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气:126更新:2025-07-24 06:29:46
有位外地朋友曾好奇地问我,是否所有刚到北京的北漂都曾住在地下室。我反问她这是从哪里听来的说法,她表示在许多明星分享北漂经历时,都提到过那段住在地下室的艰辛时光。就连贾玲这样家喻户晓的艺人也曾坦言在初期阶段住过地下室,更不用说像我这样没有背景、资金或人脉的普通人。虽然确实有不少北漂经历过地下室生活,但我自己并未住过,这并非因为比其他人更富裕,而是因为当我初到北京时,地下室出租已经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由工地搭建的简易公寓。这些公寓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住宅,而是用蓝色集装箱搭建而成,内部再用薄铁皮分隔成一个个小房间。它们就像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格子间,也像排列整齐的鸟笼,形成了独特的“一次性”居住空间。
当年未能留存照片,但铁皮房子的样貌大致可想象——如同图片中所呈现的那样。作为简易板房,自然缺乏供暖系统,寒冬时节室温常低于零度,蜷缩在被窝中依靠暖水袋仍难抵御寒意;盛夏则仿佛置身蒸笼,闷热难当,连电风扇都难以驱散暑气。最令人困扰的,莫过于几乎不存在的隔音效果,隔壁房间的对话、鼾声乃至夜间活动的喧哗都能清晰可闻,仿佛置身声浪之中。
若要比较这类出租屋与地下室的居住体验,实属艰难抉择。我曾听闻一位同事的地下室经历,他比笔者早六年抵达北京,最初栖身于三环旁的地下出租屋。用他的话形容,那是一段与阳光绝缘的日子,封闭空间无窗无光,清晨睁眼时难以分辨昼夜分野。夏季湿气弥漫,衣物与被褥总带着潮湿感,身体似乎也沾染了霉味。公共卫生间与居室共用,深夜憋尿成为常态,洗漱时只能在屋内打水盆应付。
仔细思量,这类住所唯一的吸引力便是租金低廉与交通便利,正因如此成为多数北漂的首选。尽管距今已逾十年,但那段喧嚣岁月仍时常浮现脑海,彼时尚有闲暇特意从旧居附近经过。后来重访时已无踪影,据悉这类房屋因安全隐患被强制拆除。紧随其后,地下出租屋也因类似原因被禁止租赁。失去这两个选择后,单元房的居住成本愈发高昂,现今新北漂的落脚点逐渐转向城中村或远郊区域。
以笔者所在的通州为例,这里被称为“睡城”——虽地处国贸外围,却因相对便利的通勤条件聚集了大量北漂群体。每个工作日清晨,成群结队的上班族涌向地铁1号线,通州瞬间人口减半;而夜幕降临后,又有一片人潮返程,使通州重现璀璨灯火。尽管居住地远离市区,但至少告别了地下室的压抑,拥有了些许“家”的慰藉。
纪录片《是我》中,演员郝蕾回忆北漂岁月时坦言:“过去谁没经历过地下室生活?感谢自己的坚持,挺过了那些艰难时光。”回首个人经历,正因这份坚持,方能在北京站稳脚跟,获得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笔者确信,北京终将给予每一个坚守者实现梦想的契机,只要你甘愿承受。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