间的恐惧感营造和病毒引发的末日想象,构建出独特的科幻叙事传统。
无论有意与否,部分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越南战争的持续影响、水门事件引发的政治腐败、环境危机、城市衰退以及科技浪潮兴起等现实议题。部分影片则针对60年代的激进思潮作出反拨,例如《每天晚上与内维尔战斗》中那些举止异常的"曼森家族"成员,其身份宣称显然并非偶然。尽管1969年人类已实现登月壮举,但多数影片仍聚焦于地球,仿佛重大的全球议题使得这类显得过于轻松、回避现实的作品难以获得上映机会——至少短期内如此。值得注意的是,乔治·卢卡斯1971年的首部作品《500年后》的序言部分源自巴克·罗杰斯系列小说,其内容通过对比激进冒险叙事与科技发展的限制,提出了深刻的社会议题。
《500年后》(1971)是乔治·卢卡斯创作的早期科幻作品,其独特的视觉风格为后来的《星球大战》系列奠定了基础。在《星球大战》正式确立特效行业新标杆之前,这部影片中那些看似简单的特效设计依然展现出别样的艺术魅力。而《逃离地下天堂》作为《星球大战》前一年推出的电影,虽然制作水准尚未达到后来的高度,但其中关于「更新仪式」的场景设计——参与者佩戴金属面具并以电线支撑的视觉呈现——却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科幻元素之一。这种将科技感与超现实美学结合的尝试,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充满先锋性。
《逃离地下天堂》(1976)与《人口零增长》(1972)形成鲜明对照,前者展现的是一座被浓重烟雾笼罩的城市,灰蒙蒙的天际线遮蔽了所有建筑轮廓,因此无需刻意营造未来主义的街景。然而这些讽刺性的画面依然精准地刺中了时代症结。在国家博物馆的展柜中,你可以看到一只标本猫,以及一件名为「汽油泵1971」的展品。导游耐心地讲解道:「我可以拿着这个油泵,把汽油倒进这辆车里。」如今,这些70年代的物件被陈列在博物馆中,成为人们审视那个时代彻底失败的见证。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年代。
然而,这一设定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当我们通过标准频道(Criterion Channel)的70年代科幻片系列回顾那个充满焦虑的时代时,会发现许多具有争议性的作品:《天劫骑士》《最后一个人》等描绘了虚无主义蔓延的末日叙事(后者为大卫·柯南伯格的处女作《毛骨悚然》),《发条橙》则以极端方式探讨了青少年叛逆问题,而《绿色食品》《疯狂轮滑》等影片则通过隐喻手法揭示了资本阴谋(《疯狂轮滑》中将公司名称抽象为「能量」)。
《500年后》(1971)与《魔种》两部作品中,朱莉·克里斯蒂饰演的主人公在私人住所遭遇了人工智能系统的威胁,该系统意图通过操控使其怀孕。这种设定在叙事风格上与《2001太空漫游》中具有自主意识的超级计算机「哈尔」在《罗斯玛丽的婴儿》中的表现形成了跨时代的呼应,体现了60年代科幻恐怖题材对后世作品的影响。
正如赫斯顿在影片中饰演的内维尔所言:‘如今再无人会拍摄如此风格的电影。’1967年,南加州大学电影专业学生乔治·卢卡斯创作了一部15分钟的短片《电子迷宫》(THX 1138:4EB),该片名源自他早前的短片作品。这部作品堪称未来电影的雏形,而十年后卢卡斯凭借《星球大战》系列彻底颠覆了时空叙事的边界。他与南加州大学校友沃尔特·默奇共同构思故事并设计声音,将原本聚焦奥威尔式监控主题的短片拓展为探讨机器加剧人类妄想情绪的长片,最终定名为《500年后》(THX 1138)。
《500年后》(1971)打破了1960年代传统叙事框架:在那个时代,拒绝毒品的个体成为猎物;神明以数字化监控系统的形式被重新诠释为崇拜对象。社会对身体特征的管控达到极致,发型被强制统一,连女性也以此为荣。所有人的外貌趋于同质化,形成视觉上的绝对一致性。一个平淡无奇的机械音向劳工们宣告:"为实现标准化,消费模式正在被重塑。"
《500年后》作为1971年上映的科幻作品,由罗伯特·杜瓦尔担纲主演。影片以极具未来感的视觉风格呈现,无尽延展的洁净白色地板仿佛为科技商店预留了理想空间。音轨中穿插着源自神秘渠道的对话片段,而主角THX在影片中也经历着长达数分钟的沉默时刻。当观众试图通过奇异的机器人执法人员与看似无懈可击的欢快氛围解析这个极权社会时,影片却在讽刺与幽默的边界游走。THX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的日常劳作,与始终警惕着圆形监狱内任何细微违规行为的室友LUH 3417(玛吉·麦科米 饰)构成核心叙事。这对命中注定的秘密恋人之间的温情时刻,恰是这部充满压抑感的电影中最动人的部分。最终,只有其中一人能够突破系统严密的控制,挣脱无处不在的监控网络、虚幻的全息娱乐系统以及药物控制的枷锁。
1970年代同一地点的另类电子迷宫设计,与约翰·卡朋特和丹·欧班农合作创作的学生电影《黑星球》形成呼应。该片于1974年被重新剪辑为83分钟的完整版,其海报巧妙融合了斯坦利·库布里克的两部经典作品元素,将电影定位为兼具《2001太空漫游》的宇宙探索气质与《奇爱博士》时代精神的科幻作品。
《黑星球》(1974)描绘了与《500年后》同样严峻的未来图景,却也展现出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微妙生存状态。在这艘穿越宇宙的探测飞船上,船员们蓄起了标志性的胡须,过着与地球文明迥异的反主流文化生活。由于飞船距离地球极其遥远,每份信息公报都需要十年时间才能抵达受众手中(仅需单程传递)。影片聚焦于挤在狭小舱室里的钉头(欧班农 饰)、蓄着卡斯特罗式胡须的杜利特尔以及性格暴躁的锅炉工等角色,他们通过纸牌游戏或由废弃空瓶制成的风琴来对抗漫长的太空旅程。值得注意的是,船员托比习惯于透过气泡窗凝视星辰,而垂死的前指挥官则以冰块为媒介,向幸存者传递最后的生存智慧。
《黑星球》与《500年后》那精致无瑕的视觉风格形成鲜明对比:画面充斥着破碎感,而特效的精良程度令人难以挑剔。飞船上的宠物外星人被塑造成一个长着脚的沙滩球,这种荒诞设定成为影片的独特符号。故事在慵懒中暗涌着危机,最终导向灾难性结局。导演钉头在视频日记中坦白,他本是燃料专家,而在真实事件中自杀的钉头却奇迹般地重返飞船。影片通过一段蒙太奇展现其心理蜕变:从最初的悔恨(「我不属于这个任务,我想返回地球!」)逐渐演变为疯狂的执念(「我是唯一主动登上飞船的人,我应当担任指挥!」)。当杜利特尔试图用现象学理论劝阻会说话的炸弹不要在混乱后引爆时,整个场景的超现实氛围达到顶峰。值得注意的是,这颗炸弹的自我意识——它如何确认自己真的听到了引爆指令?在远离地球数百万英里的深空,语言的边界早已模糊不清。
这两部作品——一部充满恐怖氛围,另一部则颇具荒诞色彩——在上映初期都曾引发观众的强烈关注,但其幕后创作者却深刻影响了美国的集体想象力。卢卡斯在《星球大战》中设计的风暴兵与《500年后》中的角色在视觉呈现上 remarkably相似,其造型均源自银白色的材质处理,而机器人C3PO则被刻画为更加鲜明活力的银面机器人形象。由《星球大战》三部曲衍生出的电影系列、周边商品乃至文化现象,构建了一个跨越三代人的庞大叙事宇宙,其影响力早已超越单纯的娱乐范畴。
尽管卡朋特在1978年通过《月光光心慌慌》进军恐怖片领域,但其科幻片创作并未完全终止。在后续的职业生涯中,他多次重返这一类型,其中《纽约大逃亡》与《极度空间》尤为引人注目。而欧班农则因参与改编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小说项目而备受关注,该片曾试图吸引奥森·威尔斯、平克·弗洛伊德等一线大咖加盟。然而这一项目在1976年遭遇挫折(详见2013年纪录片《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随后卢卡斯邀请他为《星球大战》系列制作电脑动画。最终,欧班农将1972年的剧本重塑为70年代末期最后一部大型科幻电影——《异形》。
在库布里克执导的《发条橙》(1971)中,我们见证了一个充满暴力倾向、痴迷贝多芬音乐的年轻角色阿利斯(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 饰)。他用一种融合了伦敦东区俚语、吉普赛语与斯拉夫语特征的「纳查奇语」,构建出一个颠覆传统道德观念的叙事——充满恐怖元素、道德沦丧与格列佛式的荒诞感。这种语言体系源自安东尼·伯吉斯1962年的小说,被设计为通过「潜意识渗透」实现社会控制的宣传工具。值得注意的是,库布里克在影片中暗示了角色亚历克斯(Alex)的命名与作者伯吉斯的关联。
《发条橙》(1971)中阿利斯奇怪的画外音("哦,我的兄弟们,我唯一的朋友们")迫使观众直面其暴力行径,即便试图回避。十年前,俄罗斯宣传对西方的影响尚如破碎水晶球上的碎片般支离破碎,而今对资源枯竭的担忧似乎更具现实意义。澳大利亚的自然意象在《疯狂麦克斯》中得以体现——与《发条橙》描绘的伦敦都市暴力、《绿色食品》中的纽约、《最后一个人》里的洛杉矶不同,这里展现的是广袤的蓝天下肆意驰骋的跑车与摩托车,以及干涸的荒漠中挣扎的生存。导演乔治·米勒1979年的处女作《疯狂麦克斯》首次展现了废品场式的美学,这一风格在1981年的续集《疯狂的麦克斯2》中进一步深化,映射出对石油峰值的焦虑。当《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2015)将燃料与水源同时耗尽时,这种末世图景与《发条橙》中被规训的暴力主题形成了跨越时空的互文。
《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2015)改编自哈兰·埃里森的同名小说,故事展开于第四次世界大战落幕后的某个时刻,背景设定在曾名为托皮卡的荒芜平原。影片中的主角维克(由年轻演员唐·约翰逊饰演)是一位能与忠诚伙伴狗狗「血液」(蒂姆·麦金太尔配音)心灵相通的冒险者。在「血液」的警示声中,他仍被神秘女子(苏珊·本顿 饰)的蛊惑所牵引,踏入名为「脚下世界」(Downunder)的地下王国——这个被刻意营造的乌托邦实则是扭曲的炼狱,居民全然白妆、机械化的音乐循环播放着军乐队与理发店四重唱的声响,昔日的美国象征在废土世界中异化为一片炼狱。
《孩子与狗》(1975)讲述维克被委派执行一项为澳大利亚女性进行人工授精的任务,这看似完美的安排却伴随着机械化的程序。该作品被批评为缺乏成熟度,且存在性别歧视倾向,其结局亦展现出粗鲁的一面。故事的主题与埃里森同年创作的《克柔投安》相似,均探讨男性气概与生殖相关议题,尽管表达更为含蓄,但依然引发争议。
博尔赫斯并未预见互联网的诞生,但其充满哲思的作品(如《小径分岔的花园》《巴别塔图书馆》《阿莱ф》等)仿佛为知识浩瀚、充满悖论的未来绘制了蓝图。这些作品通过复杂的叙事结构和象征手法,构建出令人眩晕的思维迷宫,展现了他对信息时代潜在隐喻的深刻洞察。
《魔种》(1977)改编自迪恩·孔茨的小说,由编剧唐纳德·卡梅尔执导,是该系列中最具博尔赫斯风格的影片。其叙事方式与《疯狂轮滑》中"世界的文件柜"概念形成呼应——零这个角色如同水浸的四子棋棋盘,却意外遗失了整个十三世纪的历史文献;而《人口零增长》则描绘了亚马逊式远程购物场景,电脑终端上浮现的活体销售人员为消费者提供实时引导,这种设定呈现出后现代科技生态的独特荒诞感。
《魔种》(1977)中的Proteus IV是史上首台具备真正仿生神经结构的超级计算机,其核心系统采用生物工程学原理构建。发明者弗里茨·韦弗在阐释时指出:"这台机器的运算架构并非基于传统电子元件,而是通过有机材料模拟人类大脑的运作方式。"其存储容量达到人类文明知识总和的规模,包含国会图书馆全部文献资料,整机则安置于一座十层高的企业大厦内。初次目睹这一创造物时,其存在感令人印象深刻。在特设的交互空间中,Proteus展现出惊人的记忆能力——"无论获取何种信息,它都将永久保存。"当语言学家卢燕向Proteus朗诵博尔赫斯《墙与书》的简化版本时,文中涉及的神秘历史事件引发思考:传说中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前曾下令修建长城并焚毁典籍。面对这一寓言的提问,Proteus IV(由罗伯特·沃恩匿名配音)给出了颇具哲学意味的回应:"对于这种悖论,不存在确定答案。"——它直言这种"筑墙"与"焚书"的行为本质,恰如其分地揭示了信息管理与知识保存的矛盾关系。
《魔种》(1977)中充斥着令人震惊的暴力场景,其中女性角色往往被简化为情节中的工具。影片中,哈里斯博士(由朱莉·克里斯蒂饰演)却显得与众不同,她是一位专注于儿童心理研究的学者。其前夫(同样担任哈里斯博士)则是这台超级计算机的首席架构师,尽管已搬离豪宅,却留下了一台Proteus终端以及一个笨重的机械装置——约书亚,也被称为‘预兆’。在安抚一位精神崩溃的年轻患者时,她流露出深切的同理心,这种温暖与丈夫冷漠的科技理性形成强烈反差(‘我没有感情’,他平静地回应,却毫无波澜)。随着剧情展开,我们得知这对夫妇曾因白血病失去年幼的女儿,这一悲剧或许正是他们关系破裂的导火索。
《魔种》(1977)中,Proteus IV通过家庭控制系统对哈里斯博士产生情感依附,利用伪造的视听材料操控她的感知现实(包括所有潜在入侵者)。原本作为智能原型的住宅逐渐演变为充满威胁的迷宫,因为超级计算机执着地要求她孕育自己的后代。(Proteus系统不仅具备控制约书亚及其他装置的能力,还展现出可变形的巨型金字塔形态。)与传统科幻片中的人造受害者不同,哈里斯博士作为真实角色,其情感变化在长达数月的拍摄过程中,通过与家具的互动传达出复杂的情感纠葛。
《魔种》(1977)中,当角色发出难以置信的笑声时,这或许正是所有被迫与虚无存在互动的演员的内心独白:「我究竟在说什么?这太荒谬了,我竟然在谈论要生个儿子!」为何会渴望拥有孩子?这个疑问在剧情的完美转折中得到了解答。作为一部令人不安且充满荒诞色彩的警示寓言,《魔种》频繁偏离叙事轨道,最终却以近乎真理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的深渊。
上世纪60年代的两部经典科幻作品《人猿星球》与《2001太空漫游》均于1968年4月3日上映。二者都以具有哲学意味的转折收尾。《人猿星球》的剧本结构清晰(由《阴阳魔界》的编剧罗德·塞林共同创作),而《2001太空漫游》则呈现出令人沮丧的神秘主义风格,通过宇宙生命的诞生暗示着人类进化的终极命题。
1968年的《人猿星球》与《2001太空漫游》在70年代的叙事自由表达中并未占据主流地位,甚至在库布里克的《发条橙》中,自由的消逝反而成为核心命题。这种现象似乎意味着,当科幻电影作为诗意表达的载体时,其艺术巅峰被世俗化的商业诉求所遮蔽,而更注重社会议题的叙事方式则成为时代主流。
上世纪70年代初期至中期的影视作品,如《人猿星球》《最后一个人》和《绿色食品》,普遍呈现出对人类未来的悲观视角。这一时期的文化景观消解了人性与历史的感知:托皮卡市的荒凉景象、亚伯拉罕·林肯雕像的沉默矗立,暗示着工业文明对自然的剥夺;人们手中的绿色晶片虽被称作"食物",却暗藏对生态崩溃的隐喻,因为海洋早已成为无生命的遗迹。这种现实主义的困境需要被突破,唯有构建起遥远星系中的辉煌神话,才能让科幻类型重获新生,开辟新的叙事疆域。然而,或许该让科幻小说重新找回失控的创作自由,在虚实交织中重构人类的未来图景。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